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心理学有多贵?美国小伙在复旦读研,2年16万学费

 千面凡君 2023-07-2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50位真人故事
我是乔宇帆,来自美国。受父母遗传影响,上大学3年我有严重的抑郁症,好在遇到前任,给我无限的爱和包容,再加上做大量的心理咨询,我才走出阴霾。
25岁时,跟前任手后,我想换一个环境生活,第一次到中国。来之前,我以为中国贫穷落后,来之后,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非常迷糊。
为了帮助更多有心理疾病的人,我去复旦大学读研究生,2年学费花了16万。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开自己的工作室,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做模特的时候)
01
1993年,我出生在美国,家里还有个比我大6岁的哥哥。
我的童年可算得上“命运多舛”,外公外婆都有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而我母亲情况更为严重,不仅有精神分裂症,还有双向情感障碍。
在心理学上,这两类疾病都是难以治疗的,但凡有一个都很难受,可以想见母亲当时有多痛苦。
我3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住院。我6岁某次去医院看望时,她在床上,看着很正常,但是整个人神志不清醒,还胡言乱语。
有次,她换了一个精神科医生,医生对她的情况了解不多而开错药,导致出现幻视幻听,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给我过世的外公打电话。
(我在希腊旅游)
父亲精神上也有问题,我很少见过他,在我14岁时,他就过世了。
我15岁时,母亲又得了乳腺癌,让她精神疾病更加严重,非常执拗,还不肯接受任何治疗,第二年也过世了。
我后来成为心理咨询师,也跟这些经历有关,不过当时的我并不知道。
父母相继过世,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16岁在美国上大学时,有3年时间,得了严重的抑郁症。那种状态跟李雪琴读大学时差不多,活着都是用尽洪荒之力。
我一开始学的是声乐,一般毕业之后就是在舞台上演音乐剧,需要对负责人溜须拍马,我很讨厌这样的工作模式。
专业不喜欢,再加上父母的原因,两年之后我到另一个学校读心理学。
(我在意大利旅游)
都说命运给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我在大学时遇到前任,他曾经和我有一样的情况,但是走出来了,所以他无条件地包容我、爱我,在我需要的时候,一直站在我身边。
他对我来说,就是让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扇窗户。
毕业之后,前任还帮我找工作,教我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则,让我学会在社会上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中说:“爱情就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复童年的错误”。
我和前任的感情就是这样,让我感受到安全感、爱、温暖等积极向上的情绪,也得益于我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我的抑郁症慢慢好了。
24—25岁是双向情感障碍最危险的时期,因为有前任的陪伴,再加上自己大学也会做心理咨询,我没有发病。
(我在斯里兰卡旅游)
02
但我没能和前任走下去,往事如尘似烟,不想过多赘述。
后来,我在网上投递简历,被中国上海一所私立学校录取。来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地方荒凉,交通不便,很落后。
但2018年来到中国,刚下飞机时,我被震惊到了。
得知我要到市中心,有人告诉我得打车去,我还纳闷:很远吗?我不能走着去吗?中国还能打车?
结果走出机场后,每走一步,仿佛在做梦一样。街道上车水马龙,交通非常便利,比我生活的城市还发达。
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脑袋嗡嗡的!
(在印度旅游)
我当时教心理学课程,作为一个老外,不知道中国的教学方式,再加上语言问题,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经常眼睛瞪得大大像铜铃,而我也学会了从他们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难度。
后来我意识到,在中国工作,就得学好中文。
我自己看书、网上查资料,练习听说读写,真是超级无敌难学,拼音、汉字、语法、音调、句子表达等,每一个都是难点。但我是个很喜欢挑战自己的人,一直没放弃。
好在有语言环境,半年之后,我达到HSK(汉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那时候我会说中国话,不过表达逻辑混乱,就在网上报课跟老师系统学习。
我第一个中文老师是位50多岁的阿姨,就像老母亲一样唠叨。
(我50多岁的中文老师)
只要课堂上我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不知道某个汉字的读音,她就批评我不复习、不预习,学习进度很慢,噼里啪啦一大堆。
但我很喜欢跟她上课,严师出高徒,我进步飞速。把这个老师推荐给其他外国朋友时,他们都受不了,中途放弃。
在私立中学任教的两年,我有很强的挫败感。
经常有同学会找我咨询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说自己很痛苦,想自杀。我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去帮他们。
我虽然读的是心理学专业,不过没有遇到过这么极端的例子,不知道要怎么办,觉得很无力。
人遇到职业瓶颈时,最好的办法是去学习提升。当时我的中文水平已经很不错,2020年,我顺利通过面试,到复旦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
(复旦大学毕业照)
03
第一学期上课是非常痛苦的,全中文的专业课,我一般都是魂游天外,第二学期才跟上进度。
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我还很注重课后实践,在上海一个社区医院跟着导师接心理咨询案例,对专业能力提升非常大。
我当时遇到一个很有名的老师,他对个案分析一针见血,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而我在督导师的帮助下,也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客户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
有个网红30多岁,她有钱有颜,却非常没有安全感,一直想要分手,又舍不得跟男友分开,整个人都处于被拉扯的状态。
跟她聊天之后,我发现她的问题源于童年的经历。
(在上海社区医院实习)
小时候被父亲粗暴对待,她当时弱小无力,没法反抗,但心里是有怨恨的。成年之后跟男友在一起,把对父亲的愤怒情绪投射到男友身上,时不时作一下,想考验男友。
尽管她男朋友一直承诺不会离开她,很爱她,可惜她还是不相信。
我通过专业知识帮她分析问题,找到她面临困境的根源,这位网红慢慢调整跟男友相处的模式,也跟童年那个不幸的自己和解了。
做心理咨询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有时候遇到自己的知识盲区,我直接承认:不好意思,你这样的情况我没遇到过,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在上海外滩留影)
当我在客户面前真实做自己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敞开心扉,进入新的话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刚才想到我的妈妈了...
