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论语》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本章的意思是,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国国君叫您去治理国家,你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首先一定是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老师你也太迂腐了,名分怎么正啊?孔子说,仲由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的不得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为好。所以君子定下名分才能说话顺当合理,说出来才一定能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这里讲的是子路和孔子讨论为政的问题。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比较好的是在卫国的那些年,卫灵公对他很重视。有人以为孔子可能要在卫国当宰相,还有人怀疑孔子想把卫国的政权拿过来。这段讨论的背景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况。本章反应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认为正名是为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名分正了,说话才会名正言顺,才能更好的治理社会。关于正名的含义,各家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应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秩序。人在社会上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只有人人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