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读红军战史33—东征山西

 兰州家长 2023-07-31 发布于甘肃

建议朋友们从第一章开始看,谢谢!

直罗镇战役,在大西北奠基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开创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新局面,鼓舞了全军的斗志。红军长征以来,鞍马劳顿,征战连连,战火频频,难得休整,为了使征尘满面,极为疲劳的红军之旅稍得休整,去迎接更新的战斗,中革军委领导决定部队暂时休整一段时间。部队休整了,毛泽东的思绪却未休息,又飘向遥遥的天际,他想得更多,瞻得更远,思忖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和长远的战略。

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给张闻天的电报中对目前的军事形势,作了如下的分析:'目前不宜即向宁夏,根本方针仍是南征、东讨,东讨的利益是很大的。''为准备东进,四个月内应扩大红军一万。'在12月5日致张闻天、李德的电报中,他又说:'一方面军十天内仍在原地集结训练,使阎锡山情况明了后,再定向南或向东的方向。'显然,东渡黄河天险,开赴山西前线,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以迎接新革命高潮的到来,这一战略部署已在毛泽东脑中形成了。

这种东征山西的战略思想既反映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真实地体现了当时中央红军初至陕北的实际需要,即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当时,尽管已经取得了直罗镇大捷的巨大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奠基了革命的新局面,可当时陕甘苏区的处境仍是十分险恶的,形势也是极严峻的。

陕甘苏区的面积极为狭小,仅限于延长、延川、安塞、保安、安边和靖边等几个小县,土地极为贫瘠,地处穷乡僻壤,物产不丰,又几乎没有工业,这很难维持万余红军的给养供应。而且,这一地区人口稀少,兵源匮乏,很难令红军得到迅速的补充和壮大。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于红军的政治生存和发展,显然是个极大的限制,要改变这种处境,就必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的陕甘苏区仍处于国民党军和地方军阀的群狼环伺,虎视眈眈之包围圈中。南面,有东北军六十七军在延安、甘泉、鄯县和洛川一带驻军;东南面的韩城、宜川则是十七路军主力部队;西面环伺着的是宁夏军阀近10个师的虎狼之旅。而且,国民党的一部分中央军也正沿着西兰路两侧蠢蠢欲动,随时准备着进犯陕甘苏区。即便远在这些地区的外围地带,榆林、三边、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义和镇等地也都驻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队,这真可谓四境尽是虎狼之旅,遍野漫布残暴之师,要想打破这种封锁,红军也需要主动出击,以发展求得巩固和生存。

在瓦窑堡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1935年12月23日的瓦窑堡,张闻天那简朴的窑洞中,一次决定着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正在进行着。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今天的会议议程是讨论军事问题,听取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由于政治局的大多数委员都是'大烟筒子',室内烟雾缭绕,一片弥漫,很有点呛人,以致于做大会记录的刘英都有点受不住了,时不时地发出咳嗽声。

毛泽东晃动着他那高大的、略显得很为消瘦的身躯,踱动着脚步,手里夹着一支已抽掉了半截的纸烟,时不时地挥下手,或做一个幽默的比喻,操着他那乡音浓重的湖南话,向大家阐述着他的战略构想。他基本上阐述了这样的一个行动方针:

从目前的政治形势看,红军必须把国内革命战争与反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结合起来,以争取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此红军应该:(一)在陕西的南北两线给进犯之敌以打击,巩固扩大陕甘苏区,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做好准备,到黄河以东去,开辟山西西部地区。(二)到山西西部后,要准备击退杀溃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出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新局面来,扩大红军1.5万人,并保证必要时返回陕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三)根据日本对绥远进攻的情形,适时地由山西向绥远用小的游击战争与日军周旋,总的方针即是与苏联取得联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把巩固扩大苏区和打通苏联的两项任务联结起来,成为一件事,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毛泽东发言后,大家开始讨论他的军事报告,几种意见出现了分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的报告,认为这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几种意见。有的提出:红军主力东进后,陕甘根据地可能丧失,这将使红军处于无根据地的作战中。有的人认为,张学良抗日不反蒋,阎锡山反蒋不抗日,我们主要的敌人是蒋介石,因此,我们应南讨,或者即使东进也只能做佯攻,以吸引阎锡山在陕北的四个旅回援山西,在运动中消灭它。李德则更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毛泽东的东进战略并不能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可能引起苏区战争而把战火扩大到世界范围。

