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寒山穆鱼 2023-08-04 发布于湖北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定义及特点

(一)青少年的定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定义,青少年是指年龄 范围为6~35周岁的人。总体来说,青少年期是由儿童转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个体从不成 熟转至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连接着不成熟与成熟的两个自我,也是人生发展直线上的 一个质变、转折、转型或转换期,这种转变或转折比人生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广泛和深入,因 此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

(二)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人生生命循环变化最多的时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的心


态及社会关系不断产生变化,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家庭及社会角色也在

每天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适应。多变、创新、反叛是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

二、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一)青少年的需要

青少年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指其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在社会化过 程中是否实现了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把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作以下 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要求。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谋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主要包括青春期成长成才问题、青少年心理情绪问题、青少年就业创业问题、青少年 社会融入问题、青少年婚恋交友问题等。

2.青少年权益遭到损害的问题

主要包括青少年贫困问题、青少年人身权益受到侵害问题、因监护权缺失或不当导致 权益受损问题等。

3.青少年行为不良方面的问题

青少年存在的偏差行为具体体现在性格缺陷、知识和技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统障碍、

社会交往群体不良、行为不良、信仰缺失、对教育和未来人生追求的缺失等方面。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


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

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2.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定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定义,青少年社会工作 服务指以青少年为对象,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其提升解决

问题的能力,恢复、改善及提高其社会功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在价值理念上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

反叛、要求独立以及不断面临着“心理断乳”而带来的震荡,是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 发展和社会成长的主要状态。标新立异、唯我独尊、追求自由等,是许多问题青少年的主要 行为特征。社会工作者就更加需要秉持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服务对 象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方面更强调在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

的整合性运用

基于青少年的特点,社会工作者采用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于其中的个别辅导、角色扮演、 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等方法,对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发展有十分明显的启发、帮  助和促进作用。小组工作或团队活动,对于吸引青少年参与发挥积极正面的群体示范效应效

果明显。

3.更加注重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

青少年的发展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其生态系统的

影响,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政策倡导。促进青少年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的环境优化。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承认与接纳青少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充分照顾青少年的特点

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2.发展性原则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青少年,强调青少年自身蕴含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内在

动力,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福利的影响。

3.整体性原则

重视青少年与其家庭、学校、社区、朋辈及服务机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全面系统地

识别青少年的需要,提供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 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

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2.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以弗洛伊德为主要代表的精神分析论在性心理发展理论、欲力再现论、人际关系论、

心理社会论等的阐述中,特别提到“认同作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 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班杜拉强调,  “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青

少年形成自我效能的来源有成就实现、替身经验、口语说服、情绪激起四个方面。

班杜拉认为,青少年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规划”,要使青少年实现自我规 划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诱发改变、类化、维持。为了使青少年能达到自我规划的目的,班

杜拉提出了实力楷模法、认知楷模法、激发自制力三种治疗技术。

4.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推理或判断,并解决周围的问题。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到达循规期,并以权威人物的赞赏为基础,且青少年有维持法律与

秩序的意愿。

(3)西尔曼的社会认知论

人际交往和友谊发展能力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

5.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文化论强调社会文化决定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期望的产物。


(二)青少年偏差理论的主要观点

1.社会次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些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因此成为社会适应困难者。他们慢慢聚集 起小团体,认同共同的价值体系,渐渐形成次级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共同以反社会 行为来应对和解决适应困扰问题。

2.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社会互动理论引申出标签理论。标签理论认为不同的社会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 差,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 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 的偏差行为。

3.社会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联系,赫胥指出了社会联系的4个构成部分:依附感、 承担感、参与感、信念。

4.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强调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而青少年犯罪本身与这些因素也是 相互作用的。

二、青少年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方面

1.思想引导

思想引导类服务主要有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习惯养成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内容包括开展行为治疗、规范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1)青少年的自我管理服务的目标

① 提升青少年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②协助青少年有效地自我约定且诚信地尽力执行,培养青少年勇于负责的态度来面对

自己的生活。

③协助青少年正确地检视、查核自己的行为表现,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有效的 评估。

