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八十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8-05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02

译文

疆域狭小,人口稀少。让人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却不去使用;让人们看重生命而避免迁徙。虽然有舟筏马车,却没有人想去乘坐它;虽然有盔甲兵器,却没有地方使用它。让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百姓觉得食物甘甜,觉得衣服华美,安于其所居之所,沉浸于自己的风俗。和邻国之间,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却直到老死也互不来往。

03

正文释微

本章的主旨是描述复归于自然之后,老子理想社会的形态。

“小国寡民”

意思是疆域狭小,人口稀少。开篇就点明老子理想的社会结构,国家的面积要小,人民要少。国家若大了,很容易滋生征伐周边国家的野心;人民若多了,就总会有人违背大道的宗旨,踏上取巧的小径。老子身处春秋晚期,各国之间征战和兼并的现象层出不穷,今天一个国家攻伐另一个小国,明天就可能被更大的国家所吞并,百姓苦不堪言。在老子看来,这都是人君有为所致,是不合乎道的,因此,老子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意思是让人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却不去使用。“什伯人之器”意思是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机械,胡适先生说:“什是十倍,伯是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一车可载千斤,一船可装几千人。这多是什伯人之器。”(《中国古代哲学史》)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中,人民安居乐业,淳朴自然,即使拥有先进的机械生产工具也不足用。一旦过度依赖机械,人民就容易产生攀比之心,而攀比往往会导致诡诈计谋的产生。《庄子·天地篇》有言:“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可谓对老子观点的最佳诠释。

“使民重死而远徙”

意思是让人们看重生命而避免迁徙。此句稍有异议,帛书本作“使民重死而远徙”,其他诸本皆作“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看似文意对立,然高明先生解:“远徙之远字 ,非作远近解的副词 ,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 ....帛书甲乙本“使民重死而远徙”犹言使民重死而离别迁徙。”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攀比的欲望,也无进取的野心,因而不愿背井离乡,前往他地。可以试想,什么情况下人民会选择离开家乡?抛开自然灾害这类的不可抗力,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其一,家乡发生战乱或政治动荡,导致人们被迫离开家乡,寻求安全的避难所。

其二是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利益,前往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前者是统治者野心膨胀导致的恶果,后者则源于人民贪而不知足。这两种情况都是老子所极力避免的。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意思是虽然有舟筏马车,却没有人想去乘坐它;虽然有盔甲兵器,却没有地方使用它。让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若人不远行,尽管有着舟筏马车这类的“什伯人之器”,也没有人想去使用它;若国家之间没有战争,那么即使有盔甲兵器这样的战争器械,也无人去使用。人民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这种生活到了极致,甚至文字这样的记载方式都变得多余,人们只需用绳子打结来记录数字即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意思是百姓觉得食物甘甜,觉得衣服华美,安于其所居之所,沉浸于自己的风俗。

多有注家认为是描述自然社会中物资充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这么说当然是通顺的,但若深究老子的本意,这里取意动用法或许更为适当。老子追求的并非物质上的富足,而是人民知足、知止的精神境界。即使食物清淡,百姓也能味之如珍馐。即使身披粗麻,百姓仍能感到舒适合体。即使身居陋室,百姓也能安于自守。即使风俗抱素怀朴,百姓亦能从中自得其乐。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食物精致程度远超过往,然而人们却总是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华丽的服装琳琅满目,却未必让每个人都感到舒适满意。房屋设施一应俱全,但仍有人贪求更多。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却依然难以满足人们对感官刺激的渴求。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和邻国之间,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却直到老死也互不来往。

这段话描述的社会不知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所向往的“桃花源”。总的来说就是要减少和邻国之间的来往,双方互不干扰。体其深意,一方面是说减少民众之间的攀比之心。虽然小国内部能保持朴实的心境,但如果与其他国家来往频繁,难免产生比较心理,进而滋生贪心。不如双方各安其分,各守其民来得好。另一方面是减少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的往来,减少潜在冲突的产生。

稍作探讨,多有人批评老子反对科技发展,主张回归原始社会,是一种古代“小自耕农”的空想主义,这种说法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的确,从表面上看,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社会和原始社会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人际关系和谐淳朴,消除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纷争。此外,它们都摈弃复杂的政治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权力分配的平等。

然而,这并意味着老子完全认同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或是要回归低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原始社会的“自然倾向”是被动的、消极的、懈怠的,是人们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所展示出的一种集体性的自我约束和禁锢。而自然社会中的“原始本能”则是民众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结果。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存在舟筏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也有兵甲之类的伐战之器,但是人们不愿意去使用它们。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人们可以有节制的使用器物,消解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追求心灵层面的满足,然而,从表现形式上看,这种社会构景就呈现出消极的特征。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老子的哲学不应被简单地归结为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其实质包含了主动的被动性,积极的消极性,而这正是其所蕴含的深邃之处。

事实上,老子所勾勒的小国寡民,并非某种具体的国家构想或形态,而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蓝图,是其向现实表达抗议的手段。从我个人的角度,虽然我十分尊重老子的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老子并非完人,也存有局限性所在。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周王室衰微,老子对未来的君王仍抱有期待,希望他们能将国家引回正途,复归于自然。然而站在两千年之后现代人的角度上看,人类的发展很明显是一条单向演进通道,其本身不具备逆反性。

这种单向演进趋势要远超任何个人的才能,而普通人因视野狭隘,只看到少数开拓者的成就,却忽视他们身处其中的历史进程。

打个比方,即使牛顿没有创立微积分,莱布尼茨也会产生相近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发展必然会需要使用微积分工具。即使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泡,其他科学家也会研发出类似的照明设备,这是因为日益增长的照明需求和科技发展使然。

虽然我尊重这些开拓者的贡献,但真正推动历史的是时代大趋势。所谓开拓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明察时代潮流,符合时代需求,并抓住历史机遇。然而,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一点,歌颂个人,却忽略了历史进程的作用。

对于这个时代,老子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非仅是他回归自然社会的呼声,亦是看到文明进程中对自然带来的不可逆损伤。当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看到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每年至少有三到六万种物种消失,物种消失速度之快,令人胆寒。生态链是相互依存的网络,一旦崩溃,任何一物种也难独善其身,包括人类。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全体人类乃至整个生态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命运与共。 这种认知必须超越种族、国家与人类的视角局限,拥有整体生态的责任感,形成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而这,正是老子之于我们的时代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