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里的长期主义

 圣龙领主 2023-08-04 发布于河北

七月的盛大聚会虽然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每每想来还是觉得有所触动,本次聚会也让我们很多小伙伴收获匪浅。参与的过程中我也多了一些感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让大家也能进一步有所收获。

以下是个人见解,敬请斧正。

我们普通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吃饱穿暖,是开心快乐,是想要且能得到。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在职场中要的不外乎就是金钱和地位。金钱满足物质生活,地位满足精神享受,而地位类似权力,注定了是少数。那作为职场中多数人之一的我们,目标就更加清晰且单一了,出卖体力和脑力来换取金钱。

说到职场中的长期主义,我们有嘉宾群友分享了以“长期主义”为主题的内容,听了之后我思绪良多。一个好的分享,不仅仅能让人有内容的收获,还可以有更多因内容而来的启发。如果说几位嘉宾谁的分享对我冲击最大,我觉得一定是长期主义的话题。

这里我没有提到分享嘉宾本人的信息,是因为我想单纯地聊聊这个话题,因为分享者光环非常地闪耀。也许正因为分享者非常的厉害,才能让分享的内容即便脱离了自己的光环,也仍然闪耀发光。

1.先完成,再完美

2023年职场蛙重启了线下面对面的旅程,从今年3月份组织第一次聚会,到今年7月份的第三次聚会,我们在一次次的聚会中不断地尝试并完善。

这次7月的聚会,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不仅仅是整体流程进度的把控良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嘉宾分享和参会人员的互动都非常的精彩,这也是本文想要分享的第一点,我们在职场中做事要记住一句六字真言:先完成,再完美。

作为群管理员和聚会组织者之一,我感到每一次聚会都会有一些新的总结和发现,会不断的迭代更新,让事情做的一次比一次好。同样,职场中的我们不能因为“不完美”就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

世俗甚至书本中常有榜样的力量,所以“追求完美”往往是一些读书人的通病,我们一定要克服。需牢记:成功是做出来的,因为做了才能成功,而不是因为能成功才去做。

2.初入职场看短期,信息差里有魅力

作为现今职场中的一员,我们不再是60、70后那样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调查数据可见,从80后到90后,再到现在的00后,我们的跳槽频率都是在不断上升。

一些职场中的前辈每每谈论及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跳槽太频繁的人只顾眼前利益,不图长远发展。”换言之,许多职场中的老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一颗长期主义的心。

谈及职场中的长期主义,我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年轻人刚进社会的时候遭受的挫折,尤其遇到不良的导师,这些大中小“忽悠”甚至就是自己在工作中的师父、领导和老板。他们让年轻人好好学习、重视机会,不要太在意钱,有本事了以后要多少钱有多少钱。

后来我们慢慢才发现:学习到了吃苦,学习到了被压榨,学习到了被拖欠工资,学习到了公司跑路,就是没几个人学习到了如何年薪百万。

以上这个过程,就是被扭曲的长期主义,现在网络流行语叫“PUA”,大家都很熟悉。

这种时候你要注意揣摩,不要同一个坑栽进去两次。头脑要保持清晰,扛住忽悠,别被忽悠得一顿无私奉献就真的以为自己走上了光荣的长期主义道路,而这明明是掉进了资本家布局好了的陷阱里去了。

我们作为职场新人刚进入职场,绝大多数岗位只是让我们去执行流程,就像学驾照完全不需要你去学发动机原理,也不用明白如何驱动,你只需要根据规则和方法积极的多练习,如此你的驾驶技术自然就会熟能生巧,别为了“提高能力”就傻乎乎地待在原地去各种准备,长期后回来看,你实际上是呆着那里一动不动。

在一个城市里自然有很多公司和岗位,我们无法一出道就找到最好的那份工作,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积极跳槽,在不断的跳槽中消除信息差,通过跳槽利用信息差快速将自己的薪资提升到你这个阶段的最大值。

此时重点是利用回报更大的信息差,而不是相信被资本家们扭曲的“长期主义”。扭曲的长期主义不仅仅会浪费机会,更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毕业后的头五年,一定要记住先完成再完美。具体来说就是,先进入到同龄高工资的行列,再去考虑优化自己的职业道路,只拿着驾考宝典是不能成为优秀的车手的。

当然,“跳不动”的时候也有,没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说明当下的工作尤其工资,就已经是目前自身市场行情的最大值,可以先等一等再跳槽,先磨炼,增加语言水平和工作技能。这种耐着性子待一待的决策,才是一种优秀的长期主义着,是经过自身实践检验后得出的最优解,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别人的忽悠。

