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的常见病机分类与方药运用鉴别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3-08-05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

长夏暑中夹湿,多有湿热为病者。薛氏有论“湿热感之颇易,治之颇难。救治之有功,贵辨之确切。

本文重点介绍湿热常见病机的显症要点、治用方药,内容多源用温病学著作。



一、湿热概论

1. 病因特点

薛氏有言: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三焦俱困。

姚荷生老先生:湿与热合,其气氤氲,其质重浊,其性胶滞,其病缠绵。湿遏热伏,病难速已。偏热伤阴,偏湿伤阳,终至阴阳两伤。


2. 病位特点:

薛氏有言:属阳明、太阴经居多。实则病在阳明,虚则病在太阴。表证多兼少阳三焦,里证多兼厥阴风木。

3.病机特点

关键病机是阻滞气机,主要治法即祛湿清热、宣畅气机,但湿热有不同的病机形态,所采用的治法和方药有很大差异,针对不同的病机选取相应的治法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本文介绍常见的八种类型:即湿热郁蒸、湿热郁阻、湿热蕴结、湿热蒙困、湿遏热伏、湿热痹阻、湿热成痿、湿热浸淫。



说明:湿热产生其它病理产物或导致继发效应的病机如湿热酿痰、湿热蓄水、湿热蕴毒、湿热化燥、湿热化火、湿热动风、湿热结癥、湿热伤气、湿热伤阴、湿热动血等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另外湿热下流、湿热熏蒸此二者本文亦不讨论。


二、分论

1.湿热弥漫上下(湿热交蒸、湿热氤氲、湿热郁蒸


【症候特点】
病机:湿热郁蒸者,热为湿所郁,湿为热所蒸,湿热弥漫,氤氲上下,充斥内外,气机不振。

症状:头目昏蒙或胀痛,神困嗜睡,胸闷脘痞,身体困重或肌肉酸痛,疲倦乏力,或活动后觉舒,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或自汗、盗汗,多汗出不彻,或伴恶寒、发热(多午后热重、身热不扬),或不知饥不欲食,或伴小便短黄、大便粘,或一身面目发黄。面色黄滞,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满布,脉濡或软,欠流利或涩。 


附:湿热发黄亦是湿热郁蒸的一种特殊类型,古人谓黄疸之为病,如罨曲罨酱,湿热郁蒸……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蒸郁而成”。

【治法用药】

湿热郁蒸弥漫,治当分消上下,芳香宣化上焦之湿,苦辛温燥中焦之湿,淡渗清利下焦之湿。治疗要注重宣畅气机,用药如杏仁、白豆蔻、厚朴、茯苓、滑石、通草、藿香、茵陈之类。而开宣肺气又为调畅气机之重心,“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代表方剂】

太阴肺脾经为主者可用三仁汤(湿重于热),表湿较重者可用藿朴夏苓汤,阳明胃经为主者可用甘露消毒丹(湿热俱重,气分为主,兼入营分者可用),少阳三焦可用蒿芩清胆汤,若见面赤口渴,舌滑微黄等症可用三石汤(热重于湿,气分及营血者亦可用之。)。湿热郁蒸发黄可选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若湿热渐聚而成蕴结之态,则需转用茵陈蒿汤等方。

2.湿热郁阻局部(湿热郁遏、湿热郁滞、湿热壅滞、湿热蕴郁)

【症候特点】
病机:湿热郁阻强调湿热对气机的影响,故其证候表现以气机受阻不利突出,而以中焦脾胃最多见。

胃脘痞闷,不饥不食或知饥不食,吞酸吐酸,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腹部胀满,食欲欠佳,大便不爽;或咽部梗阻、异物感,喜清嗓,胸闷;或心中懊恼,胸中窒痛;或咳喘、发热、胸闷、头昏、口粘;或小便不利,色多偏黄。舌苔白或黄白相兼,满布粘腻,脉弦细或细滑。

 

