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2)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阅读《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2)一书,对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教育主张有了一些感悟,记录如下(下面的内容为阅读的摘录和个人读后感):

“教学材料是系统的、有权威的作者和作品,教师变得没有个性,不过是一名可被取代的代理人而已。”

[感悟]这是传统教师之经典形象。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教师可以被取代的职业角色。

当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在地资源和本人的经验,创造出属于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课程。

“在学院式教育的情况下,按照等级顺序存在的传统是其顶峰;在师傅式教育的情况下,师傅的人格是其顶峰;在苏格拉底式教育的情况下,无穷尽的精神是其顶峰,人以这样的精神在超越者(Transzendenz)面前肩负起责任地生存。”

[感悟]前二者都不是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师。后者可以促进受教者精神主动、自由地发展,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但需要注意,不要把促进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苏格拉底法变成“预计目标、轨道的引导法”,两者有类似处,但本质是有区别。而教师作为“先达者”的身份,常常会用后一种方法取代真正的苏格拉底法,且不自知。这是需要警惕的。

“在人类可能性的明光之中,苏格拉底总把他者与自己置于同样的层面上。”

[感悟]平等地互动才是真真正的教育过程,才是让人成为自主的人的教育过程。

“苏格拉底不直接给予,而是引导学生。当他让貌似知道的人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无知的,从而让他自己找到真正的知识,那么,人们就会从令人惊异的深幽中获得他们实际上已经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的知识。”

[感悟]引导他发现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是苏格拉底法的本质,也是苏格拉底教育的高明处。它促成了“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教育不是知者给予无知者的顺带事件,而是人们通过认识到真实之物从而走向对方之要素。当苏格拉底想帮助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也会帮助他。”

[感悟]教学相长!教学是一种共赢的互动,是一种互动双方相互成就的过程。

这种互动过程就是对话。

这种对话是一种的思想的过程,在这一思想过程中,人们确证自身的存在,确证思想的真实。于是就有了:“对话是思想本身之实现”。

“知识连同整个灵魂也必须从生成(Werden)的领域转换到存在本身。因此,教育(paideia)是实行这样一种转向的技艺。”

[感悟]这个转向的真意是什么?没想明白。

这个转向对于人的价值是什么?没有头绪。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知识、灵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存在本身,即过程即存在?

如果这个理解为“真”,那么教育就是一个过程,教育也中存在本身,是本体论意义的“本体”。

以这样的思想看教育,教育就是过程,教育只有在过程中才真正存在。当你想要分析“静态的教育”时,教育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认识和把握教育就必须在行进的过程中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