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加油】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记叙文阅读(七)作用类题型

 Kitsch3by0iqyv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记叙文阅读(七)作用类题型

(一)句段的作用

1.内容上的作用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为反映某种现象,表现人物品质,抒发某种情感,揭示某种道理,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等,对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初三句段作用内容还会结合句子鉴赏等知识点一起考察。

2.结构上的作用

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结构作用

文首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埋伏笔,作辅垫。

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照应衬托铺垫等。

文尾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题目),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等。

1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 ,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女主人很吃惊,______。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⑤段画线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3分)同桌用反话赞美“我”作文写得棒,(2分) 为下文“我”继续写作做铺垫(1分)

2详解】

标答得分点:从“内容”角度表述2分,从“结构”角度表述1分。

评分尺度:

1. “内容”角度:

①写到同桌对“我”的写作/(作文、文章、作品等)喝彩/(赞美、欣赏、肯定、鼓励等)得2分。

②提到同桌的人物性格方面的内容或者笼统地说同桌性格,得1分。

2. “结构”角度:

只有写与下文的“写作”一事/(继续写作、重振写作信心、参加写作比赛等)有联系/(引出下文、照应、铺垫等)才可得1分。写其他任何内容都不得分。单写术语(如: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不得分。

3.补充说明:

①整体表述要扣住“写作”一事,如整个答案中未出现这一关键内容,则在“内容”里扣1分,“结构”里也扣1分。(如:“写出了同桌对我的喝彩,为下文我重新振作做铺垫” 只能得1分;而“写出了同桌对我作文的喝彩,为下文我重新振作做铺垫”或“写出了同桌对我的喝彩,为下文我重新振作继续写作做铺垫”即可得3分)

②提到主旨、喝彩的意义/作用等不得分。

③如果将同桌的性格放到“结构”层面说,如“照应了前文所写的同桌性格”,不得分。

练习1(20分)

朴园(有删改)

凌鼎年

⑴清乾隆年间,高云翼因其《中秋图》题有“仰望明月思悠悠”之句被人告发,而惹文字之狱。只因他名望高,人缘好,加之好友暗中相助而躲过一劫。惊慌之余,他收拾行装匆匆回了娄城故里。

⑵高云翼自此闭门谢客,每日里以书画自娱,但画了撕,撕了画,写了毁,毁了再写……

⑶翌年金秋,三位京城老友修书,欲南下造访,共赏明月。高云翼思忖,挚友都是性情中人,食宿粗陋应无碍,但必须美景当前,方有诗情画意。他想到了邻街的宜园。两家私谊向来不薄,当年还为他家画过春夏秋冬四张条屏。再说宜园之名也是他起的:“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所不宜,则名之曰宜园也宜”。想来如果开口借园,应该问题不大。

⑷高云翼当即登门拜望,谁知他刚一提及借园之事,主人便面露难色:“小园逼仄,只宜家人游玩,外人恐有不便。还望见谅。”

⑸高云翼心里明白,对方不就是怕我京城之事的牵连么?

⑹气也气了,怨也怨过,高云翼便动了自己筑园的念头。只是身无长物,奈何?

⑺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有宣纸涂鸦之长,何不挥笔集资,丹青筑园?说干就干,高云翼自撰一启事:“以物易物最佳,凡欲庋藏云翼画幅者,概一石换一石,一木易一木,一花代一花,一屋顶一屋,早来早得,迟则不测……”宣言欲作画筹资,筑园一座。坊间向有“云翼一幅画,国朝十锭金”的说法,多少人欲求其画,奈何有价无市,如今竟有这等好事!不几日,这消息就传遍娄城,影响八方。

⑻高云翼再也不轻易撕画毁字了,每日里或山水花鸟,或仕女天神,日赶一幅,手不辍笔。

⑼很快,他便以一幅《娄江春晓图》换得了城外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这儿竹林连片,杂草丛生,乃狐獾出没,鸥浮鹭立之地,多年来无人关注。然而高云翼却十分满意,因为这儿坡地     ,溪水     ,野树     ,乱石     ,且人迹罕至,实在是筑园佳选。

⑽不几日,娄城首富钱寅啸愿捐资建造远香阁、探梅小筑、静修堂;德高望重的王百瑜老先生运来了一高一低两峰太湖石,一曰瑞云峰,一曰玉玲珑;盐商后人蒋千里也遣人送来了洛阳枯枝牡丹、荷花名种大洒锦、千瓣红等……不过一两个月,造园材料竟已基本齐备。

⑾高云翼旋即请人除蔓草,砍乱枝,疏浚水流,掩埋荒芜,然后移树木,植花卉,铺草皮,一切因势而为,不另铺张。那庭院小径,也往往以残砖碎石铺就,以砖为骨,以石填心,不加灰浆。那花纹或冰片式,或八方式,或海棠式,还有的用碎瓷拼成鱼鳞莲瓣,皆废物利用。其成园之材简朴如此!

⑿造园之事在娄城已成街谈巷语,想察探玄秘者,欲先睹为快者纷至沓来。高云翼一一挡驾。众人不解,议论纷纷,他丝毫不为所动:“草木如名节,日久方成。若未成先睹,日后焉能有好印象?今日之园林,石径之苔藓未生,亭台之青素刺目,请待以时日。”

⒀越明年,园林落成。高云翼自书魏碑“朴园”两字作匾,并在娄城广而告之:朴园集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云翼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劳形苦心,幸也。开园之日,竭诚恭请四方宾朋好友,无论长幼贫富,光临游赏。

⒁娄城为之轰动,远近为之云集,参观者赞口不绝,为朴园景色之多姿,为云翼心意之诚朴。看着游人乘风而来,尽兴而去,高云翼感叹:“我愿足矣,我愿足矣!”