【治法用药】

湿热郁阻不通,中上为主者法从开泄,宣通气滞,或兼以燥湿渗湿。然湿热未结,不宜用过用苦泄,当用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如杏仁、白豆蔻、橘皮、桔梗、厚朴、郁金等,或如黄芩、半夏,栀子、淡豆豉等亦是轻度开泄的组合。下部为主者,以其部位深远,法取苦燥淡渗为多,药如苍术、茵陈、泽泻、猪苓之类。

【代表方剂】

在脾胃者湿偏重者可用一加减正气散或雷氏芳香化浊法,湿热俱重者可用栀子厚朴汤、连朴饮,若热重湿轻见壮热面赤、汗多口渴等症可用白虎加苍术汤。内伤脾胃之病多兼手足少阳、厥阴肝经之气郁,故柴胡平胃散、越鞠丸等亦为常用。在上焦气分胸咽可用上焦宣痹汤,涉及营分可用银翘马勃散,厥阴心包经可用加减茶竹灯心煎(重订广温热论),湿热郁扰胸膈可用栀子豉汤。在肺者可用杏仁汤,夹痰可用用千金苇经汤加滑石杏仁汤,临床多见湿热蕴伏于手太阴肺,风寒复感于手少阳上焦,可用柴胡杏仁汤。在膀胱者可用茵陈四苓散或猪苓汤去阿胶、茯苓皮汤等

3.湿热蕴结局部(湿热互结、湿热交结)

【症候特点】

3.1蕴结中焦:心下痞满,按之痛,或自痛,甚至心下痞硬,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吞酸吐酸,恶心呕吐,舌苔或黄或浊,粘腻满布,脉滑数。

3.2蕴结大肠:腹胀腹痛,大便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有后重感,舌苔黄厚垢腻,脉弦滑数。甚则大便不通,发痉撮空,神昏笑妄或烦躁谵语,或伴绕脐痛拒按,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又或见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

3.3蕴结膀胱:小便不利、疼痛,小便色黄甚则色赤,或伴小腹满痛,或小便点滴不通,或血淋、尿血,或为石淋,舌红苔黄腻,脉数洪滑,或脉细而沉候弦硬,或两尺坚搏。

湿热二气,湿闭较甚,热化较重,煎灼抟聚,渐成蕴结之势。其特点突出表现为闭结之态,气机升降出入无权,较湿热郁阻而言,常伴有疼痛。

【治法用药】
湿热蕴结之治不离苦泄,蕴结中焦者,宜从苦辛开泄法,用黄连、黄芩等苦寒药与半夏、生姜或干姜、厚朴等辛温药配伍,苦以泄其热,辛以开其结。蕴结大肠者,宜行通腑导滞之法,药如大黄、枳实、厚朴、槟榔、皂角子等。蕴结膀胱者,治宜泻热通淋,药如瞿麦、滑石、车前子等。

【代表方剂】
湿热蕴结中焦,可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或小陷胸加枳实汤。蕴结大肠可用枳实导滞汤,若至湿热化燥可仿小承气,若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湿热蕴积成痢,须用清热燥湿解毒、行血调气导滞之重剂,如芍药汤、白头翁汤之类。蕴结膀胱可用八正散

4.湿热蒙困中上(湿热蒙闭、湿热蒙蔽、湿热缭绕、湿热蒙绕)

【症候特点】
4.1缭绕清窍:头部昏蒙,活动后觉清爽;耳聋,耳中浑浑沌沌,闭塞不聪,或耳鸣而声不高,伴耳部闷堵感;鼻塞不通,鼻流粘涕;眼昏欲闭。

4.2蒙绕中上:身不大热,脉软神疲,默默如寐,胸脘微闷,知饥不食,苔薄白腻。

4.3蒙蔽心包:其轻者影响情志、感觉,神识尚清,梦寐不安,妄见妄闻,悲喜无常;其重者影响神志,神情呆钝,不语或时带错语,或神智昏沉,如醉如痴,嗜卧懒动,好向壁卧,闭目不欲见光明,甚至神志模糊或神昏谵语。舌苔或白粘腻,或黄腻,或灰腻兼黄点,脉模糊而数,或兼弦滞、弦大。