听了大家的意见,尤其听了李德的话,毛泽东很不满意,他认为这种看法简直是诬蔑,所以,他再次站起来,对他设想的行动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红军的战略方针就是运用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在政治、军事和行动上,红军是抗日的主力;东进就是要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联系起来,就是要通过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其阻止红军抗日,反抗扰敌后方,巩固苏区以巩固抗日后方。这样,红军的军事行动才是名正言顺的,也才能够取得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形成共同制止内战,共赴抗日前线的民族自卫战争营垒。

听了毛泽东的进一步阐述,大会再次进行了充分讨论,最后,基本上同意了毛泽东的军事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决议》规定:1936年2月至7月,红一方面军渡河东征,进入山西作战,力求击破阎锡山主力,在晋西五县以西地区创建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新根据地;之后视日本向山西、绥远侵犯的情况和红军的力量,再相机由山西向绥远发展。

12月24日,根据这一决议,毛泽东、周恩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命令给前方的彭德怀、杨尚昆、林彪、徐海东、程子华等红军将领,下达了:'四十天为期完成东征的筹备组织工作。'军事上,命令前方部队向南夺取宜川、甘泉两城并完成赤化的任务,北面北路军要立即出击,给北面的进犯之敌以打击,以后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为东征建立巩固的后方,以解其后顾之忧。组织上,要极大努力扩红,南线部队应完成扩红5000人的任务,并着手组建骑兵旅,由前后方各部队各机关抽调人马组成。干部上,后方准备200人随军出发,前方准备100人;另外准备300个排长,在三个月以后使用。红军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全部出校,同时第二批学员入校。

《决议》通过了军事战略的基本策略、但东征的基本策略、行动方针、组织安排、具体部署,都还有待进行具体的操作安排。并且,军委指示下达后,彭德怀又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东渡黄河,创建吕梁山根据地比较理想,但有两点顾虑:一是怕渡不过河去。当时红军在大疲劳之后,体质还很弱;且人数也少,包括刘志丹、徐海东两部在内才1.3万余人。如受挫而强渡不成,那就不好办了。二是东渡黄河后,在蒋军援兵大增下,要保证能够撤回陕北根据地。'针对这些意见,中共中央在1936年1月10日、17日两次召开政治局会议,核心问题是就东征战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10日的会议上,毛泽东更详尽的就东征山西的行动方针、准备工作,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东征的意义及影响等作了精辟的阐述,从而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意志。

1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就东征的行动方针、策略原则、组织安排和开辟新根据地的工作,作了明确的部署。决定,东征的方针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政策,'背靠苏区建立根据地,争得黄河渡往之自由'。在组织上,决定政治局多数成员'随主力行动',后方由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主持后方工作,由周恩来任书记。另外,由罗迈、张浩、凯丰、王观澜、刘晓、王达成、朱理治、冯雪峰等11人参加地方工作委员会,配合军事行动的发展做扩军、筹款、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辟新根据地的工作。

会议之后不久,毛泽东和张闻天就致电彭德怀,就他的意见作了如下答复,以取得与军队领导人的意见一致,电中说:'常委考虑过你的意见,认为向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取阎锡山为对手,基本的作战方针取稳扎稳打,依据黄河发展,跃进敌后野战急进,有大批分派撤退无隔断危险时才行之。同时保证第二批退回渡河船只。'

东征的战略部置: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决定,东征军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使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番号,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兼任总政委,下辖两个军团,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第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由三个师组成。第十五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亦辖三个师。另外,留下刚组成不久的红二十九、红三十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担任陕甘根据地留守任务,由周恩来指挥。