1.阅读第⑼段,填入画线处的一项应是(     )(2分)

A. 高高低低  嶙嶙峋峋  曲曲弯弯  坎坎坷坷     B.坎坎坷坷  曲曲弯弯  高高低低  嶙嶙峋峋

C.嶙嶙峋峋  高高低低  坎坎坷坷  曲曲弯弯     D.曲曲弯弯  坎坎坷坷  嶙嶙峋峋  高高低低

2.阅读第⑶—⒁段,请从高云翼的角度,完成内容梳理。(7分)

借宜园,出乎意料遭拒绝

                                        ¯

⑴           ,以画筹资欲筑园

                                        ¯

⑵                           细规划

                ¯

⑶           ,不为所动            ⑷

                ¯

“朴园”,                             ⑸

3. 联系后文,请分析第⑴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高云翼为这座园林起名“朴园”,根据选文内容,请分析他如此命名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下对高云翼形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书生意气,不解世道人心                   B.醉心书画,不与世俗往来

C.安贫乐道,羞于谈论财货                   D.审美独到,坚守艺术原则

【参考答案】(20分)

1.B(2分)

2.⑴撰启事(1分)⑵换废地备齐材料(2分)⑶拒参观(1分)⑷说原委(1分)⑸笑迎四方慰平生(2分)(大

意对即可)

3.第⑴段交代了高云翼因避祸返乡,为后文宜园主人拒绝借园埋下伏笔。(2分)又点出他“名头大,人缘好”,

为后文顺利集资造园交代了原因。(2分)

4.⑴朴园选址在城郊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建造时不少用料也都是废物利用,有其朴素的一面(2分)

⑵朴园建成后,每个人都可以进去游玩,是一座包含着质朴心意的园林(2分)

5.D(3分)

【解析】

1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地”有高低不平,故用“坎坎坷坷”。结合“溪水”的形态,“曲曲弯弯”。“树”有高低,“高高低低”合适。“乱石”,根据“怪石嶙峋”理解,“嶙嶙峋峋”合适。故选B。

2题详解】

要求学生通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根据文本内容填空即可。注意角度。结合“高云翼自撰一启事:'以物易物最佳,凡欲庋藏云翼画幅者,概一石换一石,一木易一木,一花代一花,一屋顶一屋,早来早得,迟则不测……’宣言欲作画筹资,筑园一座”得出:撰启事,以画筹资欲筑园;结合“他便以一幅《娄江春晓图》换得了城外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得出:换废地;结合“不过一两个月,造园材料竟已基本齐备”得出:备齐材料;结合“造园之事在娄城已成街谈巷语,想察探玄秘者,欲先睹为快者纷至沓来。高云翼一一挡驾”得出:拒参观;结合“草木如名节,日久方成。若未成先睹,日后焉能有好印象?今日之园林,石径之苔藓未生,亭台之青素刺目,请待以时日”得出:说原委。

3题详解】

要求学生识记文章开头段的一般作用: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结合“高云翼因其《中秋图》题有'仰望明月思悠悠’之句被人告发,而惹文字之狱”分析,为后文宜园主人拒绝借园埋下伏笔。结合“只因他名望高,人缘好”分析,引出下文顺利集资造园。

4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朴园”的选址,用料、用途及高云翼的用意等角度分析原因即可。选址:城外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用料:铺草皮,一切因势而为,不另铺张,那庭院小径,也往往以残砖碎石铺就,以砖为骨,以石填心,不加灰浆。那花纹或冰片式,或八方式,或海棠式,还有的用碎瓷拼成鱼鳞莲瓣,皆废物利用;用途: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劳形苦心,幸也。高云翼的用意:游人乘风而来,尽兴而去。

5题详解】

A.结合“高云翼心里明白,对方不就是怕我京城之事的牵连么?”分析,“不解世道人心”错误;

B. 结合“三位京城老友修书,欲南下造访,共赏明月”分析,“不与世俗往来”错误;

C结合“宣言欲作画筹资,筑园一座”分析,“羞于谈论财货”错误;

故选D。

练习2(20分)

大娃

①我搬到这儿时,就听见有人“大娃大娃”呼唤他。他矮瘦,身形眉眼说好听点,像孙悟空,实在长得蛮寒碜。怎么会让这么一位担纲门卫呢?有一次我问他大名,告诉我姓王,名大贵,大娃是他老娘叫出来的,老娘看他吃得多,就叫他大娃。

②老娘就大娃一个孩子,这“孩子”也快五十了,还光棍一个。大娃家在离我们不远的老旧公房里。一到中午,他八十岁的老娘,就颠颠地拎着两个保温袋给儿子送饭来。一掀盖子,无论饭菜好坏,大娃总是眉开眼笑,把头凑近,伸出舌头,大呼:香香香!一会儿,风卷残云,全部落肚。老娘说,慢点慢点,别呛着!又对旁人说,看看,傻不傻,真是饿煞鬼投胎啊!

③是有人说他傻,另外两个搭班的保安背后常叫他:呆子!讥讽他:当了个保安,拿了千把块钱,像是捡了不得了的好差事,整天傻乐,瞎起劲。

④大娃的饭可没白吃,不长肉,光长力气。他常邀请小区里男人与他比试扳手劲,可又有谁赢过他呢?这样我才知道,为啥他能当保安。

⑤我们这个小区二百多户人家,三个保安,日夜轮班转。照理,值夜班时是不能睡的。可到了后半夜,另两个保安常被睡虫俘虏去;唯有大娃,神气更足。腰里别着报警器手上端着电筒走东转西四处扫

⑥正是这番扫,有一次深夜两点半,果然扫到一个贼。那贼怀里揣得满满刚跃出窗,哪知竟有悟空样的人像是从天而降,立马被擒,脖子被手钳牢,差点没勒死。过后,小区人对大娃刮目相看,纷纷夸赞:大娃,你是人小秤砣大!大娃说,嘿嘿,我早知道,夏天窗开着,贼专拣后半夜下手,我能不防吗,他精,我比他更精!