(2)逻辑依据(“3R” 理论)

①责任 (Responsibility):      强调每个人一旦作了抉择,就应当信守承诺,全力执行,为 自己的行为负起完全的责任。

②现实 (Reality):      强调服务对象的当前行为,不注重过去的经验,把握现在才有成功 的可能。


③正确 (Right):      服务对象经常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得正确、是否恰当。

3.职业指导

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面试技巧训练、就业信息咨询、网络创业

公益培训、就业资源联动等。

4.婚恋服务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其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有需要的青年组

织开展婚恋交友活动。

5.社交指导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

(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

1.困难帮扶

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获得政府救济和保障、社会资助和帮扶。

2.权益保护

为青少年提供个案维权服务。

3.法律服务

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咨询服务。

4.心理疏导

缓解或消除心理问题,帮助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

1.一般预防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专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①开展理想、道德、法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预防犯罪教育, 协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提升遵纪  守法和防范意识,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增强辨别是非、自我保护和自我管控能力。

②提升青少年父母监护责任。协助父母提升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劝导、 劝诫、监护能力。

③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协助学校开展青少年的 服务需求评估、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矫治服务,建立包括预防校园欺凌等在内的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④协助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 服务活动。


2.不良行为的干预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专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①协助父母开展不良行为干预。

②协助学校开展不良行为干预。

③ 协助公安派出所、居(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开展不良行为干预。

④ 开展外展服务。

⑤受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开展的不良行为干预。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专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①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包括训诫在内的矫治服务、观护帮教服务。

②协助专门学校开展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服务,包括评估、干预、成效评估、转介等。

③受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开展的严重不良行为教育矫治服务。 4.重新犯罪的预防

主要包括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 工作服务及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注意】社会工作者应遵循“最小伤害”原则,避免将青少年犯送至监狱等机构接受处 置,应通过建立以社区为本的辅导体系,达到青少年的行为矫正目的。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需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及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方法。基于 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特点以及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正向社会交往关 系,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交方式,建立同伴正向支持网络,改变他们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的 实践经验。

二、针对特定需要的介入方法

(一)危机介入

通过多专业合作方式协调资源,以中途之家、类家庭、收寄养等方式为不适合家庭居 住的青少年提供安置服务,进行综合援助。主要针对可能危及青少年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 问题而实施的紧急干预策略。


(二)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介入单位,探索青少年问题背后的家庭结构和互动关系,促进家庭内在系统  的改变,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主要适用于改善并重建青少年和家庭组员之间的关系, 实现家庭组员的良性互动。

(三)外展服务

深入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场所,主动与青少年接触并发现其问题和需要;及时联系有关 部门共同对处于风险状态的青少年进行保护、辅导和安置。主要针对很少参与主流的青少年 活动并容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走出去开展的服务。

(四)历奇辅导

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带离安适区,进入低冒险区,通过体验性活动经历新奇,促进青少 年自我探索、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主要适用于帮助青少年提高自信、提升自尊、培养团队 合作精神。

(五)朋辈辅导

通过发现、培训和搭建平台,组织年龄相仿、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相似,或具有共 同语言的青少年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唤起共鸣、持续支持和互助成长。主要适用于帮助青

少年改善朋辈关系、建立朋辈支持。

(六)向导服务

由受过训练的成年志愿者或同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督导下,向青少年提供“一 对一 ”的长期陪伴,通过关爱且富有支持的积极人际关系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主要适用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养成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点

(一)个案工作的过程特点

①青少年服务中,接案和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虚拟性等特点。

② 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评估,也包括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

源评估。

③ 服务计划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④ 专业理论,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运用,是开展青少年社会 工作的科学基础。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特点

① 小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增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②小组的过程更能刺激出大多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③ 小组规则会对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④ 小组能够提供很多的示范者、行为预演的协助者,小组也可以提供如实验室般模拟 练习的机会。

⑤ 小组工作为青少年建立正面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创造了安全开放 的交往环境。

(三)社区工作的内容特点

① 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

② 将社区内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提升青少

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四)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整合性特点

