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先秦名篇中的论辩智慧

 宝妞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先秦名篇展现了先贤杰出的语言智慧。赏析其中语篇,探讨他们如何通过高超的语言技艺完成交际任务,对于我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请看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李继平的赏读——


图片

先贤的语言智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熠熠光辉。《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文言文篇目给我们展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邹忌、触龙、烛之武等著名讽谏之臣或杰出游说家的语言智慧。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言语交际任务,其独特的语言效果使人“玩之无穷,味之不厌”,大有启迪后人、益人心智的特殊意义。

图片

“一鼓作气”的游说

艺术语言活动要求交际双方都作出积极的反应,促使交际活动进行下去。游说就是语言活动的一种。《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入侵郑国,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烛之武求见秦穆公。秦穆公心知其意,烛之武只能“夜缒而出”去见他,这说明秦穆公采取了一种非合作的敌对心态。秦穆公的意图很明显,他希望挫败这次言语交际。对此,交际者烛之武接连以“郑亡而秦无利可图”“秦越国以图郑土实难”“亡郑实益晋薄秦”“晋国屡背秦义”的语篇打动秦穆公,使其在斟酌利害得失之后,对烛之武接连发出的语言刺激作出了回应。回应的倾向是合作,即愿意中断与晋国的联盟,并与郑国结盟。这便是语言学上“一鼓作气”的交际方法,与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所记载的曹刿论战的策略原则一致。

这告诉我们:说话(言语交际)必须掌握时机与语境,适时出语,见景发语,注意表达方式,切不可该说话时不说。

图片

“意他言己”的讽谏策略

讽谏君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昏庸,听不进忠言,使齐国许多大臣心忧如焚,局面颇为难堪。邹忌知道齐威王好大喜功,爱听顺耳语,不接纳直言忠谏,于是采取了与其他人不同的讽谏方法。他首先跟齐威王讲了自己私生活的故事,使齐威王听来颇感有味,集中精力。当齐威王心理上解除了防御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把话题引到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齐威王发觉邹忌谈说私情的用意时,讽谏已经完成了。

图片

仔细分析可知,邹忌的讽谏明显分为两个部分:诱导与伏击。诱导是前一部分,即讲邹忌私生活中的故事。它由前提与结论两个结构成分组成,前提是邹忌身为丈夫、大臣,结论是妻子偏爱他、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伏击部分为语篇末段,也是语篇的语义重心部分。它也由前提与结论两个结构成分组成,前提是齐威王身为国王,有权有势,结论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是大臣,妻妾及客人违心地说他美,这是个引子、前提;齐威王是国王,宫妇左右及天下人怕他而不敢忠言直谏是结论。当齐威王好奇地由诱导部分进入伏击部分后,其反感心理就无形地被淡化、抑制了。齐威王接受了“诱导”部分的事实,承认了“伏击”部分的结论成立后,自然而然就肯定了邹忌此次讽谏的总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于是,便有了齐威王改过自新、广开言路的结局。这便是邹忌“意他言己”的讽谏策略。

图片

“请君入瓮”的劝谏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给我们展示了左师触龙“请君入瓮”的讽谏艺术。触龙求见赵太后,目的是劝谏她让长安君出质于齐以解赵围。由于赵太后对这个提议非常反感,明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不忙于入题,而是先向她问安,拉家常,使她认为触龙体谅她,在心理上解除了对他的戒备,心甘情愿地顺着他的话头继续交谈。触龙见太后态度和缓了,便逐渐转向预定的方向,以男人也爱小儿子的话柄为“诱饵”,引出赵太后更爱燕后还是更爱长安君的话题。至此,赵太后已进入了触龙的“圈套”,但此时还非亮明真实目的之良机。如果此时急于直奔主题,刚“入围”的赵太后可能立即退出“圈外”,那么触龙就前功尽弃了。于是,他又进一步诱导,比较了赵太后爱燕后与爱长安君的方式有何不同,迫使赵太后承认自己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那么计谋深远。至此,触龙才说出自己此行的真实目的——让长安君出质于齐。此时,赵太后顺着触龙的逻辑一步步深入,已经十分认同他的意见。于是,触龙“请君入瓮”的劝谏获得了全面成功。

图片

此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身为教育家、思想家,通过富有智慧的语言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其中循循善诱的指导、因材施教的应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特征与精神气质。其语言魅力和语言特色值得细品。《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巧用排比,语篇结构严谨、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美演讲词。

这些经典文言文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中也蕴含高超的言语交际艺术,对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有实际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赏析为切入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论辩智慧赏析、口语交际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1月2日文章《先秦名篇中的论辩智慧》;作者: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李继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