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期名家·王力克】孙欣|减速的风景——读王力克新作

 顺其自然h 2023-08-04 发布于北京

主持人语:

本期[时代人物]推介夏书绅,他是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博物馆全景画、半景画的开拓者。夏书绅主持设计的陈列展览手法多样,庄重大气、简洁明快,形成个性鲜明、厚重坚实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博物馆的环境设计和展览陈列设计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他在博物馆半景画、全景画方面,从建设、组织到实施过程及艺术标准把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本期名家]推介王力克教授,他多年从事教学与创作工作,是“60后”一代重要油画家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丰富、涉猎广泛。其作品造型严谨、生动自然。质朴的色彩充满细腻、清丽的诗情,也表现出艺术家对自然世界与生命精神的深度思考。

[案边点滴]走进曹勤工作室,请他分享西泠印泥的制作工艺。

——阴澍雨、张译丹

图片

王力克近照

王力克1960年出生于山东威海,祖籍河北巨鹿。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

“60后”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王力克,以其作品的诗性气质和生命深度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独树一帜,备受关注。他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油画成名作《雀巢》(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展现了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建构,长久以来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2021年,我赴烟台美术博物馆观看他跨度约合二十年的创作成果展。这个立意深远的展览,所涉题材丰富,人物、静物、风景以自然生动的造型、朴素闲雅的色彩、朦胧细腻的笔触延续了一贯的诗意表征,传达出艺术家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无可复现的直觉、情愫、思考以及想象,俨然一部流动的个人精神史。这部精神史在王力克这里,实际上分为两个关键逻辑:其一,对于完整性的诉求与体验;其二,对于真实性的渴求与探知。而这两个关键逻辑,都以“减速”思想为前提。前者是针对速度时代的遭遇性反思,后者则是“减速”在绘画本质意义上的作用。


图片

王力克  雪后朝阳港  布面油彩  80×120厘米  2022


若将其近两年的新作与2007年以来的风景写生比对,就会发现,他的写生创作始终是沿着同一思想路径行进、深化的。这一路径,是有关自然精神的诗性转换。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诗性的力量不是直接源于自然,而是通过他对自然的理解、感悟与思考,逐渐从内心生长、转换出来。为了展现内在的心象景观,他使自己不断地回到自然,回归朴素的本然状态,与物质世界消费主义保有审慎距离的同时,依托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展开多元文化关联、整合的意象营造,输出内心巨大的清寂与静意,趋于不为世俗束缚的心灵觉醒。近年来,王力克越来越注重心象形式如何借助客观自然的主观审视进行转换的问题。在他的观念与思想中,这种转换越来越强调诗性的介入、渗化,越来越倾向于将诗性的力量置入主体的观看之中,以此来感悟生命的善意和人生的高贵。


图片

王力克  午后沙滩  布面油彩  80×80厘米  2022


同时,这一路径还承担着他对事物的完整性理解的诉求。于王力克先生而言,只有完整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以视觉形式映现它的隐秘与神性。为达此目的,他站在不可言喻的自然立场上,站在不断发掘和发现的立场上,站在作为体验方式的“移动”立场上。倘以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诗句来形容可谓恰切:“我们都有理由/移动。我移动/是为了保持事物的完整。”而他的写生,何尝不是一种别具意味的“移动”——既包含之于已知世界源于心灵层面的激活、修复,也充满之于自由精神的渴望、礼赞。十余年来,他在物理空间中持续移动,试图以“写生”的方式感物悟道,缓慢构筑属于他个人的“生命田园”,特别是构筑他对世界完整性的理解与想象。不似抽象艺术家出离客观世界的具象形态、异变出新的视觉元素与样式,而是以写实性语言极大程度地保持了风景的可辨识度,以至于观者能借之遥想童年生活中的乡野景象、甚或忆起久居都市偶然经过某地村庄的宁静一瞥。尽管这些风景确有其客观参照,但绝非指向眼见的“风景”本身,而是艺术家诗意心象的外化、艺术观念的载体。某种意义上,王力克风景写生的创作机制,始于艺术家主体对于“诗”的自觉,而这些作品,是他输出的对于世界完整性理解的转换结果。


图片

王力克  通往山外的路  布面油彩  100×80厘米  2022


中国对于自然的独立审美意识早于欧洲一千年,六朝时已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画论,“中国艺术便是凭着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这种力量融会贯通,然后再将其特征传达给观众”(赫伯特·里德),而西方风景画面对自然的方式,则是不断征服、超越,继而完善风景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相对于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观,西方以逻辑分析的理性方式对自然展开征服与探问,《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亦有以“桃源”“荒原”作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化阐释。基于此,王力克常常显现出他有别于传统精神、又根植于传统精神的思维向度。他将山水文心与风景表述放置于一个当代文人精神的层面上,来探讨“何为当代艺术家”“何为中国艺术家”的问题。他从不将自己仅仅置于以媒介材料、技术语言为先的油画家立场上发言,而是倾向于以作品强调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或者中国油画家,他的“诗”无疑极具辨识度,这“诗”不是古诗,而是充满了文化现实与生命温度的当代诗。


