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血糖第一步:吃对早餐,让你一天的血糖更平稳

 HaiRoom 2023-07-29 发布于广东

很多人都在讨论什么时候吃早餐更健康。其实相对于时间,早餐吃什么更重要。

如果你早餐吃油条、油炸糕等经过高温的糖脂混合物,什么时候吃对身体都不太健康。

日常保健的健康人士:一份谷薯类、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份蔬菜或水果即可,食物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吃到不饿即可。

劳动强度大、运动达人: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高碳水+高蛋白的组合更适合。

然而,对于糖友来说,谷薯类的早餐,血糖可能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出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那么,糖友早餐应该吃什么呢?

这里举一例,供大家参考:高脂肪+适量蛋白质的早餐。是的,就是低碳水早餐。

没有胰岛素之前,低碳饮食就是控糖方案

低碳饮食,简单来说,就是减少米面、薯类、水果等食材的摄入,蛋白质保持不变,增加健康脂肪的一种膳食模式。

在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之前,低碳高脂饮食是糖尿病常用的膳食方式【2】。随着胰岛素的发现,脂肪被妖魔化之后,高脂肪饮食渐渐没落,退出控糖饮食行列。

控制血糖第一步:吃对早餐,让你一天的血糖更平稳

直到最近几年,大量的试验研究显示,相对常规控糖饮食来说,低碳饮食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等多个方面效果更佳显著,以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也认可低碳饮食作为干预2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之后,低碳饮食开始被国内认可(也要得益于《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全天执行低碳饮食,可能更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但退一步讲,仅仅是早餐低碳水饮食,也会帮助糖友平稳血糖,而且是一天的血糖都会得到改善。

2019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23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早餐选择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为热量来源;另一种早餐以传统的高碳水为主要热量来源,并提供两组相同的午餐和晚餐。结果显示,高脂肪组明显改善餐后血糖水平,对全天24小时的血糖水平也有辅助改善【1】。

为什么降低碳水,对血糖的帮助如此之大呢?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饮食中的糖和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

糖和淀粉吃的越多,生成的血糖就越多。相反,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脂肪的水解产物是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只有经过糖异生之后,生糖氨基酸和甘油才会代谢成葡萄糖,但血糖最直接的食物是碳水化合物。

限制碳水之后,随着胰岛素水平的降低,脂肪供能比例提高。让身体进入一个燃脂的状态之中。身体细胞既获取了能量,血糖又不会波动太大。

低碳饮食的早餐,吃什么?

早餐不吃白粥、杂粮粥、红薯、油条、面包、饼干,馒头、米粉等,还可以吃什么呢?估计又会有人说喝西北风了。

食材的改变,其实是低碳饮食最大的障碍,毕竟几十年的习惯,说改就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低碳饮食的早餐,可以吃的食物还真不少。

早餐1:水煮鸡蛋、原味坚果、无糖酸奶、圣女果、叶菜

早餐2:鸡蛋羹、牛油果坚果蔬菜沙拉、椰奶、蓝莓

早餐3:黄油煎蛋、原味坚果、原制奶酪、白灼西兰花

低碳饮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不过是从餐盘中拿走一些常见食物,再放进另一些常见食物而已。

写在最后

执行低碳饮食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尤其是餐后血糖、体重、腰围、精神状态以及消化功能有没有变化。如果都好,就可以继续尝试;如果变差了,就停下来思考是不是那里做的不对,是误吃了隐形碳水,还是近期压力和睡眠不好所导致的。假如你排除了所有问题,还是觉得低碳饮食不适合自己,那就不要再继续了,控糖饮食方案不止低碳饮食一种。

当然,你也可以尝试早餐低碳高脂饮食,午餐和晚餐回归低升糖饮食。也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血糖变化,目的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控糖方案。

关注小禾,每天分享不一样的营养小知识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学习。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参考资料:

1. Chang CR, Francois ME, Little JP. Restricting carbohydrates at breakfast is sufficient to reduce 24-hour exposure to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nd improve glycemic variability. Am J Clin Nutr. 2019 May 1;109(5):1302-1309. doi: 10.1093/ajcn/nqy261. PMID: 30968140; PMCID: PMC6499564.

2. Westman EC, Yancy WS Jr, Humphreys M. Dietary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pre-insulin era (1914-1922). Perspect Biol Med. 2006 Winter;49(1):77-83. doi: 10.1353/pbm.2006.0017. PMID: 164892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