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他们除了会背诗,根本看不懂

 杨角风发作 2023-07-28 发布于浙江

找了个时间,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虽然时间长达三个小时,但大屏幕亮起字幕后,我还坐在那里,久久难以释怀。就像影片中的李白,看到美好的事物,他也想在黄鹤楼写一首超越崔颢的诗一样。

但角风不才,是断然不能跟诗仙相比的,但写诗跟写文章其实一样,都是在表达一个心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所理解的事物也就有所不同。

其实小时候的我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唐朝人那么爱写诗,害得我们这些后人还得背诵,背不过还会被老师罚站。那时的我简直是恨透了唐诗,也恨透了隔壁小虎,那家伙才7岁,竟然就能背诵300首唐诗,可恨,可气!

可惜,我也背诵了那么多首唐诗,到今天才突然明白,我其实从来就没有读懂过它们!

一、

在进电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部动画片竟然敢拍三个小时?

我甚至在想,这部片子会不会像《妖猫传》一样,把长安城的繁花似锦都拍出来。在透着一股邪性的前提下,一睹大唐国都风采,领略一下身处大唐盛世的感觉。

可惜,并没有,长安城只在高适的视角下出现了两次,走马观花般,除了一张鸟瞰图以外,并无其他五彩缤纷的色彩。没有万国朝贡,没有灯光灿烂,没有歌舞升平,甚至连皇宫,连杨贵妃都没露面。

我只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出现在大屏幕上,而这些人甚至跟初来乍到得高适格格不入。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的人,一群人在那里尽情挥霍青春和才华,一个人却默默看着这一切,仿佛他从来没来过一样。

高适和李白,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有着同样的满腔热血,那就是渴望报国。可惜,李白是商人,就算再有钱,再有才,那也是下民,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不会有人举荐他。

高适,却像《水浒传》中的杨志一样,出身名门之后。可传到他这一辈,家道中落,再加上自身比较耿直,也是报国无门。他羡慕李白,也看不懂李白,自己很普通,既没文采,又没金钱,空有一身武艺,却又无处施展。

而整部《长安三万里》,貌似在讲高适的一生,其实是通过他的视角来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白。

二、

是的,不仅我们看不懂李白,连影片中的高适也看不懂李白!

高适属于那种普普通通,虽然怀揣梦想,但也不敢打破传统的人。就像他不能理解,李白明明不认识人家江夏大官李邕。却敢拿着自己的作品《上李邕》,跑去人家门前“咣咣咣”砸门,希望他能举荐自己当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高适问李白,你跟人家又没交情,这样去敲人家门,终归不太好吧?

可李白咋说的:

“以我李白的才华,抵得上一千年的相识,一万年的交情!”

事实上,李白并非只去敲过李邕家的门,他还敲过韩荆州、裴长史家的门: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将华轩。”

只可惜,李白敲了这么多门,无一例外,都被人家轰了出来,也就是走行卷这条路,他是走不通了。是啊,高适早就知道,没有人脉,谁会举荐你李兄,别做白日梦了好吗?

可李白并不在意,那是李邕不识人才,咱不跟他一般见识,走,去黄鹤楼喝酒去!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去黄鹤楼,并在这里他们俩定下了一年之约,一个去扬州,一个去长安: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三、

到长安后,高适以为凭借祖上的一丝荣光,能获得他人的举荐,却没想处处碰壁,最后沦落到给妇人舞枪的地步。

他实在想不通,自己的枪是用来杀敌报效国家的,不是用来哄女人笑的。正因为他的表演充满着杀气,竟然吓到了玉真公主,可想而知,得不到公主的举荐,高适依然报国无门。

一年之后,他去扬州赴约,在见到李白的一瞬间,他失望了:

“他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吗?”