①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②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③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一)青少年自我探索类服务

1.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自我探索服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西亚的辨识认定论和韦恩斯坦的“自我 探索历程”。

(1)辨识认定论

马西亚认为可以从职业选择、意识形态等的“危机”与“承诺”两个变项,对是否是 一个能辨识与认定自我或成熟认定自己的人加以判断,根据结果,可以衍生为四个自我辨识 与认定类型。

辨识认定类型

类型

危机

承诺

有无

特征

有无

特征

辨识有成


已解决


已下承诺

辨识预定

×

未曾经验到


已下承诺

辨识迟滞


尚在经验中

?

尚未下承诺

辨识混淆


并未经验到

×

不显著

(2)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

韦恩斯坦的理论主要在强调自我了解的程度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越 了解自己专长特性的人,越能发挥他的独特性。


4-1韦恩斯坦的个人自我探索的历程

2.实务运用

依据辨识认定论,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服务让青少年本人及其家庭、学校、社会等了 解和理解,青少年在自我追寻上遭遇困惑,对人生、发展等产生疑惑,这是其投入生活、全 心全意信守承诺的必要过程。对待青少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人生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 要对青少年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允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辨识。对于辨识混淆的 青少年更需要协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学习的环境中,多引导他们辨识与认定自我状况。经过 不断尝试和选择,建立其对自我的承诺。

根据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青少年通过“自我概念量表”

测试、 “生命环” “自画像” “生命线”等活动开展自我认识与探索活动。

(二)青少年就业辅导类服务

1.理论基础

Wood 的生涯选择配合论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要协助青少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就必须协助青少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协助青少年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包 括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需求与价值观等,也就是要先能掌控自己的内在世界之后,才 开始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了解职业所需的能力、职业的分类与内容、职业所需的特质及各 类职业的报酬率等等。然后才能做决策,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采取行动。

图4-2生涯选择配合论


2.实务运用

【案例】 “彩绘生涯”社区青少年职业导航计划

项目背景:

YH 青少年服务中心在对社区青少年失业问题的调研中发现,青少年大都缺乏职业规划、 自身定位不切实际、对社会需求认识不清。此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

影响。据此,社会工作者决定对社区青少年开展名为“彩绘生涯”的社区青少年职业导航计划。

项目目标:

(1)让青少年了解“生涯规划”,认识到“生涯规划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运用相关量表测试,可以使青少年了解个人兴趣、性向、能力等特质,协助

其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并形成正确的取业价值观。

(3)运用情境模拟等形式使青少年学会如何整合环境资源、如何把握就业机会等技巧。

(4)促进亲子互动,让家长成为孩子就业、就学的助动力。 服务对象:

(1)在就业、升学、生涯规划等方面需要协助的青少年。

(2)在青少年就业问题上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的家长。 根据生涯选择配合论,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阳光空间。以树立正确职业理念为目标、职业训练为核心内容,周期性的跟踪服

务为巩固手段,有效资源整合为保障。

(2)锦绣人生系列小组。以小组活动形式对青少年开展就业、生涯规划辅导服务,协 助青少年明确自我发展目标,提升自信,增进沟通交往能力,确立理性职业观念。

(3)家长天地。协助青少年家长清晰了解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体会孩子的 感受、掌握孩子的需求,并从亲子教育、情感沟通、求职就业、法制观念4个方面开展以亲 职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小组活动,以期有效提升家庭沟通状况,形成家庭对提高青少年就业成 长的助动力。

在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进行项目成效评估,具体包括满意度评估、过程评估和 结果评估。满意度评估,就是通过问卷了解社区青少年、家长、社区相关人士对本项目的满 意程度。过程评估,是指通过对项目程序、执行情况、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运用状况开 展评估,形成过程评估结论。结果评估,是对青少年在认知、就业能力、就业率、亲子互动 方式等方面的改变结果开展成效评估。

(三)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1.理论基础

历奇辅导是通过将青少年放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让他们跳出生理及心理的舒适区域,  互相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让青少年获得成就感,并能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未来  生活的参照。历奇辅导的定义包括四个元素:历奇活动、野外、个人及小组辅导、经验学习法,