⑦大娃在岗,从不闲着,规整乱停的车子,驱走乱发广告的人,清扫不识相随手扔下的垃圾……有时他不当班,白天也会到这儿,东看看西转转。有一年雪天,他收养了一条快被冻死的流浪病狗,经过照料和治疗,小狗变活络清爽了。又听了老娘意见,给狗起名小娃。以后,大娃到哪,小娃跟到哪。渐渐小娃也随了大娃爱管闲事的性。

⑧这件事太突然。这天本不是大娃当班,他又带着小娃溜达到这儿来,到了小区绿地里,看到有辆白色的保时捷竟停在草地一角,后车轮把黄杨树也压倒了!大娃转身奔到门卫室问车主人是,然后就去揿那户人家门铃。

⑨那人下来了,一个壮汉。大娃与之论理,那人竟污言秽语骂起人来。一旁小娃突然冲到壮汉脚旁,撒了泡尿,随后咬住壮汉裤腿,狂叫猛跳。周围人都笑了起来,壮汉恼羞成怒,猛地拎起小娃朝前方一块风景石扔去。小娃惨叫一声,顷刻倒地不动了。

⑩大娃抱起小娃,傻了片刻,随后向壮汉扑去。壮汉不经打,一会趴在地上哼着起不来了。清醒后,大娃自己报了警。警车来了,把壮汉和大娃带走了。上车前,大娃把身上的保安服脱下,裹住了已经闭眼的小娃,泪水涟涟对周围人说,帮帮忙把它交给我老娘吧。

大娃这一去,再也没见来上班,让大家怪想他。听说他打断了壮汉一根鼻梁两根肋骨,又听说大娃因付不起赔偿,案子好长时间才了结。过了些日子,有人打听到大娃已在一处高档住宅区里重新当了保安,据说这份工作还是警察给介绍的,薪金要比此地高。后有知情者说,大娃原是六十年代初大饥荒时的弃婴,当年他老娘挖野菜时遇到了躺在小沟里的他。

                                                            文字有改动

18.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描写,作用是                       。(3分)

19.下列对文中相关信息阐释有错误一项是(3分)

  A.②段加点词语使用了引号,这个引号表示此处孩子有特殊含义。

  B.文中多处有“傻”字③段画线“傻”含有讥讽大娃的意味

C.④段画线处是设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没有谁赢过他。

D.“刮目相看”的意思小区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娃。   

20.第⑤—主要写了大娃三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4

                          

                          

和业主打架。

21.文中人们对大娃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从            再到            

6分,一个方框填写一个字                         ⑴     ⑵       ⑶

22.最后一段画线句能否删除?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分)

18.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大娃做保安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样子(2分)。

19.C(3分)

20.⑴深夜擒贼⑵收养流浪病狗(4分)

21.质疑   认可(或夸赞)  思念  (共6分)

22.不能删。理由:内容上,交代了大娃身世;揭示了大娃和小娃之间的命运关联,都是被收养;体现大娃娘善良、有爱心。文章的主旨是要歌颂普通人工作尽职、善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等可贵品质,文末这一句深化了文章主旨(以上要点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结构上,与文章开始部分交代大娃的长相、姓名、家居等情况首尾呼应,相互补充,使大娃形象更加全面;与前文呼应,暗中交代了前文大娃暴打壮汉的原因,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结尾这句话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结构上答出1点得1分,表达效果1分)。

(二)标点符号的作用

1.省略号:

表示引文的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说话的断断续续;例如:“我嘛……缝缝补补……风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语句未完,语意未尽;例如:“我向你请个假,因为……”她欲言又止。节省原文。

2.破折号:

解释说明或补充;“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表示话题的转换;“你吃早饭了吗?——对了,你在北京玩得怎么样?”表示声音的延长;如:孩子们跟着老师念:“我—是-中—国—人。”表示话语的中断;如:“是他——”她抬头看见校长站在旁边,转身走了。表示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引号:

表示引用;例如:叔叔说:“明天我带你们去爬山好吗?”表示强调;例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示讽刺或否定;例如:整天想着算计别人,你可真够“聪明”啊!表示特定称谓;例如:“十一”国庆节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4.感叹号:

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祥林嫂,你放着罢!”。语气很强烈的反问句。“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注意:掌握十一种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分号、句号、冒号、引号、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书名号。 注意标点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多雪的冬天(节选)

聂运伟

①1974年的冬天,我正在湖北随州插队。那年,雪非常大。满眼白皑皑的景色,饥饿的乡村连炊烟都快绝迹了。无聊至极的日子里,听说百里外的村子里一个女知青有一本柯切托夫的小说《多雪的冬天》,那个时代的稀罕物。为了读到此书,我决定来个雪地里的长征。认识这位女知青的同学告诫我:千万别去,那是一个眼中无人的人,根本不会搭理你。在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今天的学生是无法理解一本期盼已久的书所产生的诱惑会有多么的大。

②不管路途遥远,不管风大雪厚,不管饥肠辘辘,不管身无分文……我去了。路上走了两天,到了书的主人门前,敲门。一个冰冷的冬妮娅,连我的话都没有说完,就“啪”地一下关上了门。我当时想,保尔太幸福了,他的冬妮娅是多么地善解人意啊!

③那年,我19岁,早已练出一身“活着”的本领,各种各样的冷眼、白眼,压根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太多反应,相反,书的主人的高傲激起了我莫名的亢奋:我一定要看到这本书!