图片

王力克  雪漫王家山  布面油彩  80×120厘米  2022


回观当下,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信息得以共时交互,知识共享时代意味着海量创作资源的汇聚。于艺术家而言,如何有效识别和借鉴异质文化,如何以更为开放的视域重估往昔经验,如何建基于新的文化现实,激活自身的创造力展开新的艺术思考,显得至关重要。英国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著作《社会学之思》中提到“时空伸延”“时空压缩”,即当代社会的“时空”被科技文明重新定义的问题,“现在信息可以脱离物理的身体而移动……沟通现在可以做到即时性,所以距离已经不重要……'相邻咫尺’与'远隔天涯’已经不再具备曾经拥有的重要性”,同时,还提示了“空间贬值”问题,不断出现的新沟通方式塑造着新的连接,“互动各方的人们可能表现为全球地图的各个点”。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在其著作《消失的美学》中也同样做出提示:“我们正面临着空间的危机。”以往熟悉的时间和空间正在被快速吞噬……当“速度—距离”取代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下的物理空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写生”不是一个新鲜议题,但却绝对是常提常新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写生”,写的是什么?置身被重新定义的物理空间中展开创作,意义又在何处?


图片

王力克  北海盐田  布面油彩  80×80厘米  2022


王力克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人被裹挟在科技文明带动的高速运转的生活情境中,而速度时代的景观倾向于“失真”状态,如何以绘画的方式获取视觉、情感、精神、思想的“真实”,一直以来是他不断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这使得他的绘画需要“减速”的力量,需要“减速”的细节沉浸,需要一种“减速”的节奏:在突如其来、慢镜头般的审视与观察中,获取更多有关于内在自我的信息。他的艺术实践,首先是风景画,用直面自然的写生方式来体验现实生活中罕有的“减速”状态,继而捕捉细致入微的触及心象的状态。不同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不同于被告诫“要心如明镜般地观察自然”的东山魁夷,亦不同于坚持每日徒步收取自然灵感与素材的透纳和拥有数百本速写的毕加索。在当下的时空坐标,“写生”这一创作方式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已经由记录流经时空的过程嬗变为一个省思时代语境的文化态度,是生命感性对抗速度裹挟的独立意识的显影。由此,我们发现,作为创作方式的“写生”依然有效,失效的只是运用僵化思维来进行“写生”。“写生”而来的风景画对于王力克是体验真象的方式、构筑心象的路径,出于一种纯然的精神诉求。


图片

王力克  夕阳下  布面油彩  80×80厘米  2022


另一方面,我将这批新近风景写生的定名称作“减速”,也源于艺术家逆向速度时代、朝向内在自我的特征表述:以风景为叙事中心,与乡野、自然、心灵、传统重新建立连接,以审美经验和生命体验将之“哲学化”“文化化”,于在场的“感兴”中创发新境。这使人联想到庄子非功利、无目的、以自由精神摆脱物质世界捆缚的逍遥境界,同时,似乎又多了一重社会学维度的意义,即将当代人的心灵自无所不在的“去拓扑空间”超拔出来。比如,王力克的风景画温润雅致、和谐饱满,是源于他试图将加速的世俗景象转换成减速的精神心象,将自然风景在速度时代的恍惚中突然减速,生发出浑然、朦胧的生命情境。这无疑是一种充满哲思的方式,也是主体抒发生命情感的文心使然。


