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题训练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8-05 发布于甘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
杜甫
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欻():忽然。②藉:凭借,依靠。③朱绂():红色的官服。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
C三捷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
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
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
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
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
另外,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更是抒发了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成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烹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民不殊,正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了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写照。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意谓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D.本词上片中一项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映入眼帘,热闹非凡;下片中一幕幕沧桑的历史画面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3A 4表达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虎符缠臂、门前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等节日习俗渲染端午节热闹的场面,抒发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处”,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屈原充满悲苦仇怨的往事,看似写屈原,实际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通过抨击楚怀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锋芒直指北宋王朝,将词人的悲愤之情寓于其间。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词的上片运用了……象征等……表现手法中,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上片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等是铺叙、渲染;粽叶香飘十里是夸张。但没有象征手法。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虎符缠臂,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 “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泪不止。鬓白知几许:两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吗?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犹泪干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来自比,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正是楚怀王的昏聩导致了屈原个人的悲剧,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直接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同时借古讽今,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云居寺孤桐
白居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前后,诗人时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左拾遗。通理:指树干内由根至顶通连的脉络、纹理。《易经·坤卦·文言传》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梧桐像青玉那样站立,那茂密的树叶像绿云一样垂落下来,对孤桐的树干绿叶予以赞美。
B.三、四句写梧桐耸立已五丈有余,但往高处生长的势头还没有停止,借梧桐的高大隐喻人的品格。
C.诗人将老不死一词贬义褒用,刻画出一个虽已高寿却精神头十足、与世无争的山间老翁形象。
D.九、十句中诗人强调了孤桐的成长过程,借萌芽”“毫末比喻成为正直、高尚的人要从小事做起。
6.诗歌后四句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态度?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C 6无附枝有通理,说明孤桐没有旁枝,纹理笔直向上,表达了诗人对孤桐清直的赞美。树的孤高也象征了人的操守,表现了诗人对清心寡欲,坚持操守,步步向善的理想境界的向往。最后二句顺势点明主旨,警世兼以自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从题目云居寺孤桐可知,本诗主要描写孤桐,并非老翁,而山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是高洁清静的形象。写山僧,更写其清静老不死,便是为孤桐立传,如此老树,而能葆此生机,可谓奇矣。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附枝指旁逸斜出的枝条,通理指树干内由根至顶通连的脉络、纹理。无附枝有通理,说明孤桐没有旁枝,纹理笔直向上,表达了作者对孤桐的清直的赞美。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孤桐是为了写人,孤桐没有旁枝,所以纹理才笔直向上,联想到人生,一个人清心寡欲,坚持操守,才能步步向善,立身于世间。作者借云居寺孤桐表达了对清直人格的赞美。
末二句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点明主旨,做人当如孤桐,以正直高尚为品格追求,方能在世间立身。警世兼以自警。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日作
【明】刘基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注释】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明朝开国功臣。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颔联借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典故,点明作诗的季节,与标题立冬日作相照应。
B.刘诗颔联、颈联说理:时令、气候的规律不是神或人的意志能改变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C.陆诗用词精练、巧妙,”“”“”“四字就将诗人居所狭小、物资匮乏的困窘、贫寒之境展现出来。
D.与陆诗中冬日的严寒相比,刘诗中的冬日则温暖异常,虾蟆蛱蝶在草丛中鸣叫,侧面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8.两首诗虽均为立冬日所作,但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7D 8陆诗前三联写天气极寒、家境贫苦。尾联突转,将本应忧愁的情感转化为以先贤为师,安贫乐道,泰然处之的乐观、豁达。
刘诗首联写立冬天寒之日,却有桃花盛开,为怪异之象,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颔、颈两联写出时令、气候的变化无人可阻,暗喻元帝国即将覆灭。尾联写虾蟆蛱蝶还不知气数将尽,仍在挣扎,讽刺元朝统治者的执迷不悟。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侧面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错误,虾蟆蛱蝶偏如意是说这样温暖的天气,蛤蟆和蝴蝶是很高兴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陆诗首联中才容膝”“仅及肩写居室狭小,低矮,身居陋室;颔联中授衣月指九月,始裘天指十月,刚过了添衣的九月,又迎来了穿皮裘棉衣的十月,寒冬将至;颈联写熏炉里少炭灰,买棉衣少钱财,缺炭少衣,陆诗前三联写天气极寒、家境贫苦。