④我掉头去了一位老乡家,把命根子一样的20斤粮票送给了老乡,说:我在你家里住几天。从老乡的嘴里,我得知书的女主人因“黑五类”的身份,在同来的伙伴都招工走后,便开始对人冰冷起来。

【注释】①插队:文革时期城市里的中学生毕业后去农村生产队劳动,这些学生叫“知青”。②冬妮娅:和后文的“保尔”,都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人物。③黑五类:是文革中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的合称。

③段加点词“活着”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5分)

【参考答案】5分)无视恶劣社会环境顽强的生存(3分) (抄“各种各样的冷眼、白眼,压根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太多反应”1分)  表特殊含义(2分)

(三)分析标题的作用

1.记叙文标题作用(建议结合后面课文标题进行分析)

1)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人物)、中心事件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情节、推动情节)。如:《祖父和我》(萧红)

2)交代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如果标题是一个时间段或环境,那么在回答作用时,就要考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什么主要内容)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3)作为文章线索(线索——识别方法:如果这个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且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的,那么这个题目一般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如:《窃读书》(林海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线索)

4)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等(交代与事件相关的人物或与人物相关的一些信息)

5)运用了修辞手法,有特殊含义等。如运用了象征,有象征意义;运用了双关修辞,有双层含义(写法)。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6)是全文的“文眼”点明或揭示文章主旨(主题)。《白杨礼赞》。

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悬念),或生动形象或新颖含蓄或言简义丰或发人深思等(效果)。

记住秘诀: (节)(物)(念)线(索)(写)法主(旨)效果

3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①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②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③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④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⑤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⑥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⑦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⑧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⑨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

⑩可大爷哪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⑪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⑫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⑬“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cí xiáng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⑭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⑯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⑰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⑱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⑲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⑳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㉑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㉒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㉓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㉔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㉕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蛋,和她计较什么呢?!

 

本文标题“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作用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评说了人物的语言。(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题目将人和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围绕售票员姑娘指责小伙有地图不看明白,还走错路的“多余的一句话”,引出了大爷对外地小伙的关心,然而大爷“多余的一句话”引出了后面那位时髦小姐的不满;时髦小姐本来合情合理,但是“多余的一句话”又引出了中年大姐的意见……故事跌宕起伏,每位人物都是在评说别人的话语上留下一句多余的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练习(21分)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①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屡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梳远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②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这使他自惭形秽,也使他极其敏感。妈妈不止一次向他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非爱面子!”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写,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

③妈妈的话令他产生罪过感。老师的话令他反感。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④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一对新婚夫妻迎面过来。他听到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他正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也认出了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刘老师。刘老师组织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刘老师温和地说:“我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手,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

⑤在公园里,小学生的顺从,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冰棒,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喇叭花万紫千红,对着他们笑弯了腰

⑥刘老师说,记得你是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

⑦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它们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说花瓣儿越多的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特别紧张的印象。说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一联系到人,他听出,教诲开始了,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

⑧刘老师话题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级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学?明天你可以不到学校去。你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级去,我希望你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分析、可点评。”

⑨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的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

⑩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在第一节课前,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一年顺利升级是开放;获得第一份奖状更是心花怒放的时刻……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呀!

⑪老师读他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的肃静……

⑫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诗词与花,一往情深……

⑬他是我的友人。一个之人。

14. ①段中的一个错别字是,应改为 。(2分)

15. 对第⑤段画线句的分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喇叭花开得正盛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一幅幸福温馨的画面

C.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主人公内心的愉悦

D.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下文观察喇叭花埋下伏笔

16. 文中刘老师一再诚恳地请少年去做了以下这些事:1)                   、观察喇叭花骨朵、2)                  。(4分)      

17. 在文章结尾空格处选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明选择的理由。(5分)

A.和蔼友善  B.谦逊有礼  C.温良宽厚  D.博学多才

18. 说说文章标题的妙处。(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 梳  疏

19.C

20.(1)逛公园   (2)周一来上课并交作文给老师评析

21.选C。首先,小说着重刻画了少年蜕变的经历,起初因班主任和妈妈的态度让他敌视周围的一切,所以最后成为“温良宽厚”之人更符合人物的前后反差。其次,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刘老师的悉心教诲,老师保护了少年的自尊,并给予充分信任,所以少年成为“温良宽厚”之人更符合刘老师对他人生直接的影响。

22.文章标题内涵丰富,花儿与少年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花骨朵并作文是文中少年生命的转折点;少年如同花儿,成长中的叛逆如同花儿开放前的自我保护,成长中遇到刘老师正如花儿有了水分和阳光,成长中不放弃美好愿望最终才能如花儿般绽放。作者也以此标题反映了每一个少年都有无限可能,关键是师长们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耐心等待花开。此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意味深长。

(四)描写的作用

1.景物描写作用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悲伤、欢乐、恬淡、凄凉等);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表达,寄托,暗示,揭示)……的主题

2.人物描写作用

写出具体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细节)+具体生动写出……内容/情景+表现了人物的_______的心情、性格、品质+ 作者的……情感。

和老妈过招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厉害呀,不受委屈。我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有”。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搂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注】纳罕:诧异,惊奇。

1.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1)照应标题 (2)引出下文“过招”的内容

2.肖像 委婉地写出了“我”对老妈多次问话的厌烦,又体现了“我”对老妈的尊重。

【评析】提炼人物描写的重要词语进行判断,“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属于肖像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是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性格、形象等。

1题】

1. 作用①(1分)

①照应标题/(题目、文章题目)(1分)  ②呼应标题/(题目、文章题目)(1分)

③点出标题/(题目、文章题目)(1分)  ④点明标题/(题目、文章题目)(1分)

⑤以此来引发读者思考并照应标题(1分)

⑥点题:和老妈过招/点题——和老妈过招(1分)(*这类答案明确了“点题”的内涵是“点明标题”,故得分)

⑦点明主题/主旨(0分)

⑧点题(0分)(*这类答案未明确“点题”究竟是“点明标题”还是“点明主题”,故失分)

⑨反问修辞吸引读者阅读兴趣(0分)

⑩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厉害(0分)

11以过招胜负为线索贯穿全文(0分)

2.作用②(1分)

①引出下文过招的内容(1分)

②引出下文/运用反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1分)(*只要出现“引出下文”即给分,评分中不考虑其他多写的内容)

③为下文作铺垫(1分)

