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渡:探访陶龛学校

 乡情记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元旦假期

带金霞去探访

教育家罗辀重创办的陶龛学校

沿路走走停停

12点半到达目的地

↓↓↓

  不过学校已停办,想着这个地方只有一条村道进出,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生源绝对不足。

  进到里面,两个硕大的字立于教学楼之上:

血性!!!
↓↓↓



血性教育

     说起血性教育,是陶龛学校校长罗辀重的教育教学理念,他认为,人就是要有“血性”!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富于牺牲,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尽心竭力,他人有难,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


  在二楼的走廊上悬挂着:弘扬血性精神、实行血性管理。时刻警醒着师生。


走进教室

看到讲台上不是我们所认为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都是一些有“血性”的标语

“热爱祖国 立志献身(献生)”

      黑板上还留着许多学子对母校的不舍之情。

往上三楼是一个罗辀重纪念馆
不能进去
可能里面还留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教育理念

回到一楼
是原来学校的办公室
正前方悬挂着罗辀重的画像
以及校友捐赠的牌匾
“春满桃园”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据我们后来采访到学校后面的一位大伯,他告诉我这所学校考出去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桃李满天下吧

      从牌匾中的时间可以看出,当年纪念母校成立九十周年,落款是一九九一年中秋,那推测学校建成于1901年,一所小学能经历这么多年风雨而一直存在,与她桃李满天下这个原因肯定是分不开的。

办公室的柜子上粘着以前的轮班表
时间定格在2013年
从1901年开始
整个学校历经112年

      我记得东山书院是1895年建立,那时候叫“东山精舍”,也只比陶龛学校早6年,确有其历史、文化价值。


一排排抽屉的贴纸
其中校友会的标签最泛黄
也许我可以认为
校友会的抽屉是用的最多
师生之间是最讲“最讲“情义


走出教学楼
一排高大树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据了解,曾经的鼎盛时期,有一千多人在陶龛学校求学。


前面的空地

后面的山地

会不会就是罗辀重当年锻炼学生的所在?


素养教育

      陶龛学校是罗辀重实践“素养教育”思想的典范。在他的主持下,该校有着“画的环境”,师生们过着“诗的生活”。1933年冬,国民政府教育部视察员吴研因视察湖南教育后说:“中国的乡村小学,只有陶龛小学很有些特点。”该校(陶龛)学生只求实效,无与人争胜之心。”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县级历年会考中,陶龛学生的计分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茅。陶龛学校的教学观念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学校“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的“三儿主义”,从小就让孩子们学习民主地自己管理自己。

      小时候,我在新合学校读书,班级每天都会有劳动课,要么负责去田地里捡掉了的稻穗,要么就是去山上捡柴火,要么就是校舍大扫除,或者去井边提水来喝,既练了动手能力,又丰富了课余生活。

走出学校

已是下午两点

见到一树鲜红的橘子

饥饿更甚

金霞未免产生“歹意”

偷摘两个

橘子主人

看见我们

询问我们从何处来

得知是远方客

还笑呵呵地递上了黄芙蓉


回忆过往  有待考证

     大伯告诉我们,这所学校兴建于1978年,当时学校建成的庆功酒就在他家摆的,学校建成后他家在1982年盖了房子,他小孩的整个小学都是在这所学校读的,他记得清清楚楚。大伯回忆,学校的前身还在前面不远处的河边,现在已找不到了,小时候他就在原先那个陶龛学校读书,后来为了修水库才拆迁搬到这个地方来的,当年那个学校滑滑梯、木马等等许多运动器材都有。对于我们探访的这所学校已“倒闭”好多年了,教育局锁了门,属于教育局管。当时只剩五个老师,七个学生,没有办法再开班。大伯又回忆,罗辀重在一九六几年淹死了(网上我查了一下,时间不太吻合),很可惜,都知道罗辀重是个大教育家,还曾让他去当省里的教育局长都不去呢!

      回去的路上,和金霞聊着,我对那一处教学楼的闲置着表示非常惋惜,心里想着要是能开发利用起来就好了!?能不能承接教育界的老师来参观学习?或者师范类大学生组团来实习写论文呢?利用第二层的教学楼做民宿、农家乐来获得收益,来参观的人不仅了解了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能扩大罗辀重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调侃的说:“金霞,要不我们去娄底教育局问问吧,我们就申请来这里!?”

      “你太异想天开了!有几个人知道罗辀重啊?!”

      “我们黄部长知道啊!”

      “有几个黄部长啊?!我好多教育界的朋友都不知道罗辀重!!!