是啊,李白仿佛忘记了曾经的约定,根本不顾自己千里迢迢前来赴约。那一刻,高适很失落,毕竟他的朋友不多,李白便是最好的那一个。可惜,李白的好朋友有很多,高适并不知道自己能排到第几位。

这时候的李白仍然是挥金如土,不仅跟几个当地贵族子弟称兄道弟,还跟个舞女眉来眼去的,一副不务正业的样子。高适不理解,觉得李兄是在虚度光阴,大丈夫就该志在建功立业,而不是沉醉在花红酒绿当中。

其实不止高适,连我(杨角风)也看不懂李白,明明之前还一心求举荐当官呢,现如今为何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直到李白身边的裴十二出手,持一柄剑,打败了持一条枪的高适。并解开了发卡,露出一头长发,她告诉高适,其实她跟李白并未不务正业,也没有荒废技艺,只是你没有看懂而已。

是啊,裴十二究竟告诉了高适什么,让他突然灰心丧气回了家乡呢?

四、

其实,李白并没有荒废技艺,也没有误入歧途,他只不过通过另一条途径,实现自己的仕途梦而已。

当初高适在玉真公主府上表演时,曾经提到了一个被公主成功举荐的例子,那个幸运者是王维。但并非是因为王维的琴抚的好,而是因为早在王维到玉真公主府上之前,就已有盛名。

李白知道,以自己当时的情况,要想被人举荐,就必须先混出名气来。所以,他去扬州并不是为了花天酒地,而是为了闯名头。

只可惜,一年之期到了,李白并没有闯出点什么来,依然是个浪荡公子哥,依然不被人举荐。从心理上讲,他并不希望高适看到自己这样,当然,也不排除李白就是个社牛,跟所有朋友都这样约定,伤了高适的自尊心。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扬州之行让高适明白了自己的短板,回到家乡后,一边继续练武,一边开始学习文化。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高适不再结巴,也开始学写诗。他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来真正读懂李白。

可惜,就像李白教高适相扑一样,虚实难辨,高适刚刚以为自己理解了李白,理解了他内心的苦楚。却没想没多久,李白竟然跑到了梁园,他竟然认可了没有人脉入不了仕的真理,他想通过入赘也实现这一目的,随后俩人去追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

李白用一种高适不能理解的方式,还是决定入赘,而自己却去投了军。

可惜,没多久他就对军旅生涯产生了厌烦,还写下了一首诗: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甚至在离开的路上,他还巧遇了李白,并跟他一起救下了郭子仪。他们俩还是互相信任对方,甚至都可以把命压在这种信任之上,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高适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李白,就像相扑选手一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分辨不清。是啊,他曾告诉李兄,荐举需要靠人脉,千金买笑不能长久,入赘会被人瞧不起,无名小卒不要跟安禄山作对。

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结论适合不适合李白,至少从李白后来写信邀请高适速来长安城来看,好像是自己错了!

李白最终还是通过玉真公主的举荐,当了官,那一天他很高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长安城站稳脚跟之后,李白迫不及待的给高适写信,邀请他来长安。在这里,高适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打击,他甚至看到了王昌龄、岑参,汝阳王和李邕在跟李白勾肩搭背喝酒。

要知道,当年李白跟自己一起敲过李邕家的门,但在当时,李白是被轰了出去的。难道李白的才华,真的可以顶上一千年的相识,一万年的交情?

六、

可是,高适把李白看得这么重,为什么这次来长安,自己又被忽略了呢?

一是李白真的喝醉了,毕竟他就是这样一个放浪形骸之人,不拘小节。高适到的时机不佳,还是杜甫带他去找到的李白,当时那么多朋友在场,难免冷落了高适。

事实上,面对高适的决然离去,杜甫都不理解,为什么不看看长安城再走?再说了,你现在走了,等李白酒醒了之后,还是会去追你的。

但我更倾向于,李白是故意装醉,故意冷落高适!

为什么?

