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医案》浅注(24) 痰热暑湿案 蔡湘帆年二十岁,体素丰,偶发寒热,翼日尚吃饭出门,自不知为病也。第三日寒热大作,茎缩不能小溲,气喘大汗,眩晕不支。乞孟英往诊,举家仓皇大哭。循其脉缓大而滑,苔色黄腻,脘下拒按。曰:无恐也。予菖、枳、旋、蒌、栀、豉、连、半、茹、蛰,以芦菔汤煎服一剂,大吐痰涎而喘汗平,二剂茎舒溲畅而大解行,越日寒热即减,又两剂疟罢知饥而愈。然李东垣谆谆以内伤类外感为言,而温热暑湿之病,初起极类内伤,往往身未发热而手心先热,或兼眩晕自汗,设泥古法而不辨证,祸可言哉! 注:春季有春季病的特点,秋冬有秋冬病的特点;这一年的冬天与去年冬天的疾病又有一些不一样,推而大之,这个60年甲子的癸卯年与上一个癸卯的疾病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此所以李东垣医法常被王孟英弃而不用。伏热暑湿之病不可施以温补升提之药,故以清热疏通为主,兼用豁痰药力治兼症为辅。药到病行,数剂病愈。 误服温补救误案 徐仲荣四令弟德生,患感至旬余,忽然大战大汗,而大便兼下瘀血。朱茂才视之,不知战解之义,以为将脱也,率投大剂温补药一服,汗收壮热,杳不知饥,渴饮无眠,舌赤溲少,遂束手。更医谓汗下伤阴,滋填叠进,驯致身难转侧,懒语音低者,又旬余矣。 所亲吴爱棠嘱延孟英图之。脉弦数而驶,按其胸下坚且痛,舌绛而根苔黄滞。曰:汗下伤阴固然,惟府犹实也,滋腻曷可投耶?然一病至此,又难攻夺,姑以善药通之。因予小陷胸汤合雪羹,加茹、杏、紫菀、白前、冬瓜子、芦菔,和梨汁服。二帖坚黑之矢果下,仍夹瘀血,身热遂缓,稍进稀糜,改用清养肺胃以充津液。旬日后热净溲澄,知饥安谷,惟舌不生苔,寐即汗出,授大剂滋阴而愈。 注:外感病久,邪衰病欲退,日久正气亦衰,故有战汗。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若正气较旺,邪气不盛,《伤寒论》明训以六、七日为病解期;若正气较弱或邪气较盛,再过一个六、七日。此论中风、伤寒病,若湿热病,以五日为解期,若病不解,再侯一个五日,何廉臣先生曾在点评当时名家湿热医案时,道出了这个现象。实则五日、六日、七日的周期性规律,各有深刻的含义,以后再详述之。案中说的旬余,当是伤寒病后的第十二天,得战汗为病自解,宜静养以候一阳来复。叶天士亦曾循循告诫之。前医反以大剂温补药,竭阴助热,人即转危。幸得挽救及时,大剂滋养得愈。 多食酸甘案 德生有一婢,年十七矣,陡患腹痛,稍一言动,则痛不可支,举家疑为急痧中恶,多方以图皆不应,飞速孟英往视。见其神色如常,并不吐泻,脉则牢涩,苔则腻黄。曰:此多食酸甘而汛阻也。询之果然。以桃仁、红花、生蒲黄、灵脂、海蛰、香附、延胡、芍药,芦菔汤煎药,吞当归龙荟丸而愈。 肺热误补救治案 陈载陶令郎,夏间患嗽泻愈后,时发微热,寝汗如蒸,医治两月,迄不能退,时犹作嗽,咸以为痨。其世父喆堂逆孟英视之。热甚于颈面,形瘦口干,脉则右大。曰:肺热不清也。养阴之药久服,势必弄假成真,热锢深入而为损怯之证,亟宜澹泊滋味,屏绝补物。以芩、栀、地骨、桑叶、苡仁、枇杷叶、冬瓜皮、梨皮、苇茎为剂。服后热汗递减,至九帖解酱矢赤溲,皆极热而臭,自此热尽退而汗不出矣。惟噫犹不畅,时欲太息,饱则胸下不舒,乃滋腻药所酿之痰未去也。改用沙参、枳实、旋覆、冬瓜子、竹茹、白前、栝蒌、海蛰、橘皮,数帖而胸舒嗽断,体健餐加。 注:少年、新病,当以实治;老年、久病,多从虚疗,此治病的一个大致规律。肺热当清,用治实证之药;以为痨伤,则从虚治用滋养,反禁锢其邪热,前贤所谓“参、芪固表”、“肺热还伤肺”,亦类于此。 误补热厥救误案 张某患四肢发热,久治不痊,食减便溏,汗多形瘦。张孝子谓此证非孟英不能愈,遂往就诊。曰:热厥也,前此必误服补药矣,故脉来甚涩。以芩、栀、连、柏、白薇、通草、地骨、青蒿、丝瓜络为方,十余剂而瘥。 注:世人畏攻好补,畏凉喜温,即医亦如此。实际上当补则补、当攻则攻、该凉用凉、该温用温,以期恢复中庸之平和。病人服热补药反便溏,乃肝气疏泄仍正常,人体机能自动纠偏,泄出多余之热力。寒泄则清稀而腥或伴腹痛绵绵,热泄则浊臭熏人或暴痛急迫,实则不难辨。王孟英先生当时用清凉疏通剂如此之多。 老年病后阴虚案 傅与三令正,年已花甲,患疟服药,浃旬而断,乃夜不能眠者数日,忽然吐泻交作,肢冷自汗,渴喜热汤,神气张皇而有谵语。张某谓元虚,而所用之药乃桂、芍、萸、连、葛、藿、乌药、木香之类。 病家欲投温补,迎孟英质之。脉来浮弦软数,尺中甚弱,舌绛无液,稍有黄苔,乃真阴素亏,久伤谋虑,吸受暑热,化疟未清,扰及中州,则为吐泻。 询所吐,果有酸甘苦辣之味,泻亦色酱而热如火,岂非伏热之的据耶?然邪已自寻出路,故腹无痛苦,况汗出如淋,不独用香燥疏散之药为耗液,即温补如理中、四逆,亦无非助热而重劫其津也。 乃定沙参、龙、牡、朱染茯神、黑豆皮、薏苡、木瓜、小麦、竹针、鲜莲子之方。一剂则吐泻皆止,得寐神清,且略知饥,稍能收谷。 次日复诊,病者云:侬舌上脱液者三十年矣,是以最怕热药,奈群医谓疟宜温化,以致愈服愈殆,设非先生眼光如炬,恐昨日已登鬼录矣。寻以充液柔肝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