尾联中师陋巷是以颜回为榜样,随处一欣然表明诗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都欣然接受、处之泰然。
由此可见,尾联突转,将本应忧愁的情感转化为以先贤为师,安贫乐道,泰然处之的乐观、豁达。
(二)刘诗题目为立冬日作,点名时间立冬至日,天气寒冷;首联忽见桃花出小红写诗人因有桃花盛开而感到怪异,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
颔联岁功不得归颛顼指不按颛顼制定的历法来,冬令何堪付祝融意指冬令哪能交给夏神祝融呢?写出了时序的错乱变化;颈联未有”“转添写出了气候的变化。据注释可知,作者刘基是明朝开国功臣,所以,颔、颈两联借写时令、气候的变化无人可阻,暗喻元帝国即将覆灭。
尾联偏如意”“旦夕蜚鸣虾蟆蛱蝶还不知气数将尽,仍在挣扎,讽刺元朝统治者的执迷不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字下着一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时短暂,兴致难尽。
10.简要结合诗歌描绘的生活场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9A 10写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孤独无伴,只身还家,心中怅然生恨。到家之后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A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错误。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并非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句意: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怅恨:失意的样子。策:指策杖、扶杖。还:指耕作完毕回家。曲:隐僻的道路。怅恨”“透露出诗人一天劳作完独自回家的孤寂与失意。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句意: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一只鸡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代替蜡烛。这四句写诗人还家后的实事实景。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招待邻居,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诗人丝毫不觉其寒酸,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从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趣味盎然。
最后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写这次欢饮,聊以忘忧,兴致难尽。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景,再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1C 12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错。结合颔联的大雁的叫声分析,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天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②“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归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③“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饱奔波不断的愁苦;
④“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星鬂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其二)
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注】九日:重阳节。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回忆过去重阳日举杯宴饮的热闹场面,与诗人如今的处境形成对比。
B蓬鬓改”“首独回勾勒形象,与《登高》的繁霜鬓”“独登台异曲同工。
C.本诗中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均含有对兄弟的忆念之情。
D.全诗语言平实淡雅,古朴凝练,少用修辞,不事雕琢,却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多重愁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参考答案:
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
年华易逝、自伤迟暮之悲;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叹;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均含有对兄弟的忆念之情错,诗中茱萸是指朝廷按照惯例御赐茱萸给朝廷大臣。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回忆过去重阳日举杯宴饮的热闹场面,与诗人如今的处境形成对比,抒发了羁旅漂泊、寂寞独处之苦。
年华易逝、自伤迟暮之悲。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写如今鬓发斑白,暮年将至,面对盛开的菊花,更加感慨年华易逝。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叹。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回忆当年朝廷为官,如今只能在回首中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恨。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茱萸是指朝廷按照惯例御赐茱萸给朝廷大臣,如今很难再得到这种恩赏,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注】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在壁上题写了本诗。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包含、连接之意,首联虚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太湖及吴中一带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B.颔联主要描绘了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的鸟道高原去以夸张手法极言道路险峻,与《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D.作者将自身情志融入到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中,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写未能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虚写错。首联写的是诗人眼前所望的景象,是实写。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