为保证东征战役的彻底胜利,完成开辟新根据地的任务,中央军委和出征部队的指挥人员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军事上,1月下旬,红军阻止了从路川、鄘县向我进犯的东北军,打退了北线的进犯之敌,并包围了横山,巩固了陕北苏区,保证了东征后方根据地的巩固。经过扩红计划的实施,到1936年的1月下旬,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总人数增加到了1.3万人。干部组织上,中共中央要求调集的300多名干部也如数到齐,随时准备随军东征。而且,在1月中旬到2月上旬的20来天内,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奉命到永坪镇、延长之间的地区集中,进行政治动员和临战的训练,以保证东征胜利前进。

东征的第一战就是渡河战役,它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东征能否顺利实施。为此,抗日先锋军司令部对渡河准备工作极为重视。毛泽东、彭德怀为首的指挥人员亲临黄河渡河地点勘察,组织细致的战情侦察。先前,林彪曾经遵照毛泽东的意图到黄河西岸各地进行侦察,开始想由冰上渡河,因为这一年天气回暖较早,黄河提前化冰,遂决定用船渡河。渡河工作,接受了长征中渡河的经验,组织得很严密。毛泽东、彭德怀到大相寺前线指挥部后,彭怀即前往黄河游击师师长阎红彦组织造船的清涧,考察造船情况。他看到造出的船数量很少,不足以保证渡河的需要,他马上组织当地的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地加紧赶造了近百只大木船,同时,每船配备三至四个船工,对船工加强政治训练和组织训练,以保证渡河的畅通安全。

在督促制造渡船的同时,彭德怀还和毛泽东亲自过问、组织对敌的侦察工作,彭德怀甚至亲自出动,利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去做这些工作,这样,对敌人的工事构筑、兵力火力配备以及敌人的纵深配备都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保证了渡河战役的顺利进行及渡河后的纵深发展。

此时,2月的陕北高原,虽已时至初春,严冬的余寒却仍阵阵袭人,时有风雪飘至。正在红军为东渡黄河而忙碌之际,一场大雪漫漫散散地落满了远山近岭,高丘低壑,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遍野皑皑,好似冰雕玉砌一般,格外雄浑。毛泽东走出大相寺的东征指挥部,望着眼前漫天飞舞的轻飘漫雪,感情激荡,思绪万干,他脱口吟起了一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吟毕,他仍余兴未尽,即刻转身下山,快步地走回司令部,取笔挥毫留下了这千古绝唱,真可谓横卷千军,气壮山河。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英勇的红军即可挥鞭直指,进逼山西了。在这种时刻,毛泽东认为红军渡河到山西去创建新革命根据地,要想从军事、政治上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必须使全军上下明白东征的政治意义,知道政策是关键性因素。为此,他特于作战前夕电示红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强调指出,要特别在'政治上解释新策略,着重于对俘虏、对商人、对富农、对小地主的具体政策。部队中了解程度如何,即告。'

1936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正式宣布'东征'。18日,毛泽东在延川县清水关古峪村召开东征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作战前动员。他明确提出,此次东征,任务有三项:第一,是到外线打击国贼阎锡山,并调动他在陕北的四个旅兵力回防,借以粉碎敌人对陕甘边区新的'围剿'。第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全国的反内战高潮。第三,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他最后强调说,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渡过黄河。

会议之后,毛泽东立即赶赴彭德怀所在的袁家沟司令部驻地,共同发布东征作战命令。命令规定:红军的第一步任务是,'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占领吕梁山脉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岸堡垒线,控制船渡于我手中,在东岸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以沟口、河口两处为主渡点;2月21日20时为渡河开始时间。