这时候我就知道,现在的突破口是去谈论他的妈妈。
很多时候咨询陷入困境时,我承认自己的无力感,客户都会临时想起一些新的话题。我找到这些突破口,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才能知道他们问题的症结
经过我咨询的客户中的,善于听取意见,能从自身找原因,直面问题的人,很多都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好状态,重新出发。
自己知道问题,却不愿意改变,只是抱怨,什么都不做的人,对彼此都是消耗,
三次之后,我都不会继续接他们的单子。
(来云南吃菌子)
04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工作压力大,基本都是在听客户的抱怨、吐槽,很容易受到影响。
我的秘诀是:下班之后及时抽离,做喜欢的事,听音乐、运动、看书、吃美食、跟朋友聚会来补充能量。
有人好奇,我们私底下是怎样的状态,觉得心理咨询师会读心术,每个人的想法都看得一清二楚。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正常的状态,纯属不带脑子吃喝聊天,不会一天想着研究他人的内心感受。毕竟,那需要能量、精力,也很费神,特别累,没有谁日常里跟别人相处重复上班模式。
(在巴厘岛)
当然,如果有人对我说话阴阳怪气,总是找茬,就会激发我的内在工作意识,分析对方言行背后的根源。
除此误会之外,还有人觉得我们拿高薪,而且很容易就能成心理咨询师。
现在随便打开网络和手机各种APP,经常跳出一些很诱人的广告:在家偷偷学习,考个心理咨询师证,小白每月兼职收入有XX钱,很适合宝妈。
对于这样的广告,心动的朋友要多思考,借用张雪峰老师的一句话:北大心理学专业的都不一定能开工作室接单。
如果你的初衷,做心理咨询只为了挣钱,那我劝你早点放弃,干点别的。
想把心理咨询当职业,条件还是挺苛刻的,科班出身,读研,自己花钱、花时间找专业人士做心理咨询,了解咨询流程。
(在越南当卖货郎)
在美国,需要学7年的课程,在督导师的指导下,积累2500小时的案例,才能考执照,有证之后才可以接单。
国外一个好的督导师,一小时100美金的指导价格,如果你想要去做这一行,一定要花钱去跟着老师学习,也要自己花钱做心理咨询。
在中国也是这样,学费高,当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也挺难的。
我在复旦大学2年学费16万元,自己还要花钱看书学习,遇到心理问题付费咨询。有个很好的课程,上一次1000元,我一年要学4次。
除了时间、金钱的投入,做这一行更大的问题是,要有利他的心,而不是只赚钱,否则根本坚持不了。
工作前期的收入是很少的,因为都是在学习和积累阶段,没法独立接单,或者只能提供免费的服务慢慢积累口碑。
(在柬埔寨玩)
05
看不到收益还要做的事,大多是为爱发电,我现在就是这样,挣不了什么钱,但还是很喜欢我的工作。
我经历过黑暗,知道有多痛苦,坐在沙发上跟我的来访者聊天,帮他们走出困境,这就是我的人生使命。
我有个客户,问题比较严重,找我之前已经找了很多人,但她很信任我,一周聊1.5小时,一共78次,她的问题才解决。
但很多媒体培训会说:上100小时的课,就能接单。
还有博主发的心理咨询视频,有轻松的音乐,很舒缓地说话,其实他们现实里,可能不是这样的,心理咨询也不会这么简单。
看花易,绣花难,有人越是跟你说一件事能简单上手,挣钱还多,基本能肯定想割韭菜。
(我29岁生日)
当然,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心理咨询,对要面临的困难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好好努力,一定能越做越好。
我刚来中国时,连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解决不了,但现在,我接触过比这更复杂的案例,2年做了600小时的咨询。
我今年毕业了,想成为第一个考注册心理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外国人,在中国开自己的工作室,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我知道追梦之路总是坎坷不平,但我会借风越海霞,翻山过晚霞,把梦想当做引路的灯塔,风作伴梦做马,迎接最热烈的年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