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知道:《老子五千言原文新解》(第10~18章)

 我是冯知道 2023-08-04 发布于湖北
第10章:修身明道【原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国治民,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冯知道新解】 让精神和形体合为一体,能不分离真能做到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保持像婴儿那样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意识与外界的物质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平和吗?明白四达,能不需要起心动念吗?让万事万物自然生长繁殖,自生、自有、自养、自灭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11章:以有成无 【原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冯知道新解】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周圈,而正是车毂上有圆圈中空的存在,才有了让车可以动起来的功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也要在器具上形成一个中空,让器皿起到存储物体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同样是利用门窗和围起来的四壁内空,供人来作为房屋居住使用。所以,有形的部分,其功能只是为了给人使用起来方便,但真正供人利用及使用的功能,还是来自于那些无形的部分。

第12章:纵欲遗祸 【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冯知道新解】 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每天都纵情于骑马狩猎,会让人内心变得放荡而失去理性;把一些物品当作珍贵稀有的东西,就容易使人产生不轨的行为;五味俱全制作出来的食物,能够使人产生食欲且吃得口爽;五音不协调产生的嘈杂声,不仅不悦耳,反而会使人听觉失灵;因此,执政的贤者,在治理国家时,都是尽量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而不让他们去追逐声色之娱。所以在生活中,也应倡导民众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恬静方式。

第13章:贵身无我【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又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冯知道新解】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像是受到惊恐一样,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情况下才会因为得宠和受辱而感到惊慌失措呢?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为什么要把宠辱大患似做自身生命一样重要来重视?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这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我没有身体健康上的顾虑,还会有什么祸患可担心的呢?所以,珍贵自己身体的人,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能把天下寄托给他呢?

第14章:执今之道【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冯知道新解】 眼睛看不到,把它叫做“夷”;耳朵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手抚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描述,它们原本就已经浑然而为一了。统一体者,其形而上并不变化,其形而下也并不叵测,反复探究也不可能为其命名,只能又把它归结于无物,而这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形状的表象,就叫做忽恍,随后无法观察其尾,迎面也无法看见其头。能够用现在所说的道,驾御今天的既有万物,并由此而把握、知晓万物的原始起源,这就是所谓的道纪--事道的要领。

第15章:唯不欲盈【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冯知道新解】 古时候“道”行高深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看上去没有丝毫的做作;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要让浑浊的水得以清澈,慢慢澄清就行;怎样才能由安静重归繁华,无为而治,自然就能慢慢地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16章:吾以观复【原文】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冯知道新解】我们对真理追求到根源,追寻的就是做事的规则;遵循内心的感受做事,就是这种规则表现出来的方式。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17章:贵言无为【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冯知道新解】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并没有机会也不须亲见其人。其次一点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一点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会相信他。治理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无为而治,统治者也很少发号施令。国泰民安,万事顺遂,就是最大的成功,老百姓也说“我们的本性,原本就是这样的。”

第18章(仁义孝慈)【原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冯知道新解】 大道被废弃了,才需要提倡仁义来进行补救;(通行版中有:智慧出,有大伪;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显然是后人强加给老子的);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纠纷,这时候就能显示出孝与慈的重要;国家发生动荡,陷于混乱状态时,真正的忠臣之士就会站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