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17世纪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

 神经飞扬 2023-08-01 发布于重庆

甘蔗制糖的历史与英国制糖业的开端

在甜菜被用于制糖以前,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作物。人工种植甘蔗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几内亚,甘蔗的种植就已具规模。

也有人认为甘蔗原产于印度,因为在印度古文献中提到了类似于甘蔗汁的结晶体,亚历山大的一位部下也曾声称在印度见过一种芦苇能够产生甜蜜的汁液。

公元10世纪以后,人们在地中海沿岸开始种植甘蔗,在甘蔗传入新世界以前一直到15世纪,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大陆糖分的主要供应者。

1493年哥伦布将甘蔗带到了“新世界”,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了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

1515年,西班牙人察觉到了蔗糖价格在欧洲市场的大幅上涨,他们引入技工和榨汁机,非洲奴隶也被投入制糖业。

在西班牙甘蔗种植园的鼎盛时期,每个种植园用于制糖的奴隶人数可以达到上百人。整个16世纪,西班牙成为美洲甘蔗制糖的主导者。

但是这种局面在17世纪初被扭转,由于西班牙人将加勒比地区定位为来往于故乡和新世界之间的驿站或要塞,他们更重视墨西哥的银矿。

荷兰与英、法等国后来居上,在种植规模和利润上逐渐超过西班牙。1619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的詹姆斯敦首次引入甘蔗,但是这里的环境不适宜甘蔗的生长。

英国人第一次在新世界种植甘蔗的尝试,以失败告终。1627年英国控制了加勒比地区的巴巴多斯,这才让英国的制糖业开始繁盛起来。

英国人对糖的需求

蔗糖是糖的一种,在西印度群岛的制糖业兴起以前,蔗糖在欧洲不像今天那样触手可及。地理大发现之前的英国人食用的大部分糖是玫瑰糖、埃及糖、贝扎糖、摩洛哥糖等。

相比于蔗糖,这些糖的杂质含量较高,品相也比不上蔗糖。据说8世纪时英国历史学家和神学家比德在去世前赠给朋友的珍宝中就包括一部分蔗糖。

但是人们公认蔗糖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时间是在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的账本中曾提到过糖的开销,英国王室成员成为最早的嗜糖者。

1226年,亨利三世要求手下的官员为他购买3磅埃及糖,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开销,到13世纪末,英国王室一年消费各类糖的总量达到了近6000磅。

除了王室之外,各类达官贵人也是糖的消费者,包括大主教、伯爵等等。这一时期的糖价十分高昂,只有王亲贵胄才能负担的起。

一直到17世纪晚期,糖才被平民百姓消费,穷人们为了一品那诱人的甜味,宁肯减少购买其它原本重要的食材。英国人之所以对糖偏爱有加,是因其用处多种多样。

首先,糖被人们当作一种调味剂或香料,人们将糖加入到各种各样的食材,面点和酒类的主要原料也是糖。

而在肉类、海鲜、蔬菜中,人们也将糖、胡椒、肉蔻等香料加入其中混合,也证明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将糖也作为一种香料。

对于英国人来说,茶、咖啡和可可的出现,真正让糖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三种饮料本身的味道偏苦,在其原产地,人们饮用时通常不加任何调味剂。

茶原产于中国,人们喜欢喝下偏苦的茶汤,在其中回味甘甜与清香。在北非,人们直接饮用咖啡来提神。可可则常被美洲的土著当作烹饪佐料。

三种饮料传入英国时,因其高昂的价格,最开始也是贵族和富人的专享。

关于在三种饮料中加糖这一习惯的起源,以及这种习惯如何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详细的文献材料。

但是根据糖在英国社会自上而下的普及过程,可以推测:由于蔗糖传入英国的时间早于三种苦味的饮料,习惯了食用甜味食物的英国贵族难以接受三种饮料浓重的苦味,在糖有益于人体之类观念的支配下,英国贵族们将蔗糖加入饮料中进行调味。

英国富人则效仿贵族们的习惯,进而这种调味习惯在英国自上而下的传播开来。而在这三者中,茶成为了英国人的最爱。

到1800年,英国进口茶叶的税收就高达2000万英镑,如果将走私茶叶也算进去,关税可能将翻一番。

茶叶在英国大获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其更便宜的价格,或是茶所具备的提神功效,而是相比于可可和咖啡,即便是少量的糖也能赋予茶汤适宜的口感,给人一种宁静和暖意的感觉。