      说到罗重,很多人确实不知道,我也是经过这一次探访后才详细去网上了解他的事迹,他留学美国,和胡适、陶行知都师从教育学家杜威,学归来,他毅然放弃了政府的优厚待遇,又一口回绝了湖南省意欲委任他为教育厅长和国会议员的安排,只身回到了家乡主持其父留下来的陶龛学校。在他的教学理念下陶龛学校成为一所独树特色、誉满海内外的乡村小学,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之盛誉。

      那为什么陶龛学校现在没有生源了呢?在这里不敢妄测

      不敢说计划生育影响了生源数量,

      不敢说教育局不重视不扶持,

      不敢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仅仅是在教书,而不是教育,更谈不上教育家;

      不敢说现在的家长,普遍单纯的想把孩子送往城里,怕这也学不好,那也落了后,周六补个数学,周日补个英语,假期还补个作文、钢琴......

      最后,血不“血性”的教学理念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关键只要分数能上个好初中、读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才最本真。


光阴映斜阳

文/金霞

     从栗山镇出发,我们的车已经在各个村镇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12点半,车拐进一条村道,与路并行的河边有几个钓者,他们的车静静停在路边。阳光很好,住户不多,路上不见行人,周遭寂静如夜。


     我们的车终于停下,左边是风景宜人的白露渡口,右边就是传闻中的陶龛学校。大门紧锁,院内枯叶满地,衰草满园,合抱之木高耸参天,破败清冷的气息弥漫每一寸空间。


     我们越墙而入。在校园各处转了又转。除了校门上的“陶龛”二字、教学楼上的“血性”二字、空旷黯淡的教室里残存的几张狼藉的书柜桌椅,再找不到与罗辀重相关的其他遗迹。


     教学楼后是一片栽满大树的山坡,其间出没着几只邻家的鸡。


     阳光下,微风里,一丛丛树枝对着略显斑驳的后墙频频点头照影。我盯着白墙上微微颤动又轮廓清晰的树影看了许久,想起“顾影自怜”,想起“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感慨着这可爱又可哀的寂寞。


     这里已与任何一所废弃的乡村小学没有任何不同。整个中国大地上,正这样在光阴里,映着斜阳,逐渐垂垂老去的废弃小学不知还有多少。


     我们从校园里出来,心里空落落的。决定到校园左近的邻家探问探问。


     校舍近旁的一老人家热心地告诉我们:这是1978年迁建的陶龛学校,教学楼落成后很是喜庆热闹,当时还借他家的场地举行了落成喜宴。一度学生很多,名声也大,也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后来就渐渐地泯然于众校,沦落到徒剩七个学生五个老师的下场。不久,就散了。一所百年名校就这样被雨打风吹去。着实让人惋惜。是它的校风校训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还是校风校训的推行出现了偏差和异化?亦或是其他?


     对比陶龛学校40年代的校歌(梅山苍苍,涟水泱泱,山明水秀正是求学的好地方;
     陶龛讲学,参赞创校,造福家乡,我辈不可忘;
     求知识,讲血性,炼身体,修学行,兄弟姐妹共聚一堂;
     高歌弦悠扬,美哉我校,千秋永无疆。),不能不感慨美好易逝。


     据悉,罗辀重之祖即陶龛先生,淡泊名利,思慕五柳先生(陶渊明)之高节,因家境贫寒欲开馆授学而不得;罗辀重之父罗申田官至参赞继承父志,攒俸禄而办义学;20世纪初,罗辀重为父东奔西走申冤时,目睹旧中国封建思想余孽深重,欲借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启发民智,以教育救国。


     1920年,其学成归来后,谢绝高官厚禄,毅然回归家乡,改革我中国乡村教育,推行以爱国奉献担当求真务实等中心的“血性”教育。其首次提出并落实五育”并重的素质教育,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自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联手的实践教育……


     罗辀重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毁家办学,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学校几经新建、扩建,发展成为集教室、食堂、商店、礼堂、宿舍、图书室、仪器室、医药室、印刷室、球场、游艺、农场、工厂、猪舍、鱼塘、假山、喷池等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学校。在他的主持下,该校有着“画的环境”,师生们过着“诗的生活”。


     学生们不唯分数论,不定教室,按兴趣求学,学成才能毕业。这与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在1937年创办的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其更早。


     陶龛学校在当时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之盛誉。鼎盛时,学生人数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不仅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血性”学子,而且“学风蔚变,影响所及,乡邑风俗,为之转移。” 罗辀重也被誉为“一代宗师”……


     那位敬着烟,追上来攀谈的老人,曾经是陶龛学校的学生,他的温情与良善是不是正是“血性”的一个微小体现?


     对“血性”的呼唤应是很多国人的心愿。

友情链接:

金霞:此行非虚

金霞:向阅读更深处更广处漫溯

金霞:少儿阅读习惯培养小支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