④照应/(对应、呼应)“母女之间哪有输赢”(1分)(*“对应”、“照应”出现错别字不扣分)

⑤引出下文具体内容/引出下文具体情节(1分)

⑥与文末的“输赢”相照应/与下文内容相照应(1分)

⑦首尾呼应/照应文章结尾(1分)

⑧承上启下(0分)                 ⑨提出问题(0分)

⑩“铺垫”两字均写错别字(0分)   11 为下文埋伏笔(0分)

12 起下(0分)                    13 与前一句写自己强大形成对比(0分)

3.补充说明:

如果将作用①和作用②集中写在一点中,另一点写了不相干的内容,仍得2分,例如:

⑴与标题照应,为下文“我”和“老妈”过招作铺垫。⑵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得2分)

2题】

分数拆解(1分+1分+1分):

1.肖像/神态 (1分)

2.写出了“我”对老妈多次问话的厌烦(不耐烦/烦/无奈)(1分)

3.体现了“我”对老妈的尊重(爱/关爱/体贴/孝顺/敬爱/喜爱/尊敬/爱护)(1分)

体现母女感情好 0分)

练习

 

刘斌立

①这是北方初秋的早晨,街区里上班上学的人已经都离开了。只剩下些稀稀拉拉的老人,有的刚买完菜回家,有的在街心公园里做完锻炼正信步往家走,路上偶遇的街坊还会拉几句家常。

位于这个街区边上的漫天星幼儿园,将开始一天的欢快。孩子们这时已经吃完了早餐,随老师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了,他们要在幼儿园的小操场上做游戏。

③张潘在离幼儿园小操场50米远的行道树后抽着烟,一边注意着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一边用不易察觉的余光一遍一遍地扫着周围的动静。突然他看见他的女儿也来到了小操场,于是他用脚踩灭了烟,快步走到幼儿园门口。

张潘隔着幼儿园大门向门卫解释道:

“我是K2D班的张小萌的父亲,早上有点东西忘了给孩子。您帮我喊一下孩子行吗?她在操场那做游戏呢。”

“我喊她班主任来拿吧,你交给老师。”

“师傅,麻烦您喊我女儿来吧,我确实得跟她关照一声。”张潘央求道。

门卫去了,一会儿张小萌随着老师一起走了过来。

“爸爸!”张小萌惊讶着,跑了过来。

⑩张潘一把抱过了孩子,似乎久别重逢。门卫和老师有点儿意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不断地唠叨着什么。

老师看了看操场那边的一班孩子,有点着急地说:“小萌爸爸,你有什么东西要交代,尽快吧。那边小朋友还等着我们呢。”

张潘这才赶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塑料拎袋,上面印的是某著名的儿童服装品牌。他直接交给了老师,说:“小萌下午放学时,请让她带回家。谢谢老师啊!”

老师接过塑料袋,点了点头,带着小萌走了。

小萌一边走着,渐行渐远地回头张望了几次已经好几天没看到的父亲。这时小萌看见两个陌生的叔叔,突然出现在了父亲的身旁,而且两个人都伸出一只手紧紧地从腰上搂住了父亲。她不由得站住了,转过身喊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喊,惊动了老师、门卫、张潘和那两个搂着张潘的人。

张潘本想挣扎,却被这一声女儿的呼喊给惊着了,他静止下来。已经死死扣住他身体的那两个陌生人,也因为这一声呼喊而顿时松懈了。

一个年长一点儿的来人在张潘的耳旁轻轻问了一句:“你闺女小名叫啥?

“小萌。”张潘一边看着女儿,一边下意识地答道。

“小萌, 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年长一点的来人大声说道,同时松开了张潘,并搭着张潘的肩晃了晃。

张潘这时已经从一种绝望中苏醒过来,几天来弥漫在他全身的紧张情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又突然间消失了。因为他知道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张潘回头看了看身边这个年长的陌生人,用眼角瞥了一下有点儿警觉的门卫,然后对小萌挥了挥手:“闺女,快去做游戏吧。这是爸爸的同事,正好碰上了。爸爸出差几天就回来啊。”

老师带着孩子走了, 门卫将铁门拉上也走开了。张潘转过身,自觉地将手伸了出来,等待着身边的两人给他戴上手铐。

年长的那位看了看他,说:“你确定不跑,咱就上车再铐。这四周都是你的街坊,看见了对你孩子和家人也不好。”

张潘长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跟了我多久了?”

年长的警官没吱声,年轻的那位笑着说:“你俩不都跟大家说了嘛,是正好碰上了,应该算邂逅吧。”

张潘跟随着他俩,朝路边一辆不起眼的轿车走去。

车缓缓驶出了街区。街区里很平静,老人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还在继续。

1. 第段中鱼贯而出在文中写出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2分)

2.小萌被搂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想用小手推开张潘,而张潘则在小萌的耳边不断地唠叨着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写出张潘“唠叨”的内容。(5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段,这几段对于年长的警察进行了语言与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 联系上下文, 21段画线词“一切”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画线处“全身的紧张情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又突然间消失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对于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你认为分析最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4分)

  A.写出了街区静的环境,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形成呼应使故事结构 

  B.写出了街区静的环境,明张潘确实配合了这抓捕降低了对家人的影响。

  C.写出了街区静的环境,表明这场抓捕罪犯行动没能在群众中起到威慑作用。

  D.写出了街区静的环境,宁静的氛围赞美了两位充满人情味的执法警察。

【参考答案】(22分)   

1.(2分) 写出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像游鱼那样欢快出现。(外显接连状1分;内心情感1分)

2.(5分)用第二人称,进行人物语言描写(1分)。语言描写的要点:思念、愧疚(后悔、自责)、期盼,写到人物的2种或2种以上情绪,得4分,少写一点扣2分。

3.(5分)动作   (2分)   这3段写年长警察和张潘及其孩子的交流,写出警察不希望孩子察觉到自己爸爸被抓捕的真相(掩饰自己的行为)(1分);在严格执法中机智处理对待犯人家属(他对孩子的呵护)(1分);表现他柔性执法具有人情味。(善良的人性)(1分)