因为他给高适写信的时候,确实是想趁着自己受宠,抓紧时间让自己的好朋友入仕。可是,等到邀请发出去后,他才逐渐发现,自己不过是权贵们的酒局玩物。他以为自己的一身才华终于有了可以施展的空间,却没想在长安城,他的才华只配给舞女写词。

空有一番抱负,还是得不到施展,关键是抱怨几句还会被人传闲话到皇帝耳中,又少不了自己的小鞋穿。

李白当初邀请高适,是想给他引荐当官的,可是,一方面现在的自己实力不行,还办不到。另一方面,他觉得这种官场也不适合高适,把他喊来长安城,是害了他。

只是,在高适看来,李白此时已经闻名天下,作为名士,他更不应这样醉生梦死,虚度光阴。以前在扬州时,李白抑郁不得志这样,现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这样?

因为不理解,高适只能再次选择了回梁园,回到那个自己熟悉的地方,直到李白的再次光临。

七、

李白就像《阿甘正传》中的珍妮一样,每次最落魄的时候,都会回到高适身边。

此时的李白,早已没有了青年时的锐气,有的只剩中年人的油腻。年轻时,那只幻想着展翅飞翔的大鹏,此时也飞不动了,在江边几个中年诗人早已没了年少时的锐气,拥在一起喝酒吟诗。

也正是在这里,全片中最高潮的地方到了,李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伴随着一个个驾鹤飞天,我本人也已泪流满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没有铺垫,没有强行煽情,毫无征兆,就在高适的缓缓叙事中,李白跟往常一样朗诵起诗歌来,可是,眼泪却不争气的流了下来。这种压抑,这种情感,在这一刻,随着几个中年人云游宇宙,一下子得到了宣泄。

但影片并未放完,因为接下来李白做的事,再次让高适想不通了。本已离开官场的李白,本已成仙的李白,为什么会投奔永王?

只有最熟悉李白的高适,能解答,这也是他让小童去问讯李白的缘由所在。是啊,高适当了那么多年文书,终于功成名就,位极人臣,成就了儿时的梦想。

可李白呢?

难道他真忘了自己这只想要等风来,并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了?

他已经老了,永王成了他最后,也是唯一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了。

八、

电影院里,此起彼伏背诵唐诗的声音中,我也听到了一个孩童的疑问。

他不理解,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为什么不能像白居易一样,参加科举中进士?他也不理解,高适为什么一开始不去哥舒翰门下当兵,非要去人家府上玩杂耍呢?他更不理解,为什么高适都当上大官了,却不能救李白呢?

是啊,成人的世界,又岂是这种毛头小子所能理解的?

高适,大器晚成,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了梦想,成了人上人。而李白,少年成名,一身才华,却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喜欢李白呢,究竟喜欢他的什么?

是啊,如果李白能像高适那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虚度光阴,按部就班生活的话,至少命运不会这么颠簸流离。可是,如果没有李白的这些人生经历,没有他的没心没肺,没有他的放浪形骸,又怎么会留下这么多的诗词?

李白就像那座被毁多次的黄鹤楼一样,楼没了,但诗还在,就像高适最后跟小书童说的那样:

“楼虽然毁了,但是诗还在,只要诗还在,楼就一直都会在。”

就像高适骑着战马冲向敌军的时候高呼:

“为了长安!”

九、

可是长安城早被毁了,况且高适所在的位置也不是长安,他为什么要这样喊?

长安可不是为了长治久安的意思,而是代表着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代表着一种梦想。高适跟李白一样,一辈子想去长安,并在那里建功立业,封相拜候。

为了长安,不仅代表着,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抱负,勇往直前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跟前面的黄鹤楼一样,这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印证了这部片子的名字《长安三万里》,可不是指长安城有三万里长哦,而是意指大唐的整个疆域。

就像我身处杭州,每年络绎不绝来那么多游客游西湖,是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水池子吗?

不是!

是其他的水池子没有这么多的历史典故,也只有你真正站在了这里,才能切身体会到这种穿越古今的感觉。

就像雷峰塔一样,现如今的雷峰塔,早就不是倒掉的那一座了,它还能称为雷峰塔吗?

能,只要中华文明还存在,那这些东西就永远不会消失,而这种文明当中,就有李白留下的那么多首唐诗。

最后拿《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作的最后一首诗当结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是形容李白获大赦后的喜悦,也代表着他的解脱,更能形容观众的心境,好了,通了,已经过了万重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