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行4 嘉峪关城

 yanping420 2023-08-03 发布于天津

  从敦煌乘车前往嘉峪关,天气晴好。车窗外,湛蓝的天空飘逸着丝丝白云,远处祁连山脉延绵不断,近前防沙隔离带尽显西北筑路人的艰辛万分。途中经过瓜洲县,戈壁滩上矗立着排排风力发电杆,连成一片的大型风电场极为壮观,令人赞叹。车行大约5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嘉峪关市区。

▲图1.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正门城楼。

  嘉峪关市,是因1958年国家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而逐步建起的工业旅游城市,是我国四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图2.车窗外,远处的祁连山,近处的防沙隔离带。

▲图3.瓜洲戈壁滩上的风电场。

  嘉峪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塬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嘉峪关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4.嘉峪关市区街道。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塬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9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168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

▲图5.嘉峪关旅游景区大门边。

  嘉峪关城布局合理,适合古代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以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光化门和柔远门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西瓮城的西面,筑有罗城,将内城保护其中。罗城城墙正中设西城门,即嘉峪关城正门――“嘉峪关”门。

▲图6.碧水清波,绿树环绕的九眼泉湖。此处可见嘉峪关内城的光化楼和东南角楼和外城墙。

  我们来到嘉峪关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眼泉湖,碧水清波,绿树环绕,湖边有一座雕塑,明朝大将军冯胜戎装骑在马上,振臂前方,让我们即刻有了进入古时的感觉。

▲图7.明代冯胜大将军骑马雕塑。

  从东闸门进入关城,向西先奔内城而去。紧挨着内城东墙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台。从朝宗门进入东瓮城,穿过光化门楼,来到内城中心区域,右侧有游击将军府,左侧是演武场。内城墙上设四个角楼,两侧还有南敌楼和北敌楼。往西通过柔远门进入西瓮城,出会极门,右拐至嘉峪关楼下,走出嘉峪关门,眼前是昔日古战场,一片戈壁沙滩。据说古时在关门之外,还有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和护城沟,敌人要想攻进关门,首先得冲破这重重陷阱和阻碍。而敌人若想攻进城内,还得逐道攻破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六道大关口。如此复杂的防御系统,如此坚固的城池,不能不让人赞叹,此乃天下第一雄关!

▲图8.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公元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更换了东闸门立柱。

  如今嘉峪关门前设置了诸如射击场、跑马场、骑骆驼、乘沙滩车等游乐项目,才将游客们的思绪拉到现实生活之中。

  我们回身再进嘉峪关门,从罗城角边沿马道登上嘉峪关城楼,感受这“天下第一雄关”的壮美。城上有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雄伟壮观;城中有文昌阁、关帝庙、戏台、演武场、游击将军府、井亭,布局巧致。极目远望,西面是广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连雪山,东面是美丽的嘉峪关市区,还有关城下的九眼泉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

▲图9.前为文昌阁,后为光化楼。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图10.正面是关帝庙,右侧是文昌阁。明末清初,关帝庙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图11.戏台,座南向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上部为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中间的屏风上绘有八仙图,东西侧墙均绘彩色壁画。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对联一副,即“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图12.正面为朝宗门,从此门进入东瓮城。朝宗门,因东翁城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东翁城劈门向南,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图13.自东瓮城进入光化门。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个字而得名,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

▲图14.在内城看光化楼。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楼下即为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

▲图15.16.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座北朝南,始建于明代,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游击将军府前院为衙门府,是文武官员办公议事、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的地方,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

▲图17.内城北侧据游击将军府不远有一处井亭。

▲图18.内城南侧,墙上有南敌楼,墙下有演武场。演武场上陈列着几门大炮。场边立一木牌,上写一首林则渠的《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图19.内城北侧城墙上有北敌楼,城内绿色之中是游击将军府,城楼是光化楼。

▲图20.在内城看柔远楼。城内有些许摊位,出售旅游小商品。那天不年不节,也非周末,却见不少年轻士兵在城内外游玩。

▲图21.这是在西瓮城城墙上拍的柔远楼。两边可见东南和东北角楼。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踞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古人赞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柔远楼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

▲图22.从柔远门洞看到的是光化楼。此为“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造者的智慧。柔远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右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7.18米,宽4.18米,高6.41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

