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楷《论语》四则--小人哉,樊须也

 细雨池塘1 2023-08-01 发布于北京

一、写字体会

1.这是昨天和今天所学,共四则。相对比之前所写,整体灵动了一些,字的大小明显了一些。

2.第一纸感觉有的字右上倾斜一些,还是不自觉地习惯性。第二纸端正了些。

3.第二纸竖钩方面着重了些,有的笔画出笔末端还是尖锐了些。

4.看着有的字,“”有些不自然。

5.第二纸前边空得大了,本想学两则,但看后头还有一行,便又写了一行。后写的“论语三则”四字,前空后密了。意外总是发生。充满了可能性。

二、学《论语》体会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请求如何学习种庄稼。孔子说:这个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这个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个在野小人啊,樊迟!统治者讲究礼仪,百姓就不敢不尊敬;统治者喜好仁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统治者诚实守信,百姓就不敢不说出实情。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幼小的子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看来,孔子不喜欢农活(体力活),也不欣赏问如何种地的樊迟,觉得他志向不大,说他“小人也”。

说了一番原因,意思是统治者管理好“礼”“义”“信”,百姓自然会归顺与信服。做学问不必学农业。

当樊迟问如何种庄稼种菜,孔子谦虚说不如老农,为何不直接对樊迟说学这些无用,而背后说他“小人”呢。

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无大志向的人。

要知道,孔子说话从来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樊迟出身贫苦,学习勤奋,干过农活。孔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修身治国,而非这些具体的事物。前不久学过一篇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认为不能死读书,读再多的书,却没有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又有什么用。而现在常听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对学习诗词文化还是有益的。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确实如此。做父母的也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以身作则,孩子也是有样学样的。夫妻方面,依赖对方,付出少,怨言不断,鸡飞狗跳墙,这是自己没活明白。

4.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