为了保证渡河战役的迅速敏捷,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时间是很为必要的,而统一时间尤为关键。当时指挥员所用的手表都是作战时缴获来的旧表,快慢不一。所以部队经常为遵守时间问题发生争执。有时上级批评下级迟到下级不服,说照我的表我们还算提前到达哩。这次渡河,为了统一行动,毛泽东和聂荣臻开了一个玩笑。19日,他向部队发出一个电报:'渡河时间不可参差,一律20号20时开始,以聂荣臻之表为准。'这样,聂荣臻的一只旧表因作为这次渡河的标准表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1936年2月20日下午4点多钟,早已隐蔽集结于沟口、河口渡河区内的红军先锋部队开始有秩序的按梯队向渡河点移动。在这前夕,所有集结和开进地区都封锁了消息,部队移动也规定一律在晚间进行,对大的居民点都绕道而过。

当晚8时1刻,在北起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沙口的百里黄河线上,东征之抗日先锋军准时开始了敌前偷渡战役。渡河先遣队先将小船由通向黄河的小川里悄悄的推出来,滑向深水,然后乘上直奔黄河中流。此时,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四野一片漆黑,只见人影绰绰,黄河的咆哮声和河里冰块撞击木船的声音交织起来,形成了大自然特有的天赖之响。可能是由于推船时,有的船底与卵石接触的磨擦声惊动了敌人,于是对岸的守敌立即猛烈的向渡河红军发起了炮火阻击。红军立即把偷渡变为强渡,天空交织着一片流星弹火。抗日先锋军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快速的向前划进。渡河点上,指挥渡河的军、师、团首长们亲自指挥部队登船,一艘艘船只载着英勇的红军战士向河东岸驶去。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是渡河左翼部队的先遣队。渡河战役打响前,该团组织了突击队,对突击队人员和武器方面都做了加强,并做许多必要的临战训练,突击队后面还配备了三个梯队,以保迅速占领滩头阵地。现在,冒着敌人的枪弹,船工们用力摇动着橹桨,突击队的健儿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警惕地望着前方,随时准备着登岸出击。在快接近岸边时,敌人守军疯狂地从工事中跳出来,到河边向红军突击队乘坐的船疯狂射击,投掷手榴弹,战士们则以更多的子弹和手榴弹回击敌军。面对红军的强大攻势,阎锡山的守军纷纷溃败,先头部队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由于带信号枪的通信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突击队第一组组长龙书金急中生智,在山脚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向上级表示突击队渡河已经成功。此时,几个溃逃的敌军看到火光,误以为自己人,骂道:'妈的,共军都上来了,你们还烤火……'红军战士听到敌人的叫骂声,立刻冲上去。敌军发现是红军,扭头就向三交镇跑掉了。

经过20日、22日的三夜两天的战斗,至23日,红军已经全部控制了南起辛关北至三交镇的各渡口,占领了包括三交、留誉、义牒镇各镇在内的横宽50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取得了渡河战役的胜利。由于渡河前准备充分,侦察工作细腻,渡河地点选取合适,红战士又迅速勇猛,只以极小的代价即取得了歼敌一部,俘敌300多人的胜利。渡河后,第十五军团的一个团围攻石楼县城,军团主力则集结于留誉镇及其以南地区作短暂休整,准备新的战斗。

红军渡河战役取得胜利后即发布了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起草的《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英勇的抗日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的道路,以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

红军渡河后,阎锡山十分惊慌,急忙调兵遣将,阻挡红军的东进。他调入陕'剿共'的四个旅人马急回柳林、离石、中阳地区;调驻在东南长治、晋城一带的一师人马到介休,又从省内其他地区抽兵派将,齐向晋西集结,于26日开始组织起一部分兵力向留誉到石楼一线的东征军占领区发起反击。

为了冲破敌人的防堵,开辟晋西新根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红军东征的影响,也为了壮大红军力量,筹粮筹款,毛泽东、彭德怀向各军团、各师、各团首长发布了为粉碎晋绥军及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训令指出:我方面军已胜利渡过黄河,粉碎了阎锡山的封锁线,占领黄河东数百里地区,完成了东征战略之第一步任务。阎锡山'在战略的防御形势下,正在准备着战役的进攻,企图集中兵力打击我军救援石楼城,驱逐我军于黄河以西六十里之封锁线地带。'训令指出阎锡山因仓猝迎战,须从陕北及远地调兵,到战役攻击之日尚须十天左右时间。故此方面军应有坚决粉碎敌人援兵之任务,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之一路或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之有利条件,完成东征第二步任务。目前极短时间之内,我们是处在两个战斗任务之间,即渡河战役已经完结,而进攻尚未到来,其任务是集中全力准备作战。具体要求是:(一)使红军与居民群众相结合;(二)使红军干部了解与熟悉山西的敌情、地形、政治经验、社会情况等;(三)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提高战斗力。

