今年大概是个果树丰收年,吃了樱桃吃枇杷。枇杷树更大,果实也耐放,吃了大半个月,眼看鸟儿又一窝蜂的来了,实在吃不赢,于是决定,做枇杷膏吧。【关于枇杷枇杷~枇杷花里闭门居】 百度一下枇杷膏的做法,都说最好加些川贝,可以止咳化痰。于是跑去药店买川贝,不买不知道,川贝还挺贵,品质好的1g能卖近10元。 这还未磨成粉的川贝颗粒,实际是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的干燥地下鳞茎,不似百合鳞茎有多枚,这川贝母的鳞茎只2枚,而且大小如绿豆,不知如何干燥的,质地还略坚硬。川贝母名带川,但并非仅于四川分布,川滇藏都有,而且据说形态也有诸多变化。包括花色,都有紫至黄色。 我在野外见过的川贝母,花和茎都是紫色微带黄绿方格。茎上也只几对叶片交互对生,然而花下部的叶状苞片(非对生)有3枚,比图片上的更多。从药店中如绿豆大小的川贝鳞茎可知,川贝母的地面部分应当不大。确实如此,川贝母虽长得不矮,最大的可长至60cm,但整体十分细弱,一根独茎,叶似线条,花也只手指头大小一朵。 但就这一小朵花,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一般要4-5年时间,秋季种子下土后,次年春天发出一片针状的叶,叶枯萎后地下留有一个直径3-4毫米的鳞茎;第二年从小鳞茎发出1-2片披针形的叶子,鳞茎继续膨大,直径达7-8毫米;第三年一般能长出几片更大的基生叶,少数还有主茎,地下的鳞茎多为一个,少数为两个,直径可达1.5-1.8厘米;第四年一般都有主茎并具花蕾或能开花,但不结果,地下鳞茎萎烂,重新生成两个新鳞茎;第五年则大多数都能开花结果,地下生成的两个新鳞茎都比较大,可供药用。完全长成的鳞茎,通常在次年能发出两个主茎,地上部分枯萎后旧鳞茎也逐渐萎烂,留下两个新鳞茎。群众把只具1-2片叶子的植株叫“一片草”或“双飘带”;有茎无花的叫“树儿子”;有花而不能结果的叫“气死花”;能结果的花叫“灯笼花”,果实叫“八挂锤”。 由于生长周期长而药用价值大,野生的川贝母种类容易被人连根挖走,新出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已经将整个贝母属划为国家二级保护。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 spp.旗下有60余种贝母,我国产20种和2个变种,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有浙贝、川贝、炉贝、伊贝(生贝)和平贝之分。浙贝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炉贝、伊贝、平贝通常均作川贝使用。 将十余斤枇杷洗净至无毛,切去头尾后横切去核,将带皮果肉放入铝锅中,加水和冰糖小火熬至膏状,后加川贝粉再熬二十分钟。药店告诉我3斤枇杷10g川贝,我将20g全放了进去。川贝粉有一股药味,但是加到枇杷膏中,就尝不出来了。 挖了一大勺来吃,不愧是自家的枇杷,香浓可口,味道绵长。 明年接着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