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21朱万春:亲子恶性冲突焦点何在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亲子恶性冲突总是给人很大的冲击感。比如前两年六一儿童节当天,浙江温州的一个小孩试图跳桥。小孩刚刚被救上来,父亲就对她狠狠扇了一巴掌,原因是“我生气呀”。诸如这样的亲子恶性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值得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到亲子冲突的焦点所在。

需求冲突:父母道德绑架式期望

      在案例中的父亲看来,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爱之深,责之切”。很多家长一向实行的打压式教育,指父母通过言语刺激打压以促进孩子达到成长的效果。很多家长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听妈妈的话”“妈妈是为你好”。很多家长希望通过压制的手段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于教育的一种焦虑。他们十分害怕承认自己孩子的完美,因而造成孩子的懈怠。同时他们把他们自己所未达成的愿望强调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父母,完成自己幼时理想的一个工具。父母的需求是“孩子出人头地”,孩子的需求是“正常享受生活”,二者间的落差带来了需求的严重冲突。

个体冲突:孩子独立意识的觉醒

      当今互联网社会下,孩子所能接触的信息媒体越来越多。在传统社会当中是以宗族血脉为联系关系的。宗法制是一种大家长制,建立了族人对大家长权利的绝对服从。而在近代社会以来,这种制度已经在逐渐解构。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之下,孩子从小就有懵懂的天赋人权观念。而近代法律对于基本人权的保障加强了这点认识。这些因素加社会舆论的压力,是家长不再能够像以往有那样大的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决定权。孩子开始了反抗。

语言冲突:对话模式刺激了矛盾

      沟通心理学上对话模式有一元模式,二元模式,三元模式。家长与孩子问题冲突的实质就是他们用错了对话模式。家长所使用的是二元对话模式。记在对话当中,关注到了社会,外界以及自己,但是忽略了孩子。而孩子所采用的是一元模式,孩子希望考虑自己。故而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实质上也就是亲子对话模式的冲突。

价值冲突:人的物化颠覆了前提

      我们常看到,有一种最普遍的聊天方式就是当着某人的面谈论某人,却并给他参与讨论的机会。比如说父母带孩子外出见到邻居 邻居就会问家长“带他去哪儿了”,却不会直接问孩子“你去哪儿了”。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我们觉得这是对父权社会下的习惯性思维。我们就可以惊奇的发现,在这个简单的对话中,孩子成了给父母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孩子被物化了。孩子只成了一个引起聊天的工具,一个旁观的工具人。他对于自己这深处的情况只有倾听的权利,却没有改变的权利。这何尝不是另一种PUA。孩子本身心里就不是很成熟,在长期受到这种精神操控和自我否定的评价时,很容易自信心破碎,做出一些过激举动。而上文那个小孩儿想要跳桥,就是想摆脱这种情况。而父亲则认为是一种对父权的挑战。类比一下,“你怎么可以不经过物主人的同意就使用我拥有的东西呢?”和“你怎么不经过父母的同意就想不开呢?父母对你多好”实质性等同。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