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公众号名称改了,“翻译人以语为乐”这个名称,有人会拿去用吗?

 翻来译去默磨语 2023-07-31 发布于日本

公众号账号名称,个人名片也

开公众号的时候,想了想自己的定位,便命名为《翻译人以语为乐》,以区别于之前新浪博客上用的名称《语乐天_以语为乐》。

有了公众号,基本上就停了新浪博客及微博的操作,因为同一个内容到处贴,虽然会有广而告之的效果,但也会牵制一部分精力与时间,如果没有很明确的急功近利的赚钱目的,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就只在公众号上涂鸦了。

《翻译人以语为乐》当初以周一到周五打卡读录听的形式推出,花了两三年时间将一本传授翻译的、不咖认为的“烂书”从头到尾研读了一遍。照理很多人都想要提高翻译水平,甚至花了钱都会去上翻译课,不花钱就可以跟的东西,应该有很多的追随者,可惜不咖这里跟随者寥寥,结果纯粹是不咖的自娱自乐吧。不过,也有群友反馈说,坚持跟读并练习,受益匪浅,他练得比我还要刻苦,令我汗颜……

【群友分享】追随CATTI读录听

译者自身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错用错译问题,别人呢,也无权利也无义务为你指出瑕疵,大人世界,你好我好,其乐融融。

对一本公开出版的老书纠错,或许没啥太大意义,但错译的根源都是相通的,君不见新版的书只是换了内容,依然有错译。其实,不要说教科书,就是普通人根本无缘的最高翻译机构出品的最大最大著作的日文版也有错......

翻译,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当人认为只有翻译这一个工作可做的时候,眼里就只有了靠译活生存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设限,更容易让人落入同行相轻的境地。

真正的靠一种技能或手艺活得极好的高手,是不会有时间出来碎碎念的,可惜你我还不到这个境界,出来念叨两句也很正常,只是要分清楚是陈述事实,还是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在里面,只是情绪与事实有时候又往往会交织在一起,所以这就让人更难剥离出事实来,一件事的对立的双方都会有自己的粉丝,各有各的立场与道理吧。

当“翻译人”这种角色对自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时候,便决定改掉这种有点陈腐且自我设限的定位了。

《翻译人以语为乐》这一名称已被腾讯释放,有人若要用,可以拿去用了,如果你以后遇到,那已经是另一个人的东西了。

不过,名称即便改了,思维逻辑、码字风格一般很难改变吧。就像之前,让朋友看小童鞋那篇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瑕疵的日语高考作文,朋友说,那里有你的影子,可见,接受不咖的作文指导都会有不咖的作文影子的话,那么,人一路走来形成的骨风,不会一夜之间面目全非吧。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新的账号名称为“翻来译去默磨语”,一个没有人物定位的结构……

语言,就是翻来覆去,翻来又译去,是需要不断打磨的,打磨母语,打磨自己要用的另一种语言,打磨语言背后的、比说出口的words更快运作、更重要的thoughts,所以“磨语”的“语”可以理解为“语言”,也可以理解为“讲述(語る)”。

语言,也不是给自己贴个标签,就可以达到顶峰的,语言没有顶峰,就个人层面来说,类似于默默地做一件事时的循序渐进,所以,就不需要“翻译人”这种定位了,也无需告诉人什么中日、中英日之类的,能做,且能做好,就是一种最大的自我满足,当然有时候这种自我满足是需要通过周遭反射过来的,未必是完全独立于外、纯粹于内心的自我满足。

最近,还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你父母生你的时候,有没有拿到他们当父母的资格证书后才把你送到这个世界上来呢?作家,是不是要接受过作家培训,才能成为作家?

如果不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是否通过某种考试,或者某种个人自己贴的标签,亦或是众人给TA贴的标签,就深信那个人是神,甚至膜拜呢?为什么不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做自己的判断呢?当人“误”了你的时候,你的自我责任又到哪里去呢?

采用矩阵式营销是广告界常用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都适合采取这个模式,所以,你所能接触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东西或服务,是不是最佳,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估一下的,当然,你觉得好,就是好,都是自己的选择,而每个人能承担起的,也只有自己的选择。

比如,你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你以为淘到了宝贝,但如果有的内容创作者不用小红书,也不用B站,无论是你,还是那个内容创作者,其实都是有机会损失的,要么你在全网搜,要么内容发布者在全网撒,不然,你与“我”这个内容创作者可能就无法相遇……

矩阵式营销可以帮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流量,有流量,就有了转化的基础,可以搞知识付费了,一旦搞起知识付费,一定也会伴随一些问题的产生,诸如是不是“水货”之争。

▼▼▼上一篇
你凭什么相信“同传”就能教日文,且能教好你?

传授者认为教了你真知,付费者则觉得是水货的时候,这种争议该如何解决?付费者是否有权在网上反馈一下?同行是否有权评论一下?等等。

听说的一个求学故事,为了上课,辛苦赶到另一座城市上课,结果大失所望,听了几次,觉得是浪费时间,后来干脆止损,不再在路上来回折腾,将那学费覆水东流......

名与利,有名,才会有更多的利进来,网络世界,普通人要出名,要有利可赚,流量至关重要,而流量又往往需要晒与炫来帮衬,晒与炫里面也有一些手法或手段吧,只要你花些功夫拆解,相信就能有所发现的。

当自己选择要成为公众人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不同声音,相信搞矩阵式营销的人,应该早已想过这些可能遇到的声音,应该是以可以承受这一切之发生的心态在做矩阵式营销的吧。

当知识可以成为一种商品的时候,售卖知识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既然是商品,也就会有真货、假货之分,高端与低端之分,所以,为了不买到假货或低端货,每个有意掏钱的买家应该思考的是,是否需要购买?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与目标;购买的是什么?为什么买这家?满足自己的需求,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些其实是逻辑思考题。

愿意知识付费时,在考察自己要下单的对象的时候,“功利性”“自我张扬度”也可以成为判断依据之一,甚至从内容输出者的语言表述都可以窥见蛛丝马迹的。

朋友圈看来的
这样的语言表达想诉求什么呢?

“表現の自由”
对立的双方都有表达的自由

看到作者说,相信吸引力法则
按照吸引力法则之运作规则
这是希望自己不断吸引“极度嫉妒”过来吗?

当听到Louise Hay说,与新的客户交谈10分钟,她就可以确切地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问题,因为她能听到他们所用的词汇,能通过他们的说话方式明白他们,知道是那些用词是造成他们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As I worked more and more with people, I really began to listen to what they said, I really began to hear the words, not just gave the general drift. Usually after 10 minutes with the new client, I could tell exactly why they had problem. Because I could hear the words they were using, I could understand them by the way they were talking, I knew that the words were contributing to their problems.

(听写 by 语乐天)


Louise Hay对人的self-talk、mental pattern、consciouse/sub-consciouse有很多启迪心智的论说,这让不咖更坚信,语言背后站着一个人,语言是思想的输出工具,打磨语言表达,是能够让人有各种突破的,与你同行,在这个翻来译去的语言世界里……

  没有高楼的助阵,是不是会更协调?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