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干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春满庭苑 2016-03-27

什么是口干渴?

 

  口干渴,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感觉。在古典医藉中有“口干”、“口燥”、“嗌干”、“口舌干燥”、“口舌干焦”、“思水”、“欲饮水”、‘‘大渴”、‘顿渴”、“大褐引饮”等称谓。(寨问·热论)指出:“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诸病源候论)谓...

口干渴怎么引起?口干渴发病原因?

  热炽气分口渴与热入营血口渴:二证虽同为里实热证,但应分辨邪热之在气在血。前者多因热邪入里,阳明气分大热。其特点为大渴引饮,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阳明腑实证又必兼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而热入营血,虽亦口渴,但程度大减。且初入营分。由于热邪煎灼血中津液上蒸,虽口舌发干,反不甚觉渴。即使是口渴,饮亦不多。兼见入夜烦热。或躁动不安,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热在营血的症候。对这类里热口渴证,当清其热则渴自止,不必专事生津止渴。热炽气分者,治宜清热泻火保津,方选自虎加人参汤。阳明腑实者用大、小承气汤治之。热入营血着,当清营凉血,选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湿热蕴蒸口渴:多在湿温或署湿中出现。但杂病中亦不少见。一般湿温病证,因湿为阴邪,伤津不重,故多不渴。但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出现口渴身热等症。其临床特点是:口渴不喜饮,或饮亦不多,或喜热饮,且伴湿邪阻滞之象,如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胸脘痞闷。身重头蒙,便溏不爽,苔黄腻等。治疗宜清热化湿并举,根据湿热轻重,分别施治。热重于湿者可用三石汤、连朴饮,湿热并重者可用黄苓滑石汤、甘露消毒丹加减。湿热口渴因其渴不欲饮或饮亦不多,又当同热入营血相区别。热入营血必有营分热证(如神昏谵语、斑疹),与湿热证表现迥异。

  水饮内停口渴:由于痰饮内阻。阳气不能敷布,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致口渴。其特点为口舌干燥但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并兼见水饮内停之腹满身重,水肿,心下悸或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治宜温阳化饮法。饮停于心下者,苓桂术甘汤主之;饮停于下焦者,可用五苓散。

  肺燥津亏口渴与阴虚火旺口渴:前者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不止肺阴受损。肺为气道,主津液之敷市,又主皮毛,下合大肠。故其症表现为口渴,鼻干咽燥。干咳无痰,肌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后者或因热病后期阴津被耗,或因慢性久病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故不仅口干咽燥,夜间为甚。且有失眠,头目眩晕,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乏津等阴虚火旺之症。肺燥津亏者宜清肺润燥生津,方选清燥汤或清燥救肺汤;阴虚火旺者宜养阴生津,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

  总之,见有口渴的病证颇多,以上就其最常见的证候加以论述。临证时应着重注意欲饮与否,饮多饮少,喜温喜凉,并可参合脉证舌苔,仔细分析。辩其在气、在血,阴亏阳盛,是虚、是实以及何脏何腑,分别诊治,不可一概以里热论之。

 

口干渴诊断标准&口干渴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热炽气分口渴:口渴饮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热入营血口渴: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或尖红起刺,脉雾细数。

  湿热蕴蒸口渴: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胸脘痞闷,纳呆,泛恶干呕,身热心烦,肢体倦怠,大便秘或溏而不爽,小溲黄赤,或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水饮内停口渴:口舌干燥而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满或悸动,腹满身重,或肢体浮肿,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齿痕,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肺燥津亏口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脉弦涩或小数。

  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目眩晕,手足心热,或潮热骨蒸,舌红瘦苔薄,脉沉细而数。

 

口干渴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热炽气分

  1,临床表现:口渴饮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2,病因病机;热邪入里,阳明气分大热,热伤阴津而口渴饮冷。

  3,治法:清热泻火,保津生液。

  4,方剂:白虎汤加人参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

  方义:生石膏、知母、甘草清热泻火,党参、麦冬益气养阴、保津生液。

  加减:口渴甚者加生地、花粉、石斛保津生液。

  5,变通法:高热,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苦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阳明腑实者用大、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急下存阴。

