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我情感的容器很浅。
纷乱的情绪压在心底,层层叠叠,身心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拥堵。
分班两周了。感觉体外的时间过得飞快,心底的时间过得滞重而混沌。
流感肆虐,班里有一半的学生轮番沦陷。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不敢离开办公室,时刻留意着每个孩子的动态,逮空就一个个过问,“感觉好些了么?”“吃药了没?”“多喝水。穿好衣服。”……
新班的问题如地鼠出动,大大小小,层出不穷,有时,明明有很多道理非讲不可,看到他们病怏怏的咳嗽,昏昏然的神情,脑袋忽然一片空白。算了。
或许因为流感,让飞驰的心,慢了下来,有些怀旧,有点倦怠,有点无所适从,总之是说不出的不带劲。上期那种奋不顾身的激情,一点就燃的欢悦,好像,突然蒸发了。
也许,这就是适应的过程。
念旧的情绪氤氲出上期的单纯宁静:
敬佩于《大江大河》里宋锦辉的坚持和觉悟,每天一大早,准时为孩子们播放人民日报的早间新闻。
读到一句振奋人心的话,生怕错过了,“噔噔噔”跑进教室,气喘吁吁着,分享给他们。
晚二,忽然得知某个同学过生日,我会翻出家里的零食,哪怕只有一袋豌豆,也奔到教室,每人发他十几粒,“吃吧,边吃边写作业。可别让领导们发现了。”窃笑的嘴角,咯嘣咯嘣的轻嚼。还有那种秘密挑战权威、分享快乐的满足。
……
还有,还有最近收到的一封封写满眷恋的文字:
“敬爱的张老师:感谢您上期对我的谆谆教诲和关心照顾,我知道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好,但,您对我的重用与肯定,让我更有自信。分班了,真的很舍不得您,您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像朋友一样平易近人,却又不失老师的肃然起敬。每次,您都会不厌其烦地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妈妈说,《班主任日志》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多希望初中毕业有六本珍藏箱底,好可惜,计划不如变化!
“张老师,您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爱您!”(刘文静)
“我偶然看见了我们以前的《班刊》,那是张老师花了一千多块钱给我们定做的。刚发下来时,我们每个人都宝贝着,生怕有一点损坏。很想看,又不舍得看。有时看着看着便不禁笑了,有时,就哭了,那上面记录了我们从刚来到分开,全是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一百七十多页,不知不觉就看完了。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啊!”(熊泽达)
……
因为别离,旧的故事镌刻成深情。
岁月之河继续流淌,不经意间,新的故事的浪花也一朵朵飞溅:
“张老师专门买了一个开水瓶,每天提几瓶开水过来,好让同学们按时吃药,张老师也每天按时提醒我们吃药。张老师特别关心我们,她的爱胜过了母爱。我觉得张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母爱,谢谢您,我们97班的妈妈!”(曾于兰)
“之前我就一直羡慕97班的学生,羡慕他们班浓厚的学习氛围,羡慕宠他们爱他们的班主任,现在终于进了张老师的班,才两个周,我已深深爱上了这个团结友爱和温情脉脉的班。张老师,遇上你真好!”(杨映)
“老师,我们也想像以前97班的学生一样,拥有一本《班主任日志》,好么?”
……
原来,班主任,就如一方港湾,寒来暑往,以一颗素心,迎接一船一船的停靠。于他们,每一船,载来的,都是归人。
全身心的去爱,让我有种岁月的丰盈和踏实。
有人可去爱,有人愿意接受你的爱,是种安稳的幸福。
于是,我将这些情绪扎成心间的风筝,放飞在三月清明的天空。
沉下心,去迎接新一轮的月明。
——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