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不灭,中国不亡:不该湮没的历史,不能遗忘的李庄

 hercules028 2023-07-25 发布于四川

▲2018年仲夏,闻道君翻拍于李庄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

先知书店文| 闻道君

文史学者袁庭栋说,了解抗日战争就要了解两个“庄”,即军事上的台儿庄,文化上的李庄。

台儿庄,有台儿庄大捷,戳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使日军首次在进攻战役中败退,一举改变中国抗战国内外形势。

李庄,按傅斯年的说法,曾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许多人不知道它,因为它是一个连县都算不上的偏僻小镇。

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李庄却是与成都、重庆、昆明齐名的“战时四大文化中心”之一,而且是战时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抗战时期,无论国内、海外,信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即可使命必达。

那时的李庄,本地人不过三千,鼎盛时却增至一万二千人,云集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各领域精英,他们是——

文史领袖傅斯年、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以及林徽因童第周董作宾……还有到此造访的外国学者费正清李约瑟等等。

▲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摄于李庄

烽火连天岁月,中国一代学人,终于在李庄,寻得一张“宁静的书桌”。他们把家仇国恨,化为潜心问学……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知识火种得以保存。

然而,1946年,随着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远去的背影,李庄突然空寂了。而到了1949年,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国外,只有少数人留在了大陆。

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也在之后几十年,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直到2004年,一本叫“发现李庄”的书,重现了李庄那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因为《发现李庄》,越来越多相关人士,带着珍贵信息、资料向作者岱峻走来。比如梁思成之子梁从诫、李济之子李光谟、陈寅恪长女陈流求……

同时,学者余英时、许倬云、王汎森……亦参与其中。而作者岱峻自二十年前发现李庄后,每年调研李庄,走访海峡两岸,采访先生们的后人及当地人,“再也没有走出李庄”。

今年,岱峻在原书的基础上扩充、修订、改写,终于重新完成了三卷本的《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张中国大书桌》《一本战时风雅笺》。

▲第一次走进李庄时,岱峻49岁,今年已72岁了

在这套书的前言中,作者岱峻写道: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首都南京和北平、上海等地一批学术教育机构一再播迁,栖息长沙、昆明等地。最后竟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南溪县李庄落箱(今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境内)。

长江边上的古镇李庄,以山水的柔情与静默,接纳并呵护民族的“衣冠”。镇上“九宫十八庙”驻扎同济大学,乡下祠堂农舍则分布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

这批学者,或乘一架滑竿,或换一把油伞,行色匆匆,出没乡间泥泞。内中有“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中国民族学开创者”凌纯声,“中国体质人类学奠基人”吴定良,“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巫宝三、梁方仲等。

这批先生在后辈学人许倬云眼中,是“希腊精神与儒家修养结合的君子人”。他们大多生于晚清,系出名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病瘰在抱,忧国忧民,目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学术救国的情怀,其立足点是贯通中西,研究方向是“中国问题”。

他们不蹚政治浑水,不依附权势,捍卫学术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当年以罗南陔(1950年被“镇压”)为首的李庄乡绅纷纷捐出自家私宅甚至祠堂,给同济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无偿使用|摄于李庄

位于宜宾境内长江南岸的李庄,虽然偏僻,却也是蜚声中外的中国抗战文化重镇之一。板栗坳绿荫丛中的“田边上”,掩隐着一座战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藏有十七万册中西文图书。

文化不灭,中国不亡,那时的李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中研院史语所旧址 |闻道君2018年仲夏摄于李庄

▲欢迎“所座”傅斯年|闻道君2018年仲夏翻拍于李庄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办事处”的柏木牌匾,曾挂在栗峰书院一户农舍门前,马学良、周法高、刘念和、逯钦立、任继愈、王明、杨志玖、王叔岷等,在那里苦读数年,完成研究生学业。

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小古镇李庄,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为中国的学子们安放了一张大大的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

▲同济大学三学院旧址 |闻道君2018年仲夏摄于李庄

地处偏僻山区的李庄,民智未开,一次“下江人吃人”的谣传,山山水水都回荡着惊恐;“太太客厅”的林徽因,曾光焰万丈,语惊四座,而在李庄月亮田,她是吃尽当光、卧床不起的病人……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闻道君2018年仲夏摄于李庄

“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这套书集合了20年时间的无数人辛劳:诸多珍稀图片;相关学者亲友、后人访谈;大量未曾面世的日记、书信……不少照片和文字史料披露具有唯一性。(以下截图由闻道君实拍自“发现李庄”三部曲书页)

▲李庄“太太客厅”主人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金岳霖的故事,这书里也有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的两个女儿,两年间相继在昆明和李庄病逝

▲蔡元培颁给董作宾的服务证

▲李约瑟拍摄的中研院社会所同仁(中为陶孟和)

▲林徽因在李庄病榻上写下了《哭三弟恒》

▲王献唐吟诗作画为董作宾庆生

▲闻道君三书到手,乐不可支,必须晒一下(《发现李庄》三部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抗战时期的李庄,不只是一个普通江边小镇。它拥有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往事;它见证了这个民族有过怎样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它告诉后人当年那些先生如何成为长夜中的火种,支撑着文化的中国。

傅斯年之子傅仁轨: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

李济之子李光谟:深感下了大功夫,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

一本书的价值有多大?有时,它足以改变历史。20多年前,岱峻用一本书让李庄重回大众视野;如今,李庄已经成为旅游热点,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