4.(6分)

他被警察抓捕的事实(结束逃亡生活)(2分);作为在逃犯,他想见女儿一面又提心吊胆害怕被抓捕。(2分) 警察人性化的抓捕方式(警察巧妙处理)没有让女儿及他人察觉(1分),他甘愿服刑内心释然。(1分)

5.(4分) C

【解析】

1.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鱼贯而出:如游鱼首尾相接连,一个挨着一个陆续而出。在这里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们一个个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2.答案不唯一,结合下文张潘被抓分析,此时他是一个逃犯。见到女儿后,有思念、愧疚(后悔)、彷徨无措的情感,用第一人称或爸爸的口吻写出即可。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结合“你闺女小名叫啥?“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分析,采用了语言描写。结合内容分析:这三段写年长警察和张潘及其孩子的交流,写出警察不希望孩子察觉到自己爸爸被抓捕的真相;在严格执法中机智处理对待犯人家属;表现他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

4.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这时小萌看到两个陌生的叔叔,突热出现在了父亲的身旁,而且两个人都伸出一只手紧紧地从腰上搂住了父亲。”得出“一切”是指:今天他被两位警察抓捕的事实;结合“张潘在离幼儿园小操场50米远的行道树后抽着烟,一边注意着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一边用不易察觉的余光一遍一遍地扫着周围的动静。突然他看见他的女儿也来到了小操场,于是他用脚踩灭了烟,快步走到幼儿园门口。”分析“全身的紧绪突然间达到了顶点”的原因是:作为在逃犯,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又提醒吊胆害怕被抓捕;结合“小萌,叔叔们碰巧在这碰到你爸爸了。我们要和你爸爸一起出差一段时间,你要过些天才能见到爸爸啦。在家要听你妈妈的话哦。”分析“又突然间消失了”的原因是警察人性化的抓捕让女儿及他人没有察觉及甘愿服刑的释然。

5.注意选择不符合的一项。本文写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柔性执法的善良人性。故C项不符合。

练习

南山

    ①重庆南山山脉有一座山,山顶竖着三块自然生成的大尖石,远远可望见,尤其在朝天门码头,不用望远镜也能瞧到,我们叫那座山“三块石”。

    ②三块石附近有个公墓,在很大片松林之中。打我三四岁起,父亲常带我去那儿打柴。

    ③父亲曾是舵手,白天夜里开船,累坏了。当时加班太多,营养又跟不上,他好几次从驾驶室跌下江去。最后一次几乎丢了性命,在医院住了好久。病好后就回家当“家庭妇男”。他的眼睛是渐渐瞎的,我上小学前,还几乎看不出来眼有毛病。那时,白天看东西没什么问题。我上初中时,他眼睛就不太好了,拿一份《重庆日报》看,要戴眼镜。后来看报时间久了,中间得取下休息一会,晚上得摸着走路做事。父亲告诉我,他这眼病叫夜盲症。在我上高中时,他白天看东西就模糊了,晚上更是不行,完全看不见。

    ④父亲眼坏后,再也未与我去三块石打柴。可是他常常提起那座山。他说我小时候,倒是爱和他说话,从家往三块石的路上几乎都是山坡,我总是问这问那,每回他都耐心地回答我,有次遇上连他也不知的树名,就回家查他的大词典,把树名告诉我。他懂得很多,比母亲有学问。我对父亲很佩服。

    ⑤父亲也是教我识字的第一人。他看到豌豆花、胡豆花、油菜花,就在地上用石头写出来,让我读出声他说,眼瞧到,心就记住。我记性好,父亲高兴地说:“你比你几个姐姐聪明,教一次,就够了。”

    ⑥豌豆花在我们下山的小路上不约而同地绽开,鲜活泼泼的。我大声对父亲说,“豌豆花,豌豆花,开白花,像蝴蝶,我喜欢它。”

⑦父亲继续扛着柴,费力地走在我前头。

⑧那个早春三月,天仍有些寒。

    ⑨下雨天,天井里水洞眼堵了,雨水流得慢,溅了好些水在天井的石坎上,那是连接厨房与堂屋的唯一通道。父亲有天摸黑走过,摔了一跤。我和四姐帮父亲擦上红药水。我对父亲说:“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好带你去北京医你眼睛。”

    ⑩父亲愣了一下,拍拍我的头。

    四姐不高兴了,说,“还轮不到你。我们是吃干饭的吗?”她见父亲瞪眼才止住了。

    后来上阁楼睡觉时,四姐说,“妈妈爸爸已试过治病,可是轮船公司医院的医生早就下过结论,就这夜盲症,还有青光眼,只有开刀才有机会,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好,但也可能全瞎,而且只有北京的大医院才能做手术,重庆再好的医院也做不了。爸爸不同意开刀,更不要去北京,说没那笔钱。妈妈非要去,两人为此都吵架了。最后爸爸说服了妈妈,说我还不想眼瞎,看不到你和孩子们。让我多活几年吧。

    我对四姐说:“我长大一定要好好挣钱。”

    我那天晚上在床上fān(    )来(    )去睡不着。治父亲的眼病成了我心病,我有个感觉,若有一天自己长大真挣着钱了,父亲也会拒绝去北开刀。以后父亲果真如此。

他一直活了八十二岁,在家中平静去世。他去世后,葬在南山。

1.看拼音写汉字。(2分)

fān(    )来(    )

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4分)

              情节

父亲形象

带“我”去打柴,耐心回答“我”问题

有学问、慈爱

(1)                   

(4)                   

(2)                   

 善于发现教育的时机

 说服妻子,不愿治病


(3)                  

 节俭、不愿拖累家人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         的记叙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文中第⑥段的画线句是         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5.选文以“南山”为题,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20分)