根据第二步作战任务的部署,红十五军团于25日在石楼南和隰县北15公里处的两次战斗中共消灭了晋绥军两个营,击溃一个营,俘敌300余人,缴枪200支,迫击炮二门,机关枪多挺。受到了毛泽东、彭德怀总司令部的嘉奖。随后,军团主力东进,于27日进占了水头镇,然后挺进到大麦郊地区。红一军团则于2月26日在关上村取得了东渡以后的第一个胜仗。

当时,为了粉碎阎锡山对红军的围堵,红一军团东进迎敌,在关上村截住了敌独立第二旅,这个旅共有两个团。红一军团先截断了敌旅部、第三团与已进关上村的第四团的联系,然后,当天下午,聂荣臻率四师由北向东南包抄,林彪率二师由南向北包抄。敌旅部与第三团被击溃,向汾阳逃跑,第四团被包围在关上村。黄昏时分,红军发起猛攻,经过大半夜的激战,在雪色朦胧的夜色中,全歼了这个团的主力。俘虏敌官兵400多人,缴步枪200多支,山炮3门。然后,红军乘胜追击,于27日消灭逃跑的第二旅旅部和第三团,俘敌约500人,缴枪约300支,大炮6门。这次战役令阁锡山极为恼火,对逃败而归的独二旅旅长给以撤职处分。接着红一军团主力也随即推进到汾河南的兑九峪、三交镇地区。这样东征军在黄河东岸初步站稳了脚根,为以后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面对红军的强大攻势,阎锡山将其机动力全部集中起来,近达14个旅,编成四个纵队分别由中阳、汾阳、介休、隰县四个地区向东征红军发起了第一次反击。第一纵队由杨澄源任司令,包括三个旅,由隰县向北反攻;第二纵队由杨效欧任司令,亦有三个旅,由介休自西反击;第三纵队,李生达任旅长,包括两个旅另三个团,由汾阳向西反击;第四纵队,由孙楚任司令,计五个旅,由中阳一带向南反击。

根据敌军的部署和进攻态势,东征红军总部决定以少量兵力分别牵制敌四纵队和一纵队的先头旅,集中两个军团的主力,击溃敌人的二、三两个纵队。

3月10日凌晨,红军两个团主力由郭家岸、大麦郊地区出动,对兑九峪地区敌人的两个纵队发起进攻,毙伤敌约两个团,将进攻之敌击溃,接着又击溃了敌人的第二、第三纵队向红一军团的反击,取得了对阎锡山组织的第一次反击的胜利,扩大了东征战果。

就在同日,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了东征军司令部起草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宣传东征的目的,是要准备奔赴抗日前线,讨伐卖国贼,迎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并郑重宣告:'本军所到之处,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工商业,'呼吁全国人民'联合起来,一致抗日'。

就在东征军取得初步胜利之时,奉中革军委命令在黄河西岸神府一带活动,以执行策应东征任务,巩固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八军,在刘志丹、宋任穷的领导下,也在宋家川、吴堡等地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的呼应了东征军。

阎锡山的第一次反击被击溃以后,他暂时已无力组织第二次反击,蒋介石的中央军此时刚入山西,行动迟缓,又和阎锡山存有矛盾;张学良、杨虎城的军队不愿介入与红军作战行列。乘此良机,3月12日,东征军司令部发出指示,为进一步取得胜利,扩大战果,创立河东根据地,决定兵分三路,把战斗推向纵深。总部特务团和阎红彦的黄河游击师组成中路军,由叶剑英任总指挥,继续牵制石楼附近之敌,并转战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区敌军,勿使回援。红一军团全部及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主力组成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路南下作战,进占汾河流域,扩红、筹粮、筹款,建立新根据地。红十五军团主力两个师组成左路军,北上奇岚、岚县,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一军团南下。