  (二)热入营血

  1,临床表现: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或尖红起刺,脉细数。

  2,病因病机:温病热入营血,耗竭阴液,口渴而饮水不多或不欲饮。

  3,治法:清营凉血。

  4,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生地15g,丹皮10g,连翘15g,银花15g,黄连10g,玄参15g。

  方义:水牛角、生地、丹皮清营凉血,连翘、银花、黄连解毒清热,生地、玄参养阴。

  加减:斑疹加赤芍、紫草凉血化斑,烦躁谵语加石膏,知母清解阳明。

  5,变通法:温病热入营血口渴,重者可用清营汤(《温病条辨》)或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减。轻者可用昊鞠通清燥汤(《温病条辨》)加减,即生地、麦冬、玄参、知母,人中黄。

  (三)湿热藴蒸

  1,临床表现: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胸闷脘痞,纳呆泛恶,身热心烦,肢体倦怠,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湿温或暑湿,湿遏热伏,三焦气化失司,阴液不得敷布。

  3,治法:清热化湿。

  4,方剂:三石汤(《温病条辨》)合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寒水石15g,滑石15g,黄连6g,厚朴6g,菖蒲10g,竹茹10g,芦根30g,通草10g。

  方义:生石膏、寒水石、黄连清热,滑石、通草利湿,菖蒲化浊,厚朴理气,竹茹和胃,芦根生津。

  加减:泛恶加半夏,胸闷脘痞加藿香、佩兰。

  5、变诵法:身热心烦,漫热并重者可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甘露清毒丹(《温热全书》)加减。

  (四)水饮内停

  1,临床表现:口舌干燥而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满或悸动,腹满身重,或肢体浮肿,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齿痕,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2,病因病机:水饮内停,津液不得敷布上承,故虽口舌干燥但不欲饮,

  3、治法;温阳化饮。

  4,方剂:苓桂术甘汤(《金要略》)合茯苓饮(《外台秘要》)加减。

  药物: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枳实6g,陈皮10g,生姜6g,甘草6g。

  方义:茯苓、白术健脾化饮,桂枝温阳化气,枳实、陈皮理气,生姜和胃,甘草调中。

  加减:气虚加党参,呕吐加半夏。

  5,变通法:水人则吐,小溲不利,饮停于下焦者,可用五苓散(《伤寒论》)。

  (五)肺燥津亏

  1,临床表现:口渴咽干,鼻干咽燥,干咳无痰,心烦,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脉弦涩或小数。

  2,病因病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不止,肺盱受损。

  3,治法:清肺润燥生津。

  4,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药物:桑叶10g,生石膏30g(先煎),杏仁10g,麦冬15g,阿胺10g(烊冲),枇杷叶10g(包),沙参15g,芦根30g,甘草6g。

  方义:桑叶、生石膏清热润燥,麦冬、阿胶、沙参、芦根养阴生津。枇杷叶、杏仁、甘草润燥止咳。

  加减:燥热盛者加知母、生地,气虚者加党参。

  5,变通法:见气虚而燥热者,可用清燥汤(《兰室秘藏》)加减。即补中益气汤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连、黄柏等,益气润燥生津。

  (六)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目眩晕,手足心热,或潮热骨燕。舌红瘦苔薄,脉沉细而数。

  2,病因病机:热病后期阴津被耗,或久病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津液亏乏。

  3,治法:养阴生津。

  4、方剂: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生地30g,玄参30g,麦冬15g,芦根30g。

  方义:生地、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芦根生滓增减。

  加减:热盛火旺者加石膏、黄连。

  5,变通法:久病阴血亏损,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滋阴降火。

  【评述】

  有口渴的病症颇多,以上就其最常见的证候加以论述。临证时应着重注意欲饮与否,饮多饮少,宫温喜凉,并可参合脉症舌苔,仔细分析。辨其在气、在血,阴亏、阳盛,是虚、是实,以及何脏何腑,分别诊治,不可一概以热论之。

  口渴欲饮多属实证热证,重在分火盛和津伤,宜清热泻火或养阴生津。口渴不欲饮,饮亦不多,为湿浊或水饮内阻,津不上承所致,不可清热生津,宜芳香化湿或温阳化饮。

  以日渴为主症的,尚有消渴,口渴多饮,饮水即消,属肺热津伤之上消,可用天花粉、葛根、五味子、生地、麦冬、天冬等,以养肺清热为主;气虚加黄苠、人参,益气生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