具体有四个训练模式:

① “历奇波浪”。主要是活动讲解、过程和解说。

② “野外挑战”。着重个人与大自然的挑战。

③ “情感反思”。指学员内在反思。

④ “多元创意”。包括利用音乐、戏剧、手工艺等多种方法带出重点。 历奇辅导鼓励个人在经历体验中,构建自己“有用”的指示和信息。

2.实务运用

开展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的活动, 一般包括热身游戏、凝聚连接、建立信任、促进沟通、 解决难题、个人挑战、领袖训练、社会责任等活动项目,来协助参与者在体验中构建自己“有  用”的指示和信息,促进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四)青少年空间

1.理论基础

社会参与和增能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前者强调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后者 强调的是协助青少年在生活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权能,发挥这种权能,以及运用与行使权能的 过程。

2.实务运用

青少年空间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宫协会在香港青年协会协助下,借鉴香港青年 空间运营模式,为社区青少年开拓的一片新的成长空间。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在 青少年空间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专业服务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了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的机会和 平台,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使其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实践社会活动 的知识、能力和权力的提升,青少年的权能感得到提升,主体性得到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正 面成长。

(五)亲职教育

1.理论基础

“父母效能训练模式”教导家长如何成为一位有效的“辅导者”,如何强化父母与子 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运用接纳、尊重、同理、倾听等辅导技巧与子女做有效的沟通。"父 母效能训练模式”主要包括:

(1)积极倾听。即训练父母的倾听能力,以便成为子女的心理辅导员。

(2)使用“我—信息”。即训练父母学习以我开头来传达信息与子女沟通。

(3)积极沟通。即训练父母学习如何与子女作积极沟通。

2.实务运用

主要目标:

(1)协助父母有效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2)协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发展中的阶段任务与危机。

(3)强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技巧与沟通渠道。

(4)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

(5)了解家庭气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6)如何及早发现并辅导子女的异常行为表现。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评估

开展专业服务,要求整个服务项目必须“成效为本,逻辑为导向”“有根有据,环环紧扣”, 就要对服务项目进行成效评估。常见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模式是程序逻辑模式,社会工 作服务成效的程序逻辑模式主要包含7个环节: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处境分 析、假设/理论基础、外在环境、逻辑联系。


甚至是一些较长远的影响。其中所产生的转变可分为长、中、短期的成效。

短期成效是期望参加者能掌握有关知识、态度和技巧,并引发他们对某些议题的觉醒 和关注,以增加他们对有关议题关注的动机和改善的期望。中期成效是指参加者能就有关议 题作出具体行动或行为的转变。长期成效是指参加者持续实践所学习的,并将它持之以恒, 便会带来整体的转变和深远的影响。

4.处境分析是指活动和服务推行时的状况或背景因素,也即社会工作介入时对问题的 理解或需要分析,这些分析便成为推行该项活动或服务的依据所在。

5.假设/理论基础是指在推行整个活动和服务计划时,对服务对象所持的信念、活动过 程中需要持守的重要原则或达到成效的理论框架。

6.外在环境因素是指一些影响活动和服务成效的处境与外在因素,这些因素是不能控 制的,推行活动时会产生一些限制性作用,会影响活动的成功与否。

7.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则要求整个服务项目必须做到“成效为本,逻辑为导向”“有根有据, 环环紧扣”。

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规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管 理包括:

1.加强制度建设。

2.开展质量管理。

3.建立督导制度。

4.开展档案管理。

5.开展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

七、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实务研究,是指运用行动研究方法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实务研究过程。具   体来说,要掌握的是其实施步骤的基本结构,即以勒温所提出的行动研究基本架构为主,但   在理念上有所不同,发展出了“实务者即研究者”“批判的、解放的实务研究”“实务反省式” 实务研究思维方式。实务研究通过确定问题→理解→反思→行动→改变→新问题→新行动等   研究步骤的实施,获得对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建构实务模式,直接推进社会工   作专业化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是个新课题,开展研究有助于专业反思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