尾联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中用了那知一词,写没有料想到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情感由喜转悲,写出了未遇见隐居旧友的遗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明]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①王守仁:字伯安。1506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贬至贵州龙场,做龙场的驿丞。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钱镈():古时的农具。余羡:多余的,富足的。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8.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理解错误。由首联谪居履在陈可知作者是被贬官降职到此处,并没有隐居的想法。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可知,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作者表现出了与士兵不同的精神状态,士兵们面有不满,而在作者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的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可知,面对断粮的处境,决定开垦荒田,对于一个为官者,是不擅长稼穑的,但作者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的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的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可知,作者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的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春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属玉:鸟名。春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莫:即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扣题入手,交代环境及滞留的原因,同时对小城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描述。语言淡雅朴素。
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
C.颈联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D.诗歌在骈偶中参以散文句法。领联对偶工切,如双属玉一春锄,颈联与尾联用散文句法。
20.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比较分析。
【答案】19B 20《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借。黄诗表达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又有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错误。春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他志大才高,现实让他失望,当时闲散无权的闲职让他内心的痛苦。颔联表面写白鹭,其实是自喻也展示了他内心的种种矛盾。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隐含的情感,再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尾联中隐含的情感。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意思是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这里有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感叹,还有对生命短暂的痛惜。
黄诗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意思是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结合注释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可知,本诗表达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联系上句反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和超迈脱俗的胸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子容赴进士举
孟浩然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注释】①无使谷风诮:诮,讥刺。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标题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以诗相赠。
B.诗人在山间夕照将尽之时送别友人,与友人在柴门外山野依依话别。
C.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都属于送别诗,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
D.诗中的都是指代诗人的友人张子容,含义并无不同。
2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1C 22分别时候的感伤;
自己的归隐之志;
对友人前途的期许;
希望与友人友谊长存。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错误,结合原文夕曛”“山照灭”“茂林”“乔木”“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须令友道存可知,本诗情景交融,自然含蓄;李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与本诗相比,更加坦率直露。
故选 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临别赠言之作,而且是送友人赴进士举。首联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点名送别的时间,事件,奠定情感基调。颔联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写出送别的惆怅和不舍。颈联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偃息,安卧,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之志;乔木尔飞翻则对友人此次赴试充满期许。尾联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此处,在预祝朋友高中之余,希望未来不要像《谷风》中说的那样穷达相弃,与友人友谊长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注】虫蛇:蔡邕篆书体,蕴若虫蛇之棼缊。欻:忽然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此为作者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久游二字充满羁旅之愁。
B.落日斜照,溪风拂帷,竹林环绕,诗歌以静谧美好的景象衬托诸葛亮。
C翊戴”“并吞二句回忆诸葛往事,赞扬他辅佐刘备光复汉室的功绩。
D.先写庙中景物,溯诸葛勋业,后对庙感怀,全诗虚实结合,思路清晰。
24.此诗和《蜀相》都是借诸葛亮典故抒个人胸中块垒,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23B 24两首诗歌都赞美诸葛亮的才干、德行,希望像诸葛亮一样以身许国、建功立业。
《蜀相》惋惜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暗含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诸葛庙》以诸葛亮躬耕南阳、等待先主自比,表达诗人希望得遇圣主、君臣共济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诗歌以静谧美好的景象衬托诸葛亮错误。分析”“二字,可见当日庙中的荒凉冷落。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诸葛庙》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二句回忆诸葛亮往事,申述先主的业绩,然后一起出征征服更多的地方,赞扬诸葛亮辅佐刘备光复汉室的功绩,希望像诸葛亮一样以身许国、建功立业。《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希望像诸葛亮一样以身许国、建功立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暗含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诸葛庙》写君主和臣子一同合力,贤人和圣人也同时出现。申述先主的业绩,然后一起出征征服更多的地方。墙上的虫蛇穿过画壁,巫觋饮酒醉倒在蛛网上。突然想起吟唱梁父的事迹,即使是自己也要勤劳耕作,不能懈怠,表达诗人希望得遇圣主、君臣共济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风水洞
苏轼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街。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注】①冯夷: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②御寇:即列子列御寇。战国郑人,属道家者流,隐居郑国四十年。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关照题目,山前有钟乳洞流出的洁净泉水,山上风舞动着桧树杉木,风水俱佳。