图片

王力克  浮萍  布面油彩  80×80厘米  2022


当然,作为油画家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的王力克深谙“技进乎道”的原理。在他看来,若无纯熟精妙的技术语言,则无从完成艺术观念的自由表达;若技术语言停留在纯熟精妙而缺乏创造力,则无法实现于油画本体语言的坚守中完成构建自为话语的超越。所以他试图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来推进油画的“笔触”结构,用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来深化西方绘画的形式范式,用中国画的诗意隐喻来转换西方艺术的理性逻辑。本质上,这对整个当代艺术的进程而言,也是一种“减速”的文化雄心。具体来讲,王力克多年来在本体语言的研究与探索中,避离速度时代过度便捷、机械化的“照片拷贝式”创作,亦与缺乏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的“AI材料整合式”保持距离,相当数量的作品传达并强化着他的艺术主张:“减速”的真象认知。在他的理解中,生动的“第一感觉”只有在“减速”的视觉感知中才能是充分的,不至于轻易地逸散。新作中的风景,构图简洁单纯,艺术家并未采取宏大的俯瞰视角,而以中景、近景“脚踏实地”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的真实;色调清新淡雅,充满感性能量,仿佛是被诗平复过的情感;笔触含蓄有力,以油彩巧鉴山水画“皴法”强调物象细腻的肌理与质感,审美自觉倾向于中国画的轻逸美学。无论是村舍、小路、秋林、雪野,还是海边、船只、麦田、街景,大都是平凡无奇、易被忽略的场景,而艺术家凭借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转换出“中得心源”的非凡意象,潜在地传递着自然与人性之中耐人寻味的隐意,从而有效拓展了写实性绘画的精神内涵。


图片

王力克  通往远方的小路  布面油彩  80×80厘米  2022


王力克对作为生命形式的物理空间的认知与体验是非常动人的。他曾提及一件风景写生的创作过程,讲到自己在严寒的冬日雪野等待破晓时分的现场感受:保持凝视,全心观察,在缓慢的等待时间里,人与自然万物不经意间发生交集,那感受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冰雪气”自媒介表面传递至画面内部,清晨雪地似有若无的薄雾也被精微表达。当观者阅读这件作品时,冰封、冷峭的真切触感扑面而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些新作中,没有放纵恣意,亦无压抑悲声,只有发乎真意的倾诉:对自然的入微感受,对人性的敏锐体察,对往昔的无限缅怀,对生活的深情触摸。这似乎在提示我们,与突围“去拓扑空间”同样艰难的,是当代人从物质世界的消费主义、流行文化真正重返自然、寻回空间尚未贬值之时物我浑然的悸动时刻。


图片

王力克  雪中的后神堂  布面油彩  80×100厘米  2022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写生”尤为注重个体性,但显然绝非个体主义。当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当代人之于自然的距离已非物理维度,而更多地源于心理、精神、理想的距离。而其写生创作之所以引发观者的深度共鸣,恰恰在于暗合了当代人对于朴素生活情境的集体追忆。从这一维度上看,这批新作也是20世纪80年代《雀巢》思想链条的深化与延伸,它们共同展现出流变不拘的时代洪流中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期许与精神归属。就在半年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语言模型ChatGPT横空出世,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能力已在学术写作、新闻采编、代码开发等方面得到应用。人工智能究竟能否理解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创造力的差异性尚无从定论,单就艺术表达,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无法对艺术产生情感反应,他们无法'感受’”。可见,再复杂精微的科技语言都无力“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要展现人类瞬间的直觉感受和生命情感,唯有人类自身。反观艺术家创作于速度时代、极具个人独特精神诉求的“减速”风景,无疑是“真实”的高贵性显现。


图片

王力克  康村的初雪  布面油彩  80×100厘米  2022


此外,作为美术教育家,王力克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也使得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从不套路化、程式化地灌输个人的创作风格,更多的则是在思维角度、观看方法、审美品格上给予学生启发。作为艺术家,他以西方视觉语言焕发传统精神、叩问生命诗意的写生行动,发出之于速度时代的敏锐回应,于平凡的生活中开拓深远博大的新境界。他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教育更需要“减速”,特别是在对创作的理解与要求上,“减速”意味着更耐心沉着地发掘主体的感知力、想象力,意味着回到对于“真象”的体验中,才能进入内在自我。就如同他的“减速”风景,正以“生命田园”的方式缓慢而有效地蓬勃生长,它们必然会成为艺术家又一系列的成熟代表作品,其作品呈现出的“减速”特征,亦有待业内深入研究和探讨。


图片

王力克  微山岛的春天  布面油彩  100×80厘米  2022

事实上,“所有创作都是一种自传”(库切)。这些新作,既是王力克与自然、历史、时代、世界的交往方式,也是其个人化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不断地把作品彻底交给心灵生活,同时也把心灵生活灌注到作品之中,以至艺术生产和生命轨迹混融一体。当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着力于寻觅新奇事物、拓展画种边界之时,王力克以笃定真挚的情感、淳朴细腻的画风建构有限的私有世界的无限性;以近似水墨皴法的油画笔触寻访一座座远去的“故乡”,传达着朝向内在自我与自由境界的艺术追求。他在不断的“移动”中,悉心观察、体悟、调和,继而创构出脱胎于自然又自出机杼的视觉形态——“减速的风景”,自科技文明飞速运转的灰色眩晕中解放而出。乡野永恒寂静的薄雾,是“生命田园”久违的面纱。

孙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