因此,糖成为了英国人饮茶文化的一部分。

在18世纪流行的食谱中,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大行其道,制作这些食品也需要大量的糖,因此作为一种调味剂的糖在此时已经大获成功,英国社会上下“嗜甜成癖”。

其次,人们将糖作为一种装饰品,其中一种制法是将糖、油、坚果和树胶混合后磨成糊状物,然后将其浇入各种形状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再将其从模具中取出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更高级的糖雕,就无需模具而全凭工匠们的手工技艺了。

用糖来制作装饰品技艺是从中东传入欧洲的,据说阿拉伯人为了给哈里发的庆典助兴,经常制作大型糖雕,有几十平方米的大型宫殿群,有参天大树,甚至是一座清真寺。

这些工艺品使用的糖通常可以达到几十吨,甚至更多。欧洲人争相效仿这种做法,先是在法国出现,然后又传入英国。与阿拉伯人相同的是,欧洲王室也喜爱在宴会上摆出糖雕。

1403年,在英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婚礼上也出现了糖雕,它被用作是两道菜之间的间隔,以此体现皇家宴会的奢华。只不过在规模和奢华程度上不及阿拉伯人。

而与阿拉伯人不同的是,欧洲人将糖雕的作用发扬光大,欧洲人不仅欣赏和食用糖雕,更有趣的是他们将政治目的也融入其中,人们用糖雕来表达特定的观点和内容。

人们将铭文刻在糖雕上,在欣赏和阅读之后,人们再将其吃掉。英王亨利六世加冕时,出现了两类糖雕,其中一座是圣爱德华、亨利三世还有圣路易三位国王并排,全身着戎装的造型。

由于圣路易和圣爱德华在欧洲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所以这座糖雕应该是希望刚加冕的亨利六世将来能成为一名比肩三位国王的名主,这一类糖雕用于赞美和祝福。

而另一类糖雕起了警示作用,它针对的是宗教异端,期望新国王继承亨利五世衣钵,尽一切可能保护教会,并继续打击罗拉德派。

在亨利六世的加冕宴会上,每两道菜之间都有一个糖雕用来起间隔作用。这些糖雕无不彰显着王室的权力、财富和政治意图。

从16世纪开始,富人们也加入了消费糖雕的行列。又过了1到2个世纪,中产阶级也能负担起了这样的消费,糖雕不再是仅供上流社会享受的奢侈品。

姜饼屋、冰糖之类的饰品已经被贵族抛弃,它们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最后,糖本身也具有食物属性,尽管在多数情况下,糖是和其它食材结合在一起被制成食物。

糖改变了欧洲人传统的饮食习惯,随着糖产量的增加,价格越来越低廉的糖渗透到了更多的食物中。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布丁、饼干、糖果等各类甜食频繁的出现在英国人的食谱中。

糖与面粉、淀粉类食物的搭配让烘焙食品大放异彩,再加上一杯热饮,就成了一份让人惬意的早餐。糖所能提供的高热量,可以让穷人以少量的代价完成裹腹的目的。

起源于英国的茶歇和工歇制度,则彻底将糖推向了英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嗜甜癖也成为了英国人的标签之一。

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中期英国人对蔗糖的消费

18世纪中期,英国制糖的出口量已经不到进口量的十五分之一了。

显然,英国人对糖的需求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蔗糖的生产能力。英国人对糖的消费量已经增长到了惊人的地步,几个世纪前只有王亲贵胄才能一年内享用几磅糖的历史,已变得令人难以置信。

另一方面,从英国制糖业带来的利润方面来考虑,英国人也有足够的理由投身其中。

1690年以后,英属西印度糖岛每年生产的蔗糖总量可以超过45,000大桶,其中的一半在英国本土销售,利润超过了800,000英镑。

另外一半出口到欧洲,价值也是近800,000英镑。并且如果将糖岛制糖过程中所剩下的糖蜜送到英国制酒,那么英国将再得到500,000英镑的收入。

与此同时,英国涉足制糖业之前的糖价是1690年时的4倍,如果英国人完全依赖进口西班牙、葡萄牙或者荷兰人生产的蔗糖,那么英国不仅无利润可赚,而且还要为此支出240,000英镑。

历史学家奥尔德米克森也认为,17世纪末兴起的制糖业至少每年可以为英国节省400,000英镑的开支。

总之,蔗糖在英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并且能给英国人带来巨大的利润,而甘蔗是制造蔗糖必不可少的原料。

因此,英国人为了消费更多的蔗糖、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去寻求一块合适的土地来发展甘蔗种植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