B.龙鳞以喻泉水,羊角以喻旋风,水生乱石,风转空岩,用艺术手法具体形象的描绘。
C.颈联两句均运用典故:河伯深居于水下,窟宅非为栋梁:列子御风而行,车舆不用辔衔。
D.全诗起承转合:首联点题为起,领联具体描绘为承,颈联用典一转,尾联关合题目。
26.此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5C 26运用典故,自嘲自己在人生仕途上的不得志,表达了自己想要像列子一样过自由随风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得志的愤懑和对官场的厌恶,也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质。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窟宅非为栋梁错误,结合冯夷窟宅非梁栋可知,窟宅,意为神仙的居所,在这里指的是河伯长期居于水下,并非国家的栋梁之材。选项窟宅非为栋梁,河伯的住宅不是栋梁,表述错误。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颈联冯夷窟宅非栋梁,御寇车舆谢辔衔可知,写河伯长期居住在水下不是国家栋梁的人才,实际是结合自己屡遭贬谪久居人下的不得志经历,是对自己仕途蹭蹬的自嘲;列子御风而行,车马不用辔衔,自由自在,实际是作者远离官场畅游山水的自得之情,表达了自己要像列子一样自由自在的情感。
结合尾联世事艰难吾欲去,永随二子脱馋讥可知,直抒胸臆,写世事艰难官场黑暗,作者仕途蹭蹬,想要远离官场,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而想要跟随河伯和列子脱离世俗的谗毁非议,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尚节操。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挥手:指弹琴。
2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这位琴师怀抱名琴绿绮从峨眉山下来,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B.颔联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写出了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此联描写了万壑松涛之声,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弹琴者高超的演奏技巧。
C.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流水一典写的是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许为知音。霜钟取自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D.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翠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28.结合诗歌内容,请你谈谈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7B 28.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让人听罢心旷神怡,意犹未尽。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通过含蓄自然的抒写,既表现了琴声如流水般顺畅优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师已经像知己一样,对音乐有着共同的感悟和体会。余响入霜钟写琴声渐渐飘向远方,最后和日暮时分的钟声产生共鸣,暗示天色已晚。故颈联表达了诗人得遇知己的喜悦和欣慰之情。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此联描写了万壑松涛之声错误,颔联中如听万壑松是把蜀僧弹琴的声音比作万壑松,故描写的是琴声,而非松涛之声。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含义:好像流水般冲洗去我这旅客的满心乡愁;只觉得那缭绕不绝的琴声,不停地回响在那霜天的寺钟里。
上半句写出作者听琴的感受,说琴声如同流水一般,洗净人的心灵;流水一词又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既写出蜀僧琴技的高深,又表达自己与蜀僧如伯牙子期一般已成为知己的情谊,流露出诗人听琴的愉悦和得遇知己的喜悦之情。
下半句写写琴声悠悠,与日暮钟声相和,产生宏大渺远的音响感,同时霜钟暗示时间已晚,可见诗人听琴入迷,又有与朋友知交相聚而不知时日已晚的陶醉之意,仍旧体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欣慰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29.下列对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怀古》从长江入笔,用浪淘尽将滔滔江水与已然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相联系,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B.《赤壁怀古》善用衬托手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面衬托周郎,又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C.《夜归临皋》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D.《夜归临皋》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30.入世从政和出世隐退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苏轼这两首词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29D 30《赤壁怀古》中诗人与周郎作比,表现苏轼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一尊还酹江月则透露了出世的情怀。
《夜归临皋》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江海寄余生等句,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
入世和出世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错误,倚杖听江声”“夜阑风静縠纹平等句应体现了词人心境的开阔、豁达和自适。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想象了周瑜当年风流倜傥的模样,此处是将自己以周郎作比,表明自己也想取得像周郎那样的功业,这体现了苏轼积极入世的一面。但在后文中,作者又写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遭受政治上的一系列打击之后,此时的作者似乎要远离政治,透露了出世的情怀。
而《夜归临皋》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处是写词人忙于世间的俗务,对自身的利益很是关注,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但后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是作者明确表达出要远离世俗,归隐江湖的意向。这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
苏轼在两首词中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但两者并不矛盾,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所以这种出世和入世的态度是对立统一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3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阐述。