1.(2分)翻覆

2.(4分)(1)遇上不会的就查好字典再告诉“我”(2)因地制宜教“我”识字(3)拒绝用“我”挣的钱治眼病(4)实事求是

3.(4分)插叙;补充交代了父亲得眼病的原因,突出了他为家庭所付出的辛劳,这一性格也使他后来为了家庭而不愿去大医院治病的情节更具合理性。

4.(5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山路上豌豆花盛开的情状,烘托了“我”当时识字并得到父亲夸奖后兴奋的心理,也体现了父亲因地制宜的教育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热情,营造了美好温馨的亲情氛围。同时“我”的轻松愉快还与后文父亲的“费力”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不顾自己辛劳给予我的无私的爱。

5.(5分)以“南山”为题可以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了解那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那里既充满了“我”儿时和父亲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的回忆,也是现在寄托“我”哀思的地方,以此为题可以表达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思念。

(五)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答题模式: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更生动、灵活;使结构更紧凑。

答题模式: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第一,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第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第四,突出中心。可以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或者为后文做铺垫。

答题模式:插入什么内容(概括内容)+插叙作用+结构作用

5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插叙。 (1分) 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理解母亲的孤寂,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2分,意近即可)

练习(21分) 

夏日恩怨

白秋

①父亲高高举起的锄头在阳光下划了一个弧形,像一条完美的曲线准确无误地落在两条田垄之间。一天的劳作又开始了。

②那个夏天,我决意不再复读,一连几天跟着父亲,在地里忙碌着。

③公式、定义、实验、哲理,全被我抛到脑后去了,脑袋格外轻松。锄地、浇水、施肥、抢收、抢种,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农活,还真令人兴奋,我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是这块料。

④那是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三个年头,每逢耕种收割时候,亲戚邻居一起合着干已成惯例。那天我们去秧地瓜,走前母亲嘱咐:“小秋肩膀嫩,别让他挑水啊。”父亲只顾低头收拾农具,跟没听见一样。

⑤东北坡里,我看着堂姐轻松地挑着两桶水,甩着两条大辫子晃来晃去,十分动人,忍不住要过了扁担。满满两桶水也就是六七十斤,对于一米七多的小伙子来说,那算得上什么。稍微调整一下步伐,我就稳稳地走到了地头。看见大家赞许的眼光,我多少有点飘飘然。

⑥第二担、第三担、第四担……

⑦渐渐地,扁担从我的左肩换到右肩,再从右肩换到左肩,脸色是越来越难看。每个人的分工好像都不会改变似的,大家也没有跟我交换的意思。汗水渗透衣衫,不知不觉中我偷偷流下委屈的泪,到后来,                ,已经分不清了。我强咬牙忍着,坚持着。

⑧水,也由满满两桶变成了两个桶。晚上回来,我哭了。哭得一塌糊涂,一点也不像个男人。怕人听见,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⑨母亲叫吃饭,我没听见,她跟父亲吵架我却听得很清晰。“你咋就那么狠心,不是说不让他挑水吗?他的肩没压下来,能受得了?好像不是你亲生的。”

    ⑩“他自己选的,不能怨我。痛不痛累不累他不说,我怎么知道?知道苦,他就该好好学……”

父亲也不是地道的庄户人,他是我们家族里第一个吃上公家饭的。走南闯北大半辈子,家里实行土地承包后,他才匆匆赶在接班制度废止前退了下来。他的脸从来都是阴沉沉的,小时候我们都怕他。

第二天,我肩膀肿得高高的,两边都渗出了血丝,浑身上下散了架子似的酸痛。一大早,母亲打了几个荷包蛋端到我屋里,说:“秋,好点了吧?今天不去了,歇着吧。”

“不!”我从来就这样倔,越不让我干的事我就越去干。

东岭上那块地,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那个地方。两桶水加上我一百多斤的体重,一下子倒在半坡的地头上,身上脸上沾满泥巴。羞愧加上劳累,半天我爬不起来。偷眼看,大家都在强忍着笑,暧昧地看着我,又望着父亲。

我清楚地记得他说的每一个字:“起来吧,装什么蒜,摔断胳膊还是摔断腿了?没有金刚钻,你揽什么瓷器活。庄稼地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你是块什么料,自己还不清楚?

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我记不清楚了。只是,对父亲的恨我却持续了很久……

就在秋季即将入学的时候,当教师的本家叔叔找到我:“去学校复读吧,你爹早就找好人了,别犟了。”

好多年后,在我小有成就的时候,父亲的大脑突然被栓了一下。他瘫在床上完全无法动弹,连说话也不能了。一家人千方百计地救治,好不容易半边手脚可以勉强活动,他却习惯了躺在那里让母亲伺候着,不想下来走上半步。

那天,我实在忍不住, 跟他说:“爹,你忘了那一年夏天,你对我说的话?我觉得,你也不是躺在床上的那块料。他恨恨的眼神瞅了我很久很久……

一步、两步、三步,在母亲搀扶下,他一天好似一天。

    ㉑前不久, 我领着妻儿回家给他祝寿, 他颤巍巍地倒上了一小杯酒。“干!”嘴里竟然蹦出了一个字来,说完后他老泪横流

1.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汗水冲洗着泪水肆无忌惮     B.泪水汗水在脸上奔涌而下

C.汗水泪水在脸上纵横交织     D.泪水伴随着汗水变本加厉

2.③段写“我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是这块料”,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有两句,依次分别是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段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从句意及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只是,对父亲的恨我却持续了很久……

2)他恨恨的眼神瞅了我很久很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章结尾,结合加点词,谈谈对文题《夏日恩怨》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1分)

1.(3分)   C   

2.(4分)(1)你是块什么料,自己还不清楚?(2分)(2)我觉得,你也不是躺在床上的那块料。(2分)

3.(4分)这段内容叙述了父亲并非地道庄户人的身世(2分);表现父亲的严厉(1分);父亲深知务农的不易,为下文父亲训斥“我”作铺垫(1分)

4.4分)第(1)句写出当年“我”对父亲严厉训斥的不理解而产生恨意,“只是……却”表达出我的懊悔与反省。(2分)     第(2)句表达父亲对儿子不理解自己身体苦痛却反过来教育父亲的不满。(2分)

5.(6分)“我”与父亲恩怨的故事发生在夏天。(1分)父亲当年严厉教训我,我由恨到理解他的良苦用心。(2分)我教育父亲要积极康复,他由不快到理解,并感动儿子的懂事与孝顺。(2分)父亲老泪横流,因我们恨与怨的化解而欣慰。(表现了父子间深切的情感。)(1分)

(六)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6

①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就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què cuò)?