湿热蒙困者湿热俱不甚重,如烟似雾,以蒙蔽清阳,困顿气机为其特点,诸窍为精微所注,以通畅为贵,故受湿热蒙困表现最为突出,正如叶天士言“聪明智慧之气俱被浊气蒙蔽……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

【治法用药】

湿热蒙困治宜芳香宣化,舒达清阳,旋转气机,或兼轻苦微辛以开泄。药当选质轻气薄、清扬走上之品,如藿香、青蒿、白豆蔻、淡豆豉、连翘、荷叶之类,窍闭者宜加芳香开窍之品如石菖蒲、郁金,至若质重味厚者则直趋而入中下矣。

【代表方剂】

湿热缭绕清窍,阳明为主可用甘露消毒丹,少阳上焦为主可用上焦宣痹汤加青蒿、石菖蒲、连翘、鲜荷叶、鸡苏散等。湿热蒙绕中上,上焦为主者可用三香汤,中焦为主者可用五叶芦根汤。湿热蒙蔽心包可选菖蒲郁金汤或连翘栀子豉汤,若湿热挟痰,蒙闭太甚则宜加至宝丹

5.湿遏热伏膜原(湿热遏伏、湿热蕴伏)

【症候特点】
胸膈脘腹满闷痞胀,口干不喜饮,汗出至颈而还,大便不畅,小溲短涩,或伴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发热午后夜间较重,或口中甜腻,或发为阴黄,黄而昏暗,如熏黄色,而无烦渴热象。舌苔白粗如积粉,或舌尖绛,边绛略淡,中根灰白,或灰黄厚腻。脉不浮不沉而数,或沉濡而数,或脉沉细涩。

湿遏热伏者,为湿邪闭遏,热伏于中,其病位以膜原为主,“膜原组织本为多脂之膜,其两端又各与脾胃仓库之官、三焦决渎之腑紧密交接,致使其处气质混浊,易与湿、痰浊邪同气相求,而成为它们盘踞滋生之巢穴,因而,邪伏膜原,多有舌苔厚浊、热势胶着难除的现症特点”。其现症的突出特点为胸膈脘腹满闷痞胀,苔白厚如积粉,此为湿邪壅盛闭遏之象。另外,因为湿闭较甚,热象外显不多,外证有似寒湿,又须仔细加以鉴别,如王孟英所论“口渴而兼身冷,脉细汗泄,舌白诸证者,固属阴证宜温,还须察其二便,如溲赤且短,便热极臭者,仍是湿热蕴伏之阳证,虽露虚寒之假象,不可轻投温补也”。

【治法用药】

湿遏热伏,治当疏透开达,宣开阴湿痰浊,以令火热透达外泄,如叶天士所强调“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药当选辛香燥烈,行气破结之品,如草果、槟榔、厚朴、苍术、半夏、石菖蒲、枳实等,若其轻者,辛香微温之品亦可选用,如淡豆豉、白蔻仁、藿香、佩兰、木香、郁金之类。而视其热之轻重,宜佐以苦泄,如黄芩、知母、栀子、芦根、竹茹、滑石等。

【代表方剂】

其代表方为吴又可所立之达原饮,可更合小柴胡汤,为俞根初之柴胡达原饮,开达三焦,奏功尤捷。若湿偏重者,可用雷氏(雷少逸)宣透膜原法,即达原饮减知母、白芍,加藿香、半夏、生姜。若热偏重者,可用何氏(何廉臣)新定达原饮,即达原饮减白芍、甘草,合栀子豉汤、六一散,加枳壳、桔梗、鲜荷叶、芦根、细辛。

6.湿热痹阻经脉(湿热流注、湿热流著、湿热留滞)