3月16日,右路军趁敌人主力尚集中在渡河地域的时机,立即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汾河流域。在20余天的时间内,右路军迅速突破了敌人很为虚弱的汾河沿岸堡垒线,沿同蒲路两侧,先后围困了霍县、赵县、临汾、浮山、曲沃等十几个城市,破坏了同蒲路近百里公路铁路线,令其守敌不能出动,然后迅速占领其附近的广大农村,筹粮筹款,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参加红军队伍,建立抗日游击队、党的秘密组织和群众团体。

汾河地区是山西有名的富庶地区。在这一带,红军真正的见到了北方封建大地主是个什么样子。在陕北,一说起地主来,往往说他有多少孔石窑,多少响地,多少群羊。在山西汾河地区,红军战士看到的地主,除土地、羊群外,往往是宅地连片,阔绰异常,有的几乎占了大半个村庄。有些大地主有许多大车,养着几十匹纯一色的骡马,连一匹杂色的也没有。而且,山西的晋商,自明清以来,就与徽商名闻全国富甲天下,其票号业号为天下之首。即使在此时,山西的商业资本也相当发达,钱庄当铺林次栉比,高利贷盘剥严重,阶级矛盾也很尖锐,许多破产农民只好身披破布或赤身露体下煤窑挖煤。现在红军到达了这一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筹了许多款,收缴了很多鸦片,没收了许多当铺的不义之财,充实了红军的军费给养。在这一带,红军的扩红工作也进展顺利,经过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报名参加红军很为踊跃,光四师就扩红1300多人,全军团共扩红约5000多人,使红军队伍有了极大的发展。

在右路军南下的同时,左路军也同时从双池镇北上,一路经灵石,过岔口,袭晋祠,逼太原,转道娄关镇,于3月底4月初到达康宁镇一带,进行休整。扩军和群众工作,既有力地配合了南下的右路军行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东征前预定的扩红筹款,建立根据地,宣传抗日主张的任务。中路军则在石楼、中阳、考义、隰县、永和等地,继续牵制敌晋西主力地回防,有力的配合了其他两路军的作战。同时,他们又控制着黄河渡口,保证了前后交通的畅行无阻,准备着下一步的作战基础。

就在红军三路出击,分兵作战,东征战场迅速向纵深推进的同时,阎锡山再次急急求援于蒋介石,请求其派兵入晋作战,阻截红军东进。

3月下旬,进入山西的'中央军'关麟征二十三师,吕济的三十二军,汤恩伯的十三军,分别被编为五、六、七纵队,参加对红军的作战。3月24日,陈诚奉蒋介石之命飞赴山西,担任入晋'中央军'总指挥,协同阎锡山指挥作战。蒋介石同时强令东北军、西北军在黄河以西进攻延长、延川一带,袭击红军后方。蒋介石真的急了,看到红军的迅猛推进,他感到了巨大危机,一向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心腹大患'的他,再也坐不住了,他也只好背弃与阎的隔阂,共同对付红军了。他这种全面反攻的企图也十分明显,就是要卡住黄河渡口,封锁红军退路,寻歼红军主力,聚歼红军于黄河以东的隰县、石楼地区。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击,撤守到义和、留誉、三交、小蒜结一带的中路军,在叶剑英的指挥下,顽强的抗击着强敌的进攻,掩护着笨重物资西渡,于28日完成掩护任务后,转移到永和北部地区。29日,红军控制的晋西黄河渡口均为国民党军占领。

