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书画中的“士气”—读《中国绘画的深意》

 三个石头读书 2023-08-04 发布于广东

“山水花鸟,简单四字,蕴含着中国古人意味深长的精神世界”。

——宫崎法子《中国绘画的深意》

1

引子
《中国绘画的深意》

这是一本有着特殊视角剖析传统中国绘画的书籍。

说它特殊,有几方面的原因:

1)特殊的作者。因为它的作者并非中国人,而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她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不同的视角加上专业的素质,让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通向传统绘画的大门。有的章节,读到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艺术作品和社会认知,甚至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中国人,敬佩之余,亦令人汗颜。

2)特殊的视角。宫崎法子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和花鸟画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3)特殊的分析方式。它是从画中的选材、主题,大量通过这些题材的分类,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2

山水画
诗画中的“士气”

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过程。

范宽《溪山行旅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的观点,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构成了一个人的表与里(所谓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

作为官僚,参与天下大政的儒家志向在现实官场中并非人人得以实现理想,他们心中又都藏着一种隐逸的愿望,这种内外综合的姿态,让他们既能够与现实世界妥协,又能不深陷其中,这是让文人士大夫接纳自我、面对现实的一个必须的精神回路。

山水画中为什么大量采用的题材是“渔夫、猎人、樵夫和隐士”?是因为山水画对士人来说是一个游离的场所,能让他们逃离现实片刻,那是一个能让他们放松心灵的地方,一个他们憧憬的世界。而渔夫、猎人、高士等,就是隐逸的象征。

宋代苏轼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他强调作画要有“士气”,所谓“士气”即文人气。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

我理解,这里的“文人气”,既包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最高理想,也蕴藏着类似庄子“超然物外”或者陶渊明“追求高洁而不染尘世”的浪漫气质。

后来的大量文人,就是凭借这股“士气”,击败了大量的职业画家和宫廷画师,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3

花鸟画
花鸟虫鱼代表的意向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与山水画相比,花鸟画除了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岁寒三友图》——图片来自网络

“花与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命力的代表,是寄托心情的所在,尤其是春天,在这个季节,恒久不变的山河中万物复苏,花与鸟仿佛是自然的使者一般出现在面前。

——宫崎法子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花鸟画中采用的意向,如:

牡丹——象征富贵

野鸭——象征野逸

芙蓉——象征美丽而华贵

鱼——象征吉祥祈福+自由自在。民间“鱼化龙”的说法,以及《庄子》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因此对于文人来说,鱼还是不受束缚的自由的象征。

莲花——幸福、和气。佛教中,还象征着菩萨的神圣性。周敦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也”。

鸳鸯——瑞鸟,夫妻和睦。

鹭、鹤——文官官服上的常见图案,因此成为象征儒家精神以及官僚的代表。宋以后,还成为文人希望科举及第的一种寄托。鹤属于飞翔在仙界的鸟,还有长寿的象征。

蝴蝶、葡萄——都象征子孙繁盛。

石榴——富饶、繁荣

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儒家精神中积极的人格力量。

记得蒋勋在《蒋勋说宋词》中点评唐、宋、元诗词的变迁,我觉得从画的审美的变化看,也有相同的味道——唐朝的花鸟画主要表现强有力的生命之美,到了宋代以后,文人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那表现脆弱阴柔的细腻之美。

4

孩子眼中的中西绘画对比
与儿子的有趣对话

在读本书第一章时,随口问了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你认为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区别有哪些呢?

孩子并没有学过绘画,但是他的回答惊到我了。他说——

主要有几个不同吧:

1)色彩不同。——西洋画彩色为主,中国画以水墨为主;

2)布局不同。——西洋画要涂满整个画布,中国画还有大量的空白(留白)。

3)西洋画主要表达美,中国画主要表达画家的思想,比如中国画上有很多诗词,西洋画就没有。

4)在莫奈的印象派出现之前,西洋画画人物肖像的很多,而中国画画人物的很少(肖像画)。

上面基本是小朋友的原话。孩子说,是学校的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来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下一代,二来要感谢学校的老师,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比我们当年幸福太多。

5

结语

总之,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纯艺术欣赏角度或者艺术史研究角度去赏析传统绘画作品的书,它更多是从社会学、文化传统的角度去分析绘画背后蕴藏的深层次思想意识。

“在注重个人修养与精神世界的社会里,表现理想与憧憬的山水画和深深扎根于日常幸福的花鸟画,既连接了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气息,又保留了现实社会中世俗的传统性。”

——宫崎法子

对我等门外汉来说,读来还算有趣。“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论懂与不懂,多一些机会学习审美,总不是坏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