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欢 喜 2023-08-06 发布于上海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掌握三条轴线

首先是时间轴。

当我们在进行断舍离时,要把时间放在当下,也就是考虑这件物品是不是当下适用的?而非过去或将来。

比如这件衣服你以前很喜欢穿,现在却闲置了很久,那就可以大胆地舍弃它。

而想着为客人到来所准备的碗筷,实际上一年到头也用不上几回的话,也是待处理的对象。

其次是关系轴。

试想一下,你在考虑要不要丢掉一件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以它还能不能用为判断标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物品在你的生活中早已反客为主了。

千万要牢记:物品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类使用的。所以判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我需不需要用?而非这件东西能不能用。

理清人与物品的这项服务关系后,会帮助我们做出很多正确的选择。

最后是空间轴。

断舍离不是教人一味地扔东西,而是让我们学会和物品保持舒适的相处关系。

所以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把生活空间保持在舒服的状态,维持好房子的干净卫生就足够了。

我们可以借鉴山下英子提出的7-5-1收纳法。

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七成,看得见的占五成,展示性的占一成。

比如衣柜这类带门的隐蔽空间就留白三成,放在玻璃柜这种可视区域的用品就留一半,展示意义的地方则只放一成的摆件。

第二、牢记三个原则

在考虑跟任何一件物品的关系时,都可以用“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原则来判断。

在做断舍离的第一步“断”时,我们就在每一次购物前用“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原则来筛选物品:

如果这件物品不是当下立刻就会用上的,不买;

如果这件物品对自己实际上用处不大,不买;

如果这件物品自己并没有特别喜欢,不买。

也就是说,唯有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条件的东西,方是值得我们买入的。

同理,我们在做“舍”的时候,也是依据这三个要点,将那些对我们来说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的物品丢弃。

不妨试着以场所为单元,从你最没有压力的地方开始断舍离,循序渐进到执念最深的地方。

比如这周整理客厅,下周整理厨房,再接着卧室、书房·····

最后,通过对物品一进一出这两个重要关口的把控,我们就能慢慢斩断物欲、甚至进一步洞察内心,找回真正的自我。

很喜欢《断舍离》的一句书评:“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有时候,撬动我们命运齿轮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身边那件不起眼的小事。

正如你下定决心开始践行断舍离时,就已经迎来了整理人生的契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