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接受指令差或比较内向的孩子,老师应如何更好地引导其自主游戏?1.玩具吸引(情境驱动)∶玩具往往是游戏行为的诱因。一个游戏具有游戏需要,一旦出现合适的玩具,那么,游戏需要迅速驱动游戏行为。玩具似乎成为催化剂。2.伙伴吸引(人际驱动):当一个幼儿被另一个(群)幼儿游戏所吸引,那么就会产生游戏需要,并且试图加入其中。一般情况,一个幼儿顺利加入一个游戏群体必须尽力三个环节:饶有兴趣的旁观-平行游戏或建设性评论-获得邀请或自然融入。3.游戏吸引(自我驱动):游戏记忆(尤其是愉悦的游戏体验)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动力。因为游戏具有自我强化效应——越玩越想玩。因为游戏中的自我挑战与自我满足相互作用,往往使人难以自拔。5.老师不要打扰正处于自主游戏的积极状态中的幼儿。(3)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无质量游戏:长时间难以进入游戏状态,完全被玩具本身所吸引,在低水平的操作上简单重复,没有形成基本的游戏情境,游戏过程缺乏基本的目的性和连续性。低质量游戏:反复游离于游戏情境之外,游戏的目标不明确,游戏过程毫无意义的反复中断,玩具基本上丧失了游戏的支持作用。高质量游戏:快速进入游戏状态并且长时间沉浸其中,甚至达到“忘我”境界,游戏目标明晰,游戏过程流畅,创造性的发挥玩具的支持作用。混乱失控的游戏:(1)儿童的声音很大,音调很高;(2)肢体接触较多,有时儿童的行为处于危险的冒险行为的边缘;(3)有时候看见的欢闹——儿童不可控制的大笑和咯咯傻笑;(4)争议较多,经常导致身体伤害或情感伤害(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5)重复行为多,大多是简单的模仿(6)参与度低,相互交流少,更没有需要协商的冲突简单重复的游戏:(1)平稳、安静;(2)儿童简单、重复的游戏,可能是因为缺乏内容丰富的游戏经验和试图模仿自己拥有的媒体经验所致。(3)他们不愿顺应于新信息和想法,却停留在空洞的、尚未完成的游戏水平上。这类游戏极易被教师忽视。有目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1)无论是15分钟还是1个多小时,儿童都能高度参与到游戏中;(2)儿童相互分配角色并且在游戏中扮演角色;(3)即使存在异议也不会出现行为问题,儿童会通过协商和妥协解决争议,协商的过程通常时间较短并且能达成一致;(4)富有成效的游戏的噪声水平合理,并且在他人善意提醒是较易安静下来;(5)有特定需要时,会向教师寻求帮助,如需要某件物品去完善游戏,或者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争议以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6)儿童会邀请教师观看他们的游戏、批准他们的做法和提供反馈意见,然后儿童会继续自己的游戏。这种游戏很少需要教师持续的介入;(7)儿童使用材料的方式富有创意。游戏时,儿童不一定需要真实物体作为道具,因为他们可以将一小块积木当作手机或将拼插在一起的方块当作灭火用的水管。(三)平时常规管理还可以,一到自主游戏场面纪律就相对难以管控,如何更好地提高自主游戏时的常规水平?应该强调,要从小班开始训练、强化各项自主游戏的常规。只要幼儿的行为不违规就没有必要管控自主游戏中的幼儿。高水平的自主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可是要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自主游戏就要有不断的挑战性,要不断地对幼儿产生身心方面的适度挑战,只有如此对幼儿的发展才会有意义。 ★★★★★★★★★★★★★★★★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发出过许多专业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