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遍顶一万遍

 海中的媛 2023-07-28 发布于河北

大学四年,论学习,我最佩服同宿舍的四姐。

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烧脑的天书,她总是学得轻松随意,更在于她举重若轻的讲解才华。

无数周末的晚自习,我和二姐吭吭哧哧跟作业奋战,四姐已经好整以暇,靠在床头看小说、打俄罗斯方块。

对我俩的“虚心求教”,她总是有求必应,三言两语给你整明白儿的,不像有些人云山雾罩绕半天。

故而,四姐就是我俩的御用辅导教师,免费服务,态度一流。因着她,我觉得高等代数、实变函数什么的也没那么难于上青天,学习信心提升了不少,四年低空飘过,平安着陆。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

我在作业中又遇到一个坎儿,眼看胜利就在前方,却怎么也过不去。左支右绌不得要领,只好怏怏求助四姐。

她跟往常一样,噼里啪啦一通输出。问题搞定,欢欣之余我得寸进尺:“那,四姐,你能按我这个思路给我说说吗?”

“啊,没问题!” 她牵着我的脑子又把这道题走了一遍。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完美地指向同一个结果。那一刻,我的心飞了起来,对四姐的崇拜达到顶峰。

仿佛一间密室大开天光,那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般的美妙,时隔三十多年,仍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我的生命里。

四姐大姐八妹二姐五年前聚于蓬莱

之所以拎出这瓶老酒,是因为高玲玲老师在培训中提到的一段与此事异曲同工——

一个学生带着错题过来,高老师耐心细致给他讲了三遍,那学生眼神还是一片茫然。高老师没有烦,问他还有哪里不懂。

那孩子说:“老师,您讲的这些我懂了,可我不明白我错在哪儿了。”

多么可贵的“我错在哪儿了”呀!

高老师是细心且负责的,所以才不厌其烦,终于触碰到了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那个孩子更是积极勤奋,他坚持自己的疑问,不因为老师多次讲解而轻易放过。

多少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场景少之又少。

很多学生不能或不敢向老师表达他们内心真正的困惑。老师呢,或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或是图省事不想深究。

循环往复的场景往往是这样——

老师:懂了吗?
学生:懂了。
好。
过一段时间,老师无奈:“都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错呀?”
日复一日,像月宫里的吴刚砍那棵桂树,整天做无用功,师生都身心俱疲。

美国教育学者埃德加 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讲和阅读,这种我们最熟悉的学习方式,效果却是最低下的,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只能留下5%;辅以视听和示范演示,内容留存可达30%。这些都是个人学习、被动学习。

随着时间的递进,知识留存会不断被新知覆盖、刷新,这个比例还会打折扣。唯有经过讨论、实践并能清楚讲给他人,才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是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也得跟着唐僧一路风餐露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学习这条路又何止八十一难?不脚踏实地,如何能够功德圆满?

如果只是知道老师对在哪儿而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那他的认知就停留在获取知识的最低层次,学习终究是被动的、短暂的。只有清晰明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纠正过来,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通道,形成独有的学习技能,印象深刻,时间长久。

听别人说一万遍,不如亲自做一遍。

每次考试过后让学生分析试卷,总会收到诸如“这个知识点我会,就是疏忽了,下次一定注意”这样的字眼。

殊不知,把“马虎”当成甩锅神器,是学习最大的绊脚石,看似勤奋却往往收效甚微。

九成以上的所谓马虎,其实都是一知半解。会的只是what(什么),而不是why(为什么), 更不是how(怎么样)。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法,努力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同频共振。

追问,不光停留在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还要关注他的思考是否科学充分、思维是否发散多元、思路是否合理广角。

这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程,越是细致,越能触碰到问题的本质。就像食物咀嚼越细越利于肠胃吸收。而磨碎食物的过程,才是学生锻炼思维的关键。

    
      吸粉三十年,还能
迸发全新的感触,这让
我有意外的美丽。

一方面是教的时间长了,不由自主想的多一些。另一方面,年级组多是踏实肯干的八零后、九零后。她们的思维火花不时引燃我锈蚀的头脑,刺激我僵化的神经,促使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教育是一坛活水,常注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