▲图23.从柔远门走进西瓮城,在西瓮城里看到的会极门。会极门,因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而得名。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劈门向南,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图24.这是在西瓮城的城墙上拍的,右边会极门上檐台中间放着一块砖。民间相传在修建嘉峪关时,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易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西翁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图25.从会极门走出西瓮城,至外城看会极门及门楼。(会极门楼右边是柔远楼)会极门楼,座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廓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廓下穿过。门楼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

▲图26.从会极门出来,右拐,看到在嘉峪关门边有一个台案,里位坐着“明朝武官”,手握毛笔在写“关照”。据史学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既出入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史称边陲锁匙,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国门。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也很多,有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更是发扬光大,“请多关照”已成常用语。然而“关照”的历史价值不可取代,已成为嘉峪关这座六百年古城传奇的见证。

▲图27.28.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嘉峪关楼矗立在罗城正中的“嘉峪关”门的楼台上。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志八年(公元1495年)主持修建。楼台面积556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悬于楼上。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此匾在关楼拆毁时丢失。现楼是公元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和仿柔远楼的样式修建的。

▲图29.30.嘉峪关城外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嘉峪关”的石刻。嘉峪关楼外的城墙叫做“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图31.在嘉峪关城楼西面有一个碑亭,里面有“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关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关西165.7米处。碑坐南向北,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肃州总兵李廷臣书四字。”

▲图32.33.嘉峪关城正门外,旧时古战场,今日游乐园。

▲图34.此处是嘉峪关罗城西南角马道的入口处。

▲图35.从马道登上罗城,直达嘉峪关楼。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23度通达墙顶。马道宽3米,长22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滚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

▲图36.嘉峪关楼上陈列着4门大炮,对着西面城外。炮身上有字“永乐柒年玖月”。

▲图37.嘉峪关楼西南一侧罗城上有两门大炮,可见罗城上南箭楼和内城西南角楼(插旗之处)。

▲图38.嘉峪关楼西北一侧罗城上也有两门大炮,可见罗城上北箭楼和内城西北角楼。

▲图39.南箭楼和西南角楼,箭楼是罗城南、北两端角台上的警戒哨位,是关城瞭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箭楼通高5.6米,三面筑矮墙,西面有豁口,以备瞭望。楼顶盖瓦,楼脊装蟠龙兽瓦,飞檐凌空。

▲图40.西北角楼(和北箭楼),角楼是古代供瞭望和防守用的城楼。建于城垣角,故称角楼。嘉峪关内城四角的角楼(插旗之处),是明清守城士兵放哨的地方。每一个角楼面积29.7平方米,高5.4米。二层单间式,全用砖砌成。楼顶为平台式,四周设垛,形如碉堡。角楼下层一面设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木梯,可登上平台。

▲图41.在罗城上看内城二门,柔远门和光化门。以及西瓮城和会极门楼。

▲图42.在南箭楼处看嘉峪关楼、会极门楼和柔远楼。

▲图43.内城也有马道可登上柔远楼并可环内城墙而行。两位游客进入我镜头。

▲图44.在内城墙上,看嘉峪关楼东面。

▲图45.西瓮城城墙上的会极门楼,右后边是嘉峪关楼。

▲图46.外城墙和内城墙。前为南敌楼和南箭楼。

▲图47.南闸门,位于外城墙南段瞭望墩西侧,过墙式门洞结构。原门毁于1936-1959年之间。现建筑为2014年在原址复建。

▲图48.此处为外城区域。据说,昔日的外城,门庭若市,繁华异常,有街道、驿站、商号、店铺、车马店、庙宇等,如今的外城,一片空旷,只在西面留下有文昌阁、关帝庙和戏台。

▲图49.外城的北城墙和瞭望墩。

▲图50.51.外城北墙下,有一座碑廊,是一座仿古建筑,陈列着历代题咏嘉峪关的诗词碑刻。

▲图52.碑廊旁边还有一个碑亭,里面也有“天下雄关”的石碑。

▲图53.54.至此,大约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在嘉峪关城中逛了一圈。来时从东闸门进来,走时还是从东闸门出去。

▲图55.景区出口,有一块巨石,上面是毛泽东的书法,刻写着林则徐的另一首《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写于2016年11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