【答案】31C 32漂泊的凄苦与无奈,被谪的失意和悲愤,对家国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错误。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联系注释本词是作者……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可知,词人借勾画出的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漂泊的凄苦悲凉与无奈的心境。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可知,此处是说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曲》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再联系注释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可知,此时的张舜民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而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可见,表达了词人被谪的失意和悲愤之情。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可知,此处是说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此处是从白居易《岳阳楼》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化出。词人因夕阳而念及君国,把对朝廷的愤懑和对故乡的怀念糅合在一起,语意双关,在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将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可见,写出了词人对家国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
【元】 陈草庵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33.下列对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代,人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即使做官,也受到歧视与防范,因此这首元曲慨叹处世之艰难,在元代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
B着莫的意思是沾惹、纠缠,具有明显的元人口语色彩。该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时人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怜的处境。
C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句法参差错落,兼以重言叠句,声情活泼,平添了俏皮可笑的色彩。
D.这首元曲充满辛酸的幽默。现实惨淡至极,诗人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是这首诗歌的主基调。
34.这首元曲,语多自嘲自解,但在自嘲自解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33D 34自嘲中蕴含着愤懑,纵然事事服输,处处装傻,是非犹自来着莫,自嘲之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表面洒脱实则无奈,任从他,待如何,一个字,既写出了表面态度上的洒脱,又包含了内心的无可奈何。
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连天公尚有过,阴晴都是错,更何况是人呢?诗人借天公自解实则悲叹处世之艰难。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诗人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错。不能体现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诗人写出的是当时汉人难以立身处世的尴尬处境和无奈命运。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意思是说哪怕我伏低做小,哪怕我装痴卖傻,我不想沾惹是非,麻烦却自来缠扰,自嘲中蕴含着愤懑不平。
任从他,待如何意思是说既然如此,让它去吧,任从摆布,看能把我怎么了!表面洒脱豁达,内里充满了消极无奈之情。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大意是说你不见老天爷尚且顾此失彼,妨害农事的罪名左右难逃:下雨吧,阴阴冷冷,坏了蚕桑;放晴吧,日头高照,干了禾苗。阴也犯了过,晴也不讨巧,真不知如何才好!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造化尚且弄人,人力更是难为,诗人借天公自解实则悲叹处世之艰难,壮志之难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宋)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传说唐崇徽公主远嫁回鹘时,路经今山西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嫁时便知一去难返,故托壁留痕让国人记住自己,手痕突出公主对故国的眷恋。
B玉颜一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诗人从政治的角度揭示崇徽公主远嫁悲剧的原因。
C.诗末以景作结,描写岩花野草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的景象,以无情衬有情,意味深长。
D.本诗善用对比手法,如玉颜身累与肉食不谋,行路空叹息与花草自春秋。
36.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案】35A 36先写崇徽公主远嫁之事,表达诗人的同情和怜惜;
接着发表议论,表达对当权者不能为国远谋的愤慨;
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故托壁留痕让国人记住自己错误。诗句描写崇徽公主远嫁异域途中时,手抚崖壁怅望中原,表现无限留恋之深情;且手痕只是传说,非有意托壁留痕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的能力。
诗从对比开始。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清景。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接下来作者奇峰突起,发出议论: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表达对当权者不能为国远谋的愤慨。
末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
朱庆馀
远忆拜亲留不住,出门行计与谁同。
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多愁值雨中。
堰水静连堤树绿,村桥时映野花红。
回期须及来春事,莫便江边逐钓翁。
【注】觐省:探望双亲。请谒:请求进见。来春事:春来的考试。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远忆拜亲照应了题目中的觐省,强调崔约思念亲人而急于回乡。
B程涂即回家的路途,半是依船上是说崔约的回程一半水路、一半陆路。
C.颈联描绘水静树绿、桥横花红的画面,描绘了友人家乡风景之美。
D.末句告诫崔约不要江边逐钓翁,因为这会损失大量时间,影响平时备考。
3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37D 38惜别之情。首句的留不住直接表达了不希望朋友告别但又不能不让其离开的无奈。同情、安慰并开导朋友。请谒多愁透露了崔约因为下第而生的忧伤之情,字里行间含有诗人的安慰、开导之意。激励和鞭策。诗人不希望崔约灰心丧气,希望他继续进取,以备来春的考试。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为这会损失大量时间,影响平时备考错误。莫便江边逐钓翁言外之意是告诫崔约切勿灰心丧气,切勿有隐逸之思,隐居之行。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标题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及首句的留不住”“与谁同等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崔约思念亲人回乡,想着朋友和谁一起呢等,表达不希望朋友离开,但是又不能阻挡朋友离开的无奈之情,抒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请谒多愁值雨中请谒,请求进见,标题交代崔约下第,透露了崔约因为下第而生的忧伤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理解、同情、安慰等。希望朋友不要沉浸于忧伤中。后面的写景,也含有安慰崔约惆怅之心。
回期须及来春事,莫便江边逐钓翁来春事,春来的考试,也就是希望朋友不要灰心丧气,省亲后好好准备春来的考试。不要产生消极隐逸思想等,珍惜时间,积极进取。有对朋友的激励和鞭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①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此诗。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按规定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骚屑:纷扰动荡的样子。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至四句写家人寄居在奉先县,无依无傍,受冻挨饿,诗人前去探望,共担苦难。
B.五至六句描绘了一幅悲惨的场景,诗人回家时听到了家人痛哭,看到了幼子夭折。
C.诗人感慨愧为人父,也感慨在秋收还算不错的年岁而穷苦人家依然发生不幸。