在这种远离根据地,面对敌重兵围聚的形势下,毛泽东更加充分的表现出了他军事战略的坚定性与战役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战略指挥艺术。不固守,不强攻,随机而动灵活多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集中歼灭敌人,这一思想在这一次的东征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此敌以重兵于我几十倍向东征军发起猛攻之际,他指挥若定,机智灵活,在给前线将领的电报中强调:'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这一仗在东打,那一仗在西打,没有固定战线,全依情况而定),可以应该成为现实的指挥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则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叶剑英率中路军固守黄河渡口后主动放弃的战法,就是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结果。目的是让敌人达到所谓封锁黄河渡口的'妙计',我十五军团、一军团则分别迅速行动扫除南北段黄河封锁线。

在这种战略原则指导下,红军总部于4月1日作出决定,迅速收缩兵力,集中歼灭敌人。按照这种部署,右路军于4月4日由襄陵、汾城向西,经稷山,至河津,北转吉县克敌制胜,然后,兵分两路,到黄河沿岸扫除了平渡关至清水关40余公里的黄河沿岸据点。同时,右路军则于4月4日开始由康平镇南下,与刚渡河以配合东征作战的刘志丹二十八军在白文镇会师,向南进击,以期与红军总部会合。

就在这次向南的转战中,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陕甘红军的重要领导人,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不幸壮烈牺牲,红军损失了一员骁将。

红二十八军是于1936年初为配合东征,以绥吴战斗团和米西、横山等地游击队为基础新组建的。红军主力东征后,它便在刘志丹、宋任穷率领下,开赴神木、府谷一带,用以加强抗日前哨,有效防止驻在绥榆等地区的国民党二十二军和八十四师干扰陕甘后方,策应红军主力东征。在3月底4月初,为有力的打退蒋阎的第二次进攻,中革军委才命二十八军渡河加入东征序列。

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后,战斗频仍,很快就与左路军在白文镇胜利会师,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一同南下,以便与方面军总部会师。

为执行总部'相机占领下三交镇,担任掩护红军主力过黄河'的任务,4月14日,刘志丹亲率部队发起了三交镇战役。战斗很为激烈,久攻不下,刘志丹很焦急。为迅速解决三交镇北山之顽敌,攻下三交镇,刘志丹亲临第一线指挥攻击战斗。为清楚地看清敌人火力布置,他试图在一个较高的小山包上用望远镜观察一下,结果不幸被敌人机枪射中腹部,受重伤,因流血过多,不久即壮烈牺牲。

刘志丹牺牲以后,强攻不下三交镇,二十八军只好撤出战斗,随左路军主力南下,于17日到达康城镇。至此,东征红军全部集中到了一起,完成了集中任务。敌人分割围歼红军的计划也宣告破产。

为达到把红军压到黄河东岸狭小地带,予以集中歼灭的目的,4月中旬以后,蒋阎共调集了15个师另两个旅的兵力,从北、东、南三面,形成一个北起离石、纷阳,南至蒲县、大宁的弧形包围圈,采取堡垒推进战术,向红军扑来。同时,蒋介石强令东北军一个师、西北军一部人马沿黄河北上,以封锁红军西渡退路,企图消灭红军于黄河东岸的隰县、石楼一带。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毛泽东认为'在山西已无作战顺利的条件,面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遂于28日决定,东征部队西渡黄河,去执行新的战斗任务。

5月2日,渡河命令下达后,红军立即开始行动。到5日,东征红军分别经清水关、铁罗关有秩序的渡过黄河,集结于延业、延川、永坪地区进行休整。至此,蒋阎企图将红军围歼在黄河东岸的计划也彻底破产。

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即'五·五'回师通电,向南京政府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并以退回河西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停战抗日诚意,标志着东征战役的最后结束。

东征的战绩是巨大的,东征的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在历时75天的战斗中,红军共歼敌1.7万余人,筹款40万元,缴获各种枪支4000余支,大炮20余门,扩充新兵约8000余人,并在转战山西大地的过程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抗日主张,扩大了党在红军的影响,也巩固和发展了陕甘苏区。这些对推动抗日形势的发展,迎接革命新阶段的到来,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起读红军战史33—东征山西
一起读红军战史33—东征山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