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全班最富有的穷孩子

 sunjinxi 2023-08-03 发布于河南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情感上的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只有从家长那里得到了情感满足,内心才是丰盈的,才会有勇气直面人生。

小童的父母并非意识不到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赚钱更重要,而且钱能补偿一切

小童在初二第二学期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多次被同学发现有自残行为:啃指甲啃到鲜血淋漓,一根一根地揪掉自己的头发,深秋时节半夜冲凉水澡等。为了治疗,他不得不休学。一时间,这件事成了全校师生议论的焦点。

其实,初一开学不久,小童就做过一次校园“名人”了。一个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人们发现小童穿的校服与众不同,虽然款式一模一样,但颜色略深一些,在队伍中十分显眼。

老师一问才知道,小童的妈妈认为学校发的校服面料不好,有可能刺激皮肤,于是按照校服的样式,选法国进口的高级面料,找裁缝给小童定制了两套。面料颜色找不到一样的,只好用差不多的将就一下。

“原来这是一个富二代啊!”

“有这样的富爸富妈,为啥不去上贵族学校?敢情是跑这儿恶心咱的!”

“以后离他远点儿,别弄脏了人家的高级校服!”

同学们七嘴八舌,全是差评。

国庆节放假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一次亲子游,可以是远途旅游,也可以是郊区散步,只要是亲子户外活动就行。同学们都很兴奋,三五成群地讨论哪个剪辑软件好用,只有小童一个人闷闷不乐。

假期结束,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亲子游作业,教室里欢声笑语。

同桌要看小童拍摄的视频,小童开始不同意,最后不情愿地交出手机。视频很短,只有20秒,拍摄的是他陪奶奶在小区里散步的场景,他问花坛里是什么花,奶奶说那是木槿。仅此而已。

同桌问:“老师要求拍摄亲子游,你和奶奶算'亲子’吗?小区里逛逛能算'游’吗?”

小童深深地低下头,小声说:“我爸我妈工作忙,假期没有回家。”

同桌疑惑:“你家那么富有,爸妈还要忙着赚钱啊?”

小童拖着哭腔说:“富有啥用啊,他们都不管我。我知道,我是全班最富的穷孩子!”

小童不知道的是,他的爸妈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假期没时间陪他,是因为他们要各自陪新欢出国度假。

大约两个月后,小童得知父母离婚,大受刺激,从此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寒假前,同桌发现小童的衣服上有血迹,慌忙报告老师,小童的自残行为才被发现。随即,小童被诊断出抑郁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童患抑郁症,并非父母离婚的刺激所导致,而是长期情感忽视的结果。在与小童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先是为做生意早出晚归,后因感情破裂争夺家产,从来没有长时间陪伴过小童。

“有一个周末,轮到爸爸在家陪我半天,他不停地打电话,根本不陪我玩儿。”小童回忆自己孤独的童年,“我渴了要喝水,他嫌我烦,不理我。我自己倒水喝,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他就跑过来骂我是笨蛋。”

小童的父母并非意识不到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赚钱更重要,而且钱能补偿一切。所以,他们为小童大把花钱,希望用物质的富足弥补亲情的欠缺,没想到把小童逼入了抑郁的深渊。

情感忽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像虐待、遗弃那样明显,但日积月累,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以置孩子于死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情感上的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只有从家长那里得到了情感满足,内心才是丰盈的,才会有勇气直面人生。

如果孩子长期被家长忽视,就仿佛置身于荒野,不管怎么呼喊,都听不到回应,自然会感到空虚和绝望。小童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变得抑郁的——

宠物狗死了,小童伤心地哭泣。爸爸不耐烦地说:“哭什么哭,坚强点儿!”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小童回家闷闷不乐。妈妈不问究竟,骂道:“你摆着个臭脸给谁看呢?”

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小童欢天喜地地回家报喜。妈妈只是微笑一下,马上板起脸警告:“你嘚瑟什么?跟范进中举似的。赶紧写作业去!”

小童感冒了,请假在家休息。爸爸打电话来不问病情,只是责怪:“跟你说了不能脱毛衣,你偏不听,活该!”

情感忽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像虐待、遗弃那样明显,但日积月累,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以置孩子于死地。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稍加探究就会发现情感忽视的影子。因此,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通过多年研究,把容易忽视孩子情感的家长归纳为以下11类:

1.自恋型家长。这类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更无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专制型家长。这类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许顶嘴,甚至用暴力惩罚孩子。

3.放纵型家长。这类家长溺爱孩子,不给孩子制订规则。孩子没有界限感,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来试探家长的底线。

4.丧偶/离异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心情不好,或忙于应付生活,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缺少关注。

5.成瘾型家长。这类家长对赌博、酒精、购物、网游等上瘾,大多数时间是好家长,瘾发作时就忘了自己的责任,孩子容易焦虑、担心,失去安全感。

6.抑郁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家庭教育缺乏热情,对孩子不管不顾,经常向孩子传达负面信息。

7.工作狂家长。这类家长痴迷于工作,疏于关注孩子。

8.照顾生病亲属的家长。这类家长在照顾患者这件事上疲于奔命,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9.追求完美型家长。这类家长似乎永远不满足,即便孩子考试得了95分,也会批评:“你说,为什么粗心大意丢了5分?”

10.反社会型家长。这类家长没有内疚感和同情心,更没有反思能力,不可能关注孩子。

11.幼稚型家长。这类家长不拿孩子当孩子看,甚至反过来依赖孩子,自然谈不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符合上面条件的家长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但他们确实因过于忙碌,或者过于自私,或者自身有人格缺陷,更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被家长关注和认可的孩子,内心会很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足更有价值的那种富足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样避免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在情感回应、情感认可和情感教育三个环节注重与孩子沟通,就能有效地避免情感忽视。

第一,情感回应

当孩子有情感困扰时,家长要积极地予以回应,让孩子知道他在家长的心目中很重要,他的情绪也很重要。同时,家长还要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值得关注的。这是在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为接下来的应对情绪做准备。

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我发现你今天变得很安静,是不开心吗?”

“我感觉你现在有点失落。想聊聊吗?”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你给我5分钟,我可以向你解释清楚。”

第二,情感认可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开心或难过的事情,也会因此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当他看到同伴穿了今年最流行的运动鞋时,可能会羡慕;当同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时,他可能会嫉妒……由于孩子是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情感,可能会感觉手足无措,担心自己变坏了。

如果家长这时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变化,及时指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这些情感体验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孩子会心里踏实很多。否则,孩子有可能认为自己邪恶,并因此讨厌自己。

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宠物狗死了,你可以伤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怀念它吧。我会一直陪着你。”

“你支持的球队输了,你感到失落再正常不过了。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时,我们都会难过。”

“我理解你为什么生气,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实在是不太公平了。”

第三,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当孩子遇到情感困惑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正确识别情绪传达的信息,还能引导孩子化情绪为力量,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很伤心,我能从你脸上的表情看出来。我们谈谈吧,这样我能更好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把事情说出来后,你可能会感觉轻松些。放心,我会为你保密。”

“我知道你对这件事抱有很大的希望。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时,每个人都会感觉失望。所以,你现在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些难过的感觉总会过去,我们只需要给它一点时间。”

“我知道你很生气,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生气的。但我们可以将愤怒化为力量,一起商量商量接下来应该做点什么。”

被家长关注和认可的孩子,内心会很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足更有价值的那种富足。同时,这样的孩子心理韧性会更强,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而且往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原载于妇女生活杂志社《现代家长》2023年第6期“个案分析”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