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丑书当涩势,别把油滑当疾势,这样就太江湖了

 艺素简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书法的自主意识自蔡邕开始被唤醒,蔡邕或者是自己体会,或者是通过所谓的神人启发,得到书法的用笔之法。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作书法鼻祖,也是从此后书法有了代际传承。

由于传承的断代,和个人理解的偏差,到如今书法的笔法是什么,都众说纷纭。书法的重要笔法,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笔法》中有记载,“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熹平石经 残石

重要的笔法有两个,“疾”和“涩”,掌握了“疾”和“涩”二法,书法的神奇之处就都在掌控之中了。关于“疾涩”,历代书家多有论述。蔡邕在自己的书法论著《九势》中对“疾涩”做出过明确的解释。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趯笔、趯锋,张怀瓘的《永字八法·九用》中说过,“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这么对比一下“疾”和“涩”,似乎说得一样的!

熹平石经  残经

是不是有点出乎所料呢?疾和涩用现代汉语解释,分别是“迅速”和“钝涩”。所以很多人为了达到他所理解的“疾”的效果,把笔画写得龙凤凤舞,油滑虚浮。而为了表达“涩”的含义,把笔头按到笔根,把笔锋分散,制造一些“飞白”效果。

如果以为这种受墨不全的江湖体画面就是涩势,这肯定是不对的。在写出这样的笔画时,由于笔头变形,失去笔性,是根本不能表达疾涩的。别说疾涩,基本的笔法都不能发挥了,比如因为散锋,中锋没了;因为弹性没了,不能作出顿挫、蹲锋、存锋等动作。

孙过庭 佛遗教经

疾势出于啄法和磔法之中,又要竖直了毛笔趯锋急进。涩势则要紧急地战行。疾涩虽然相近,但各有侧重,这个侧重将疾涩象阴阳一样分开。疾在于快速而勒得住,涩在于压得下而不滞留。疾是快中有涩,涩是涩而又快,疾与涩是对立又统一的。

疾和涩,都是紧行,都有战进,几乎相同,到底怎么区分,又怎么运用呢?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局部

清朝的刘熙载说:“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涩,就是张旭看见公主担夫争路,是颜真卿看见的屋漏痕,是逆水行船。疾,是逆水行船、屋漏痕、公主担夫的另一面。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这样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疾,便是放纵;涩,便是收紧。疾是痛快淋漓,涩是沉着稳定。

怀素《论书帖》

如果涩而不快,就会造成迟滞,迟滞的结果是点画臃肿而无势,这是很多初学楷书的人容易犯的错误。他们会认为书法就是要力透纸背,所以要用力行笔。同时还认为写书法要静心,不能快速行笔,只能缓慢地书写。

看看一些写田楷的人,慢条斯理地一笔笔描画,没有了痛快淋漓,字便失去了势。没有势的字如同蜡像馆的蜡像,即便是塑造成天女散花,哪吒闹海,也一样没有生命力。笔势可以说是字的灵魂,字有了灵魂才能传情达意,才能称作书法。

苏轼寒食帖

如果疾但不沉着,就像风筝没有线,不是飞得有没有姿态的事儿,没有了线,风筝也就飞不成了。

但是不管疾笔还是涩行,都要立得住笔,立得住笔才可以使软笔有力,划到纸上才有锥画石的状态。也只有笔头有力,才能不拖泥带水,沉着痛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