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与谦恭——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木心那首《从前慢》很有味道,洪尘静静地吉他弹唱版本也不错,很好听,让我们在喧嚣而又急促的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的日子里,慢下来,静下来。

《从前慢》


记得 早先 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在被庸碌现实俘虏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有能力为那个用烂的词——“情怀”而稍稍动容。

——《我在故宫修文物》序

这本《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在故宫的老工匠,叙述他们的一辈子经历、讲他们手里那些数百年至上千年文物的故事,语言放松自然、语调轻缓随和,是一本一开始读就能让你慢下来,也静下来的书。

除了书中(部分章节配合看同名纪录片更好),介绍文物的故事长见识之外,让我更加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个小众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不是普通的手工艺人,而已是大师,却还无处不体现着敬畏与谦恭

说敬畏,是指他们面对每一件物品,都是对艺术品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对前人的精神传承、对厚重历史的用心感触。说谦恭,是指他们一代一代师傅与徒弟传承的师徒情义。在现在这个讲求人人为我的功利时代,尤为难得。

01

择一事,终一生

漆器组那一章说“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为了修复古琴,就用数年时间去学古琴;为了临摹《清明上河图》,一个人物不像就推到重来,直到十年出一稿杰作;为了取一张画的揭纸,用手指慢慢揉搓,一揉搓就是两三个月。。。好多人,一张桌子,一把刀,就在这里过完了半生。

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似水,世俗的喧嚣如水面的涟漪,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平静。手工艺是时间的艺术,修复师的世界安静而诚实,双手与心的创造,流露出的不只是高超技巧,还有人手的温度,心的高洁。正心诚意才能做出正确工艺,格物致知深入物的本质,当匠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日复一日,修缮文物,擦亮器具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面貌气质也发生改变,仿佛有什么在他们身体内部也被日复一日地擦亮。他们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的时空中,面目变得沉静,在此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

伟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而对这一群故宫的文物修复者来说,却是“一生太短,只够做一件事”。

02

师承制

故宫第一代修复工匠都是民国街边的手工艺人,很多修复工艺没有理论基础,只能靠师徒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手艺,也是文化遗产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03

修旧如旧

中国文物修复的原则和西方不同,中国是“修旧如旧”,这里面就有对历史和前人的敬畏之心,西方文物修复更强调“自然”,修复的地方,就要让人看出来那是是修复的,这个地方和原始作品是不同的。其实两种方式各有特点,没有谁优谁劣,既不用厚此薄彼,也不用厚彼薄此。不过要做到“修旧如旧”,自然对工匠的要求高了很多,这也是书中很多故宫师傅们引以为豪的地方。

04

文物的价值不在修复,而在历史的传承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绢只能保存八百年,超过了它就脆了,它就往下掉,你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修文物,既要探究文物身上的历史,有很多谜,想不出来也就永远是迷了。在自己的手上修好一件文物,很多年后又会传到后人的手里,一张画八百年,摹一张新画,就是给前人的作品赋予了第二次的生命,一千六百年就过去了。仿佛就看到时光在艺术家的手中缓缓流淌。

05

结语

有一章说到“学哪一行都有规矩,搞文物修复,第一条规矩就是耐得住寂寞”。

敬畏与谦恭 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他们既有艺术家的思维与技巧,更有工匠的严谨与无我,好些老手艺人没有上过几天学,在故宫博物院里消磨了一辈子时光,却终成大师。

向他们致敬。

三个石头  2019.4.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