D.诗人按规定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他建议穷苦之人应该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
4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39D 40表达了诗人的悲痛、自责和悔恨之情。诗人与家人分离两地,回家时幼子已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场景凄惨,诗人感慨愧为人父
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牵挂百姓,心忧国家。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他建议穷苦之人应该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错误,结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可知,诗人由自家的不幸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诗人说自己享有特权尚且如此狼狈,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了,接着是列举失业徒”“远戍卒来展现这种辛酸,失业徒自然是倾家荡产,远戍卒也是缺吃少穿,并非建议去做戍边的士卒。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结合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可知,诗人把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无依无傍,又恰逢漫天风雪,把一家人分隔在两个地方,回去的时候,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对此情景,诗人以吾宁舍一哀抒发悲痛之情,又以邻居亦呜咽衬托情境的悲惨;身为父亲,却没有本事养活孩子,让诗人发出所愧为人父的呼号,抒发自责、悔恨之情。
结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来看,诗人由己之悲惨而想到天下的贫苦百姓:诗人认为自己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却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辛酸,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想必已经是倾家荡产,那些远守边防的士兵,也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喷薄而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刘备、许汜评论天下人物。许汜说自己曾拜访过陈登,陈登不和他说话,陈登睡大床,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天下大乱之时,你空有国士之名,只顾置买田地房舍,陈登和你有什么话说?假如是我,打算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下,何止于上下床之间呢?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欲驱人奔走如万头火牛奔突,我似江湖间一只漂泊无依的沙鸥鸟。
B.诗人无聊时天长似年的感觉,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接近。
C.砧杵敲击、明月西沉和家乡井边梧桐的叶落预示秋天已至,实写眼前之景。
D.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要舒展老眼却不能像陈元龙有百尺楼可临跳远方。
4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1D 42.(1)心系国事,但壮志难酬,只能以醉解忧;
2)身居故园,闲居无聊,却无处凭高寄愁。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直抒胸臆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尾联运用陈登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D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意思是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诗人闲居的时光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见诗人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只能以醉解忧,可见诗人空有一腔壮志,但是却难以实现,从而可见诗人虽心系国事,但壮志难酬,只能以醉解忧。
诗歌的颈联写到自己身居故园,听到砧杵敲击,看到故园明月西沉和井边梧桐的叶落的景象,但是诗人却感到度日如年,所以诗人身居故园,闲居无聊。诗歌的尾联写到诗人想要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写出了诗人无处凭高寄愁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赠王友道
苏轼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注】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③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因消渴症而亡。
4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
B.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引用李白的典故,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
C.词的下片继续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体现出词人对友人能够做到保持真气,自爱自重的赞颂和钦佩。
D.尾句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马之覆辙。
44.有人评论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43C 44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词的上片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及超尘脱俗之气质,词的下片则语句委婉,劝诫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应该自珍自爱。上片与下片词人表达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联系紧密,体现出构思之新奇、结构之独特。
道学色彩浓郁:词的上片中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词的下片中省可清言挥玉麈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保器全真中的真气乃是道家思想之精髓;风流何似道家纯则认为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全词体现出浓郁的道学色彩。
富含哲理: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以沈东阳、李白、司马相如的典故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错误。词的下片中真须保器全真为词人的劝诫之语,目的是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而并非赞颂之语。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思想内涵的能力。
词的上片: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及超尘脱俗之气质。词的下片: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样,过分贪爱卓文君。语句委婉,劝诫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应该自珍自爱。上片与下片词人表达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联系紧密,体现出构思之新奇、结构之独特。
全词的道学色彩浓郁。从友人的名字王友道到诗词中道家风范的词语都显示了全词道风仙骨的一面。瑶林仙界的美景;披鹤氅鹤毛制作的斗篷也是道家的服装;谪仙人被谪到人间的神仙;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省可清言挥玉麈描绘了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保器全真真气”“全真都是道家的词汇和思想精髓;最后认为道家的纯真气节是最风流的韵事,全词体现出浓郁的道学色彩。