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第二问:(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作业

(一)旅途中的陌生人

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晚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②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讲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助,车子慢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

③良久,忽然听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子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色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沿途是一片台风肆虐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45度,好像在行默哀礼。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有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对我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车来打听路况。得到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他过得来,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了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⑤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的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毁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去珠海的路,司机说他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找当地的司机。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找了好几位当地的同行, 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赔笑脸,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⑥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⑦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⑧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珠海一片狼藉,然而见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地痛……

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悲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大红色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有删改)

1.第④段画线句属于______描写,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简析第⑨段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环境(1分)具体写出了台风过后沿途被破坏的景象;渲染了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失望、痛苦的内心;凸显了司机当时行车之困难,衬托出司机仗义,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的特点。(3分)

2.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仗义、热心的司机对“我”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时期感受到了温暖;写出了“我”对红色出租车司机的感激、赞美,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结尾照应了标题。(5分)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画线句子是对台风过后树木的描写,表现了环境的凄凉,衬托出“我”内心的绝望,也反衬出司机的心灵之美。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第⑨段从结构上看照应了题目,从内容上看点明了主旨,抒发了对出租车司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22分)

破包百万

①艾清源一下午屁股没挪窝,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抬手看了下手表,距离五点下班已经过了一刻钟。看看门口没有病人了,他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心里想: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一点儿不见少。

 ②刚关电脑,一个年近60岁的男人,拿着挂号单闯了进来:“医生能给我看看吗?”“下班了,去急诊吧。”却迟迟不见他挪步。艾清源一抬头,见他脸色很不好,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着个大行李包,感觉沉甸甸的。艾清源便接过挂号单,对他说:“坐下吧,叫李有福吗?”他局促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您下班了。”说着话,坐下来,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③艾清源还没问,李有福便说:“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得厉害,眼前直冒金星,瞬间出了很多汗,浑身无力,差点晕过去。我赶紧把车开到路边停下。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来挂号了,您就给我开点药吧。”

④艾清源说:“光开药怎么行?我得给你测量血压和心跳,你还得去验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观察。”

⑤李有福一听就急了:“不行!不行!我现在没空住院,也没时间检查,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给你开什么药啊。”李有福觉得艾清源的话有理,一手接了单子,一手急着拎包就走。

⑥艾清源连忙叫住他:“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了事儿谁负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的,我帮你看着!”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底色也已经些模糊不清了。艾清源心里想:这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⑦李有福还是yóu yù(     )了一会儿,又看看艾清源,把包放下,快步走了出去。艾清源起身把他的包塞到桌子下面,真别说,还挺沉!

⑧过了半小时,李有福拿着报告单急匆匆地回来了:心肌缺血。艾清源劝李有福最好留院观察,他一听,双手直挥:“不行!不行!医生,你不知道,我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他们很辛苦,年底好不容易结清账,一百多万都在我那个包里呢,我必须赶回去给他们发工钱,让他们回家好过年!

⑨啊?一百多万?艾清源愣住了,指指桌下的破包,李有福点点头。“你不像那种新闻报道中拖欠工资的黑心老板,你真是个好人!”艾清源又叮嘱他:“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一定要活长一些。”

⑩艾清源弯腰从桌底小心翼翼地把包拿出来:“你也真放心,一百多万就交给我管了。”

11李有福接过包,冲艾清源憨笑道:“我知道你也是好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óu yù (       )          2分)

2.李有福说艾清源“也是好人”的具体表现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段与第⑧段两次出现“不行!不行!”,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艾清源想把李有福的事迹告知记者,请你代替艾清源叙述。(60字左右)  5分)

   李有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标题“破包百万”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犹豫  

2.⑴艾清源下班后还为李有福看病。⑵艾清源照顾李有福的身体为他看包。⑶艾清源叮嘱李有福忙完记得看病。

3.运用连续反复、两个感叹句,突出李有福心情急切、态度坚决的程度,体现他为打工人员不顾个人病痛的善良品质。

4.他带了十几个人做工程。年底终于结清账,有一百多万。路上心脏病发作,到医院开点药就急着赶回工地,为了让工人拿钱回家过年。

5.形成强烈反差,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集中表现李有福善良负责有担当无私的内在美的精神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根据语境和对拼音的品读,正确写出汉字“犹豫”。

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题首先找到与题目有关的段落或句子,然后提取关键词语加以组合即可。下班了,李有福来看病,艾清源给他看病,照顾很是仔细。帮李有福看包。艾清源又叮嘱他: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

3题详解】

考查对反复修辞手法的理解。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连用两个“不行”,李有福现在没空住院,也没时间检查,表现他此时心情急切、态度坚决,为的是给工人发工资,体现他为别人着想而不顾个人病痛的美好善良的品质。

4题详解】

此题是考查转述的表达。转述句就是把别人事迹的话转达出来。要用第三人称“他”,事迹围绕李有福生病了,但是不顾个人病痛,着急给工人发工钱,转述语言要简练概括。抓住要点即可。

5题详解】

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题目“破”与“百万”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李有福拿“百万”破包来看病,坚持不住院,想早点给工友发工钱,表现李有福善良负责,有担当的美好品质,表现文章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