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色影像中的鲁迅:文化巨匠的珍贵瞬间

 杂家馆藏 2023-07-31 发布于四川
这张照片应该是鲁迅先生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03年3月。此时的鲁迅正在东京留学,这也是他剪掉辫子后的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鲁迅先生年轻、充满朝气,面容中透露出他的才华和坚定。他的发型和服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和年轻人的风貌。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年轻时代,也展现了他追求进步和现代化的精神。
1909年,鲁迅正在日本留学,这张照片中的他身着日本服饰,展现了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接纳。

在日本的医学学习期间,鲁迅先生与他的同学们一起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大家武夫、三宅和福井胜太郎分别站在鲁迅的旁边和身后,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时刻。

1909年,一张珍贵的照片在日本的东京拍摄。照片中,一群人在一个宽敞的庭院前留下了这个时代的记忆。前排最中间坐着的是蒋抑危,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域外小说集》的资助者。他的周围是一群与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他左边的是鲁迅,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巨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这张照片捕捉到了他年轻时的风采。他的眼神坚定而炯炯有神,仿佛能够洞悉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沧桑。这个时期的鲁迅,风华正茂,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照片中的许寿裳是鲁迅的好友和同乡,他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合影不仅记录了这一时刻的历史,也象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

在那个时代,蒋抑危的资助对于《域外小说集》的出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仅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更对鲁迅的文学事业给予了巨大的信任和鼓励。这张照片,就像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文学和友谊的热爱与珍视。
1912年左右,鲁迅身着自己设计的中山装,在日本的东京留下了一张引人注目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展示了他的独特品味和时尚感,更是鲁迅走向成熟的标志。

鲁迅所设计的中山装,是他对传统中国服饰的改良和创新。他将传统的对襟设计改为西服的翻领,既保留了中国服饰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时尚元素。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展现了他对时尚和审美的独特见解。
1924年7月14日,鲁迅先生以一袭灰布长衫的形象,手提一只樟木箱子,踏入了千年古都——西安。

在这座文化古城中,他停留了21天,在这期间,他在西北大学做了11次《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讲座,总计12个小时。此外,他还5次前往著名的易俗社,欣赏秦腔本戏。这一段珍贵的渊源,让这座文化古城与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先锋结下了历史上的唯一一段佳话。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的云里寓所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场景和状态。

在这张照片中,鲁迅坐在一个宽敞而华丽的客厅里,四周装饰着精美的艺术品和书籍。他的形象显得格外庄重和优雅,身着黑色西装,领口别着一枚胸针,表情深沉而凝重。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
这个客厅是一个典型的上海滩名流的居所,装饰华丽而典雅。照片中的陈设和装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的时尚和品味。这个时期,他是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写作、编辑、评论无所不包。同时,他还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奋斗。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在这张照片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1930年,鲁迅先生迎来了他的五十寿辰。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由左翼作家群组织的庆祝会在上海举行。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一张照片。

在照片中,鲁迅先生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铄,眼神依然犀利。他的存在,不仅代表着他的个人魅力,更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力量和信念。
这张家庭合照是鲁迅先生、许广平先生和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在1930年拍摄的。当时,周海婴刚刚四岁,正是在天真无邪的年纪。

许广平先生虽然没有正式的名分,但她陪伴了鲁迅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和坎坷。她的支持和照顾,为鲁迅先生的工作和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她和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也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1932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2年11月9日,鲁迅接到了北平的来电,通知他母亲病重,需要立即返回。于是在11月11日早晨,鲁迅乘坐火车紧急赶赴北平。经过两天的旅途,他在11月13日抵达了北平。
在11月22日,鲁迅与台静农一起前往北京大学第二院进行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之后,他们又前往辅仁大学进行演讲,题目是《今春的两种感想》。
在11月24日,鲁迅又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作《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的演讲。而在11月27日,他在北平师范大学进行了《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
在短短的几天之内,鲁迅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多场演讲,展示了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深刻见解。然而,尽管他在北平进行了多场演讲,但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母亲的病情。在11月28日,他结束了北平的演讲后,便乘火车离开了北平,赶回上海照顾病重的母亲。
1933年5月1日,鲁迅在上海的一处公园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着许广平亲手编织的毛衣,显得格外温馨与舒适。

许广平,鲁迅的伴侣,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她的手艺在朋友圈中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她的毛衣编织技术,更是堪称一绝。在那个时代,毛衣不仅是一种时尚的穿着,更是保暖的必需品。因此,许广平的毛衣也成了鲁迅生活中的一份温暖。
1933年10月,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受邀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在此期间,他受到了包括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文化界大佬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在这张合影中,萧伯纳坐在中间,鲁迅和蔡元培分别坐在他的两边。他们的表情都显得非常友好和亲切,萧伯纳更是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出他的个人魅力。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也展现了萧伯纳与中国文化界名人的深厚友谊和交流。
1935年,鲁迅身着长袍在上海留影,展现出他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照片中,鲁迅身着一身笔挺的长袍,显得格外庄重和优雅。这种长袍风格,是当时上海滩的一种时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种体现。他的形象,在长袍的衬托下,更加显得精神矍铄、风度翩翩。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海,这个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中心。鲁迅在此期间活跃于文坛,不仅写作,还从事文学活动和政治活动。这张留影,也展现了他在这个时期的形象和状态。
1936年10月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鲁迅先生带病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在这场展览会上,鲁迅先生与四位青年木刻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交谈,这也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这四位青年木刻家是陈烟桥、李桦、新波和白危。他们都是中国木刻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为木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展览会上,他们向鲁迅先生展示了各自的木刻作品,并就木刻艺术的技术、主题和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鲁迅先生一直以来对木刻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支持。他认为,木刻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表现力和思想性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期,鲁迅先生大力倡导和支持木刻艺术,希望通过它来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他的逝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纪念,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会和纪念活动。

在上海,数千人前往鲁迅故居所在的霞飞路吊唁,送葬队伍长达数里。鲁迅的遗体在南京路殡仪馆入殓出殡,送葬者数千人,其中包括许多文化界名人和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