琼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这里连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风尘外物琼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鹤氅裘,洁如鹤羽的真神仙人之气质;李白之典,喻示友道从仙界贬到人间,成为尘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当。以典赞美友道之情,恰到好处。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以沈东阳、李白、司马相如的典故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宋·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清道光《金陵览胜诗考》载:征虏亭,征虏将军谢安尝止此,故名。”③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黍离麦秀: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4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诗人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B.两首诗只是点出金陵的名胜古迹,写得高度概括,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
C.两首诗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音乐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D.两首诗吊古伤今。刘诗触景生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和对当前国事的忧愤,情感悲怆;王诗认为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有无能为力之感,情感显得相对冷峻。
46.刘禹锡和王安石都以议论入诗阐发道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他们阐发的道理的异同。
【答案】45B 46.同:二人都认为统治者的人事决定国家的兴废。从兴废由人事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可看出
异:刘诗以山川空地形句,强调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王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两句和黍离麦秀从来事(任选一处)强调统治者成功后的奢华和逸乐会导致祸患,以及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的道理。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而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则着墨较多错误。王安石的诗重在叙述人事,没有自然之景的描写。
故选B
4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阐发的道理的能力。
同:刘诗颈联抒写作者的议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诗人深刻地指出,山川地形、岂足凭恃,国家兴废、全在人事。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论和环境论,却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那些六朝的统治者如果愿意实行德政,仿佛北辰安居其所,众星也不会偏离各自的轨迹。所以皇帝如果专注朝政、关爱百姓,即使没有天时地利,也会众志成城、繁荣昌盛。王诗颔联饱含哲理,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诗人认为,很多豪杰经过万千辛苦,终于得到了天下。在他们事业获得成功的同时,财富和地位也相伴而来,从而使他们感觉到志得意满,于是便开始放纵自己。没有喝过的美酒,必须尽情畅饮;没有去过的地方,也要携带美人一起欣赏。安逸和享乐令人痛快无比,更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可是正所谓祸福相倚,很多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当人们享受着极其豪奢的物质财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灾祸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发出致命一击。由此可见,二人都认为统治者的人事决定国家的兴废。
异:刘诗以山川空地形句,写山川地形、岂足凭恃,国家兴废、全在人事,强调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保障的道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作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天命论和环境论,却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皇帝如果专注朝政、关爱百姓,即使没有天时地利,也会众志成城、繁荣昌盛。王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写当人们享受着极其豪奢的物质财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灾祸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接近自己,并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发出致命一击;黍离麦秀从来事中,黍离,本指诗经里的篇章,引申为国破家亡、以及对故国的思念;麦秀,原意是麦子秀发而无果实,这里是指亡国之痛。近酒缸,指借酒消愁,看似襟怀洒脱,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表现。黍离麦秀从来事强调统治者成功后的奢华和逸乐会导致祸患,以及国家的兴衰自有其规律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黍离麦秀的感慨,抒写了对当时复杂和动荡局面的担忧,即使自己无力扭转,但荆公依然希望大宋王朝可以蒸蒸日上。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广阔,气候凉爽。
B.杨诗虽只有四句,但也遵循着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
C.从题目看,陆诗是写给子女的,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D.陆诗前两句告诫子女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则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48.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这与我们高中学过的哪篇文言文哪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意味相同?
【答案】47B 48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错。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师识水痕,这句诗具有丰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故选B
4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过沙头》前两句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由此可见,诗中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实践,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歌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全诗重点则是在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由此可见,两首诗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而回顾原文,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曾说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表达了要探求真理,必须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追本溯源,避免主观臆断的求实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