3.职场中场看长期,打造自己是良机

真正的长期主义并不是坚持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岗位这么简单,而甚至一年一个行业,一年一个岗位,也并非就不是长期主义。这里容易让有些小伙伴迷糊,那什么是长期主义?嘉宾郭总现身告诉我们,即便是已经进入到了高薪阶段,仍然可以在六年间换5个行业,并且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不同方面的潜力。

是不是长期主义,看的不是你做的工作前后能否一致,也并非要十年如一日,而是看你在经历不同行业、公司和岗位之间,有没有汲取到相应的养分来补充到你的“职场价值”里面。

你的职场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个岗位上的单个能力,而是应该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移动的知识库,一个在职场中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没有完美的产品,就看产品经理怎么去迭代自己的产品。先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再逐步把自己做成一个好的产品。把自己作为产品去打造,而不是顺着某个公司岗位去发展。

4.职场后期看机会,窗口短暂需牢记

当下许多人将搞钱视为生活的中心。在搞钱的同时,我们似乎走到了职业的岔路口,一方面想要深耕一个领域,一方面又想要追风口。总是有矛盾,就比如既想要跳槽加薪,又想要熬一熬资历期待升职。这可不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既然我们不能全要,那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择呢?每一次难以取舍时,你都去问别人,还是每一次都抛硬币?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询问的同时,自己也去主动思考,但也不耽搁主动积极的应对。

对于未来的职场后期,即退休之前的岁月,我们无法真正去预见,就像幽哥反复说的,在中国只有短期的职业计划,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当我们越来越向金字塔的上面走,我们可选择的理想标的就会越来越少。

我常常告诉自己,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永远是变化,变化一直存在,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如果加入时间的维度,1000个读者甚至会读出来2000个哈姆雷特,因为在不同时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追求。

图片

听了《罗刹海市》,就有千万种解读,马户没想到自己是大写的驴,又鸟发现自己的转身原来是摆腚,吃瓜群众发现这是复仇剧,更多的人则有更多的解读,德国政客认为这是反讽德国自身缺乏战略自主、沦落成了一只笨猪......再看当下的经济节凑的变化,三年之前还拼命加杠杆的很多人,在被这三年毒打之后突然就高喊现金为王、身体为本。

我们坚持长期主义的时候,也要接受在长期主义道路上必然会不断出现的变化,当变化到来,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寻找变化,理解变化,拥抱变化。不能应对变化的长期主义,是不可持续的,无视变化而走入死胡同的长期主义,更不是我们想要的。切勿固守目标,无论你的目标是不是曾经符合自己的长期主义。当变化来临,拥抱变化才是职场后期的正确选择。

5.个人的知识体系,应避免盲目一团糟

长期主义,不应该成为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的借口。短期主义,也不应该成为我们难以坚持的理由。

作为倾向于长期主义的一份子,我正在努力尝试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造出一套可以不断更新、纠错的反馈闭环。没有闭环,则逻辑不通;没有反馈,则孤陋寡闻;没有纠错,则越陷越深。仅仅是有了初步的逻辑闭环,并不是思维认知的最顶层,因为上面还有可迭代可移植的逻辑闭环,这才是我们更想要的大脑。

长期主义是为了向上,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大脑会逐渐地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强烈建议各位都能逐步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另一位嘉宾也分享了他的知识管理体系案例。

两年前我开始逐渐的使用思维导图,来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有很多内容需要补充,而一些内容相互之间是能够关联组合辅助自己提升竞争力的。

我们观察比亚迪,她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定睛细看,比亚迪的一些事业部和产品线之间多少有一些关联,并非完全独立无关,而是独立发展,相互收益。个人的知识体系也是如此,每一个模块的逐渐完善,都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那是模块与模块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印证,共同提高。

6,最后感言和建议

职业人生有30-40年甚至50年这么长,多数人在职场初期很难真的找到并执行真正的长期主义,因为市场不断在变,社会也不断地在变。刚工作没几年的我们,只是大海中的小帆船,没有能力去抵抗风浪。而一些行业红利即便你不能雨露均沾,但只要你不打伞也终究是能淋到几滴,这在工作初期的时候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

“领先一步,日积月累”也可以被视作一种长期主义。初入社会的职场人,类似山上的蚂蚁,食物在哪里,你就在哪里,没有人会在意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长期主义不是让你一直不动,而是在变化中继续前行,并优化蓝图,你先做好自己,中途回头一看,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