【症候特点】

四肢痹痛,骨节烦疼,难以举动,肩背腰胯胀痛,身体沉重,晨起、久坐为甚,按摩多可缓解,多雨天、潮湿季节加重。或筋掣牵痛,或痛处发热红肿,或肢体僵硬麻木,或伴小便短黄、渴不多饮,面色黄滞或萎黄,舌白腻或黄腻或灰滞,脉濡数或动滑。

湿热痹阻经络、筋肉、关节,在上身多在手少阳经,在下身多在足太阴、厥阴两经,以肢节疼痛、活动不利为其特点。

【治法用药】

湿热痹阻当取“苦辛温淡宣利湿热通痹法”,清利湿热,宣通经络,通痹止痛。药物应选祛湿通经之品为主,如防己、薏苡仁、蚕沙、通草、秦艽、豨莶草、大豆黄卷,可更佐辛温通经,宣络止痛力强之品,如桂枝、桑枝、海桐皮、姜黄、威灵仙等,以及诸多藤类药如海风藤、伸筋藤、忍冬藤、络石藤等皆可选用。

【代表方剂】

湿热痹阻手少阳经脉,可用柴胡秦艽汤(柴胡桂枝汤桂枝改秦艽),加豨莶草、蔓荆子、海风藤、桑枝等。湿热痹阻太阴脾经,表里相兼,营分阻滞,可用中焦宣痹汤,下肢为甚可用四妙散,若更兼阳明热势较重,或风合湿暑,搏结经脉,可用加减木防己汤。若太阴阳明素有湿热之体,或外感风湿,内外合湿,影响气营,可用当归拈痛汤。若太阴厥阴湿热痹阻,兼有痰瘀,病势病机俱重者,可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7.湿热成痿——肌肉(湿热蒸烁)

【症候特点】

身体重着,四肢酸软,肢体无力,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甚至肌肉萎缩,或首如裹、面壅肿,或脘痞不饥,或小便黄赤、大便不爽。体质多壮实,善啖酒醴甘肥,面色或黄滞或苍或赤,舌质偏红,舌苔粗厚,或白或黄,脉沉濡数。

湿热流于肌肉、筋脉,湿热蒸烁,湿性濡缓,筋肉松弛,热性燔灼,气血渐伤,更兼湿热阻滞,营卫气血不得畅养,故表现为重着酸软,而成痿弱之患。脾主肌肉,肝主筋脉,其病位多以脾、肝两经为主,牵涉胃、肾,又有脾虚不运,或肾气内亏,湿热滞留,为虚处受邪,虚实夹杂之变例。

【治法用药】

湿热成痿湿热并重者宜苦辛寒燥,清热祛湿,湿偏重者宜宣气通阳除湿,而皆当配合舒筋之法。药物当选善入肝脾清热燥湿之品,如苍术、黄柏、龙胆草等,以及善行肌肉筋脉宣利湿热之品如防己、苡仁、蚕沙、茯苓皮、萆薢(《本草汇言》:治通身筋脉五缓)等,舒利筋脉之药如木瓜、桑枝、牛膝等。

【代表方剂】

太阴脾经湿热为主,周身痿弱,湿热俱重可用中焦宣痹汤,湿偏重者可用杏仁薏苡汤,下肢为多者可用四妙散。厥阴肝经湿热为主,可选龙胆泻肝汤。湿热兼脾虚者,可用清燥汤;湿热兼肾虚者可用加味二妙丸

8.湿热浸淫肌肤(湿热浸润)

【症候特点】

多种皮肤病如湿疹、皮癣之类,可见皮肤起红疹、水疱、糜烂,或融合成片,皮肤粗糙、增厚,皮色变红变紫,皮肤瘙痒,甚至抓至绯红成片或渗血方舒,或有鳞屑,或有滋水流血,或局部干燥,或局部有热感、针刺感,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多加重。舌偏红,苔粗厚,或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脉弦细或弦滑。

浸淫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乃湿热二气逐渐沾濡渗透之义,为湿热浸淫为皮肤疾患之病机,“其状初生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周体,若水之浸渍,淫泆不止,故曰浸淫”。湿热浸淫于肌肤、营络,则变生湿疹、皮癣之类。

【治法用药】

湿热浸淫,治宜清热祛湿,凉血通营,风湿外袭者兼以疏风宣透,湿热内蒸者加强苦燥淡渗,总以湿热之邪外透为顺。由于湿热浸淫肌肤与营分关系较为密切,尤须注意凉营通营,营分用药“祛风可选荆芥(祛风止痒)、紫荆皮(祛风透疹);祛湿可选秦艽(疏风祛湿)、郁金(宣气透湿);透热可选连翘(透热散结)、金银花(透热解毒);降火可选牡丹皮(凉营活血)、玄参(凉营解毒)”,他如苦参、茵陈、赤小豆、赤芍、路路通、忍冬藤等亦为营分湿热常用之品。

【代表方剂】

湿在卫分者可选用薏仁竹叶散,由表及里,风湿郁热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消风散加减;湿热在厥阴少阴营分为主,可用四妙勇安汤。自内外发,湿热内蒸者,可用除湿胃苓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湿热与寒湿郁(闭)热鉴别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症类寒象,而寒湿郁热,亦有热象。两者都是寒热症象同时出现,最易混淆,而论治用方迥异。其鉴别方法,如宋兴老师所说,重在四诊合参,即面对矛盾重重、盘根错杂的特殊病例,要进行理用合一、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深入精细分析。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可见或咳黄白痰, 或口臭喜饮冷, 或经年便秘, 或小溲黄赤, 或面生红色痤疮, 或脚有湿气, 甚或舌红苔黄腻, 或脉滑有力等热性症状。宋老强调:医者面对此情此景, 勿轻率认定即为真热、实热、湿热。需详求病因, 是否有贪凉饮冷、久处空调低温环境、或长期忧思劳倦诱因。是否有经寒性药物治疗乏效, 甚至病情转增的经历。应通过四诊合参而后做出取舍, 如何取舍方显功夫。

尽管咳痰黄白相兼, 却畏寒、肢冷;虽口臭喜饮冷却所饮不多, 且便溏脉微;虽经年便秘却小溲清亮;虽面生红色痤疮却面色黄白甚或晦暗少泽;虽苔黄腻却舌淡胖, 诸如此类, 多非真正湿热证, 而是寒湿证, 其热象或为阳虚浮游之热, 或类似东垣笔下之“阴火”, 或寒湿久郁化热之假象, 非真热, 切不可误认误判误治!”


总结与讨论

小结与讨论:

1. 本文多用六经论湿热之病位的说明:温病家辨治湿热病证通常使用三焦辨证,但三焦辨证经验上多习用于外感湿热病,用于内伤杂病则尚嫌粗疏。传统的脏腑辨证用于部位局限的湿热病尚可,但湿热其性弥漫,往往病界较广,常上犯苗窍、外及肢体、下涉二阴,脏腑辨证难以体现其整体的联系,更难反映出湿热上下内外位移的发病机理。而以六经结合八纲,下统脏腑经络体窍,上能涵盖全面,下能落实具体,辨治湿热病正有整体动态的利益。

2. 本文所述六经基于豫章姚氏大六经辨证系统,对六经实质有疑惑者,可点击参阅下文。
伤寒论——姚氏对六经的实质的界定

3. 本文仅为湿热病症的有限举例,切勿胶柱鼓瑟、按图索骥。临证中,病因多现夹杂,病位多有兼连,病机多见错杂,疾病复杂多端,纵罄竹以书、卷纸繁浩,难以穷其变化,唯在医者细辨耳。

引用文章:
1、从不同病机形态看湿热病的特点与治疗
2、宋兴教授辨治湿病遣方用药特点的总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