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言:现在不少人受《徐氏宗谱》影响,导致对徐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不是说《徐氏宗谱》不可信,而是有的《徐氏宗谱》十分离谱,甚至把徐国历代君王生辰八字都标注的清清楚楚。岂不知,把历史标注的越清楚就越荒谬。因为只有杜撰捏造才能做到这一点。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以表列出徐国大事,可信度很高,可以作为研究徐国历史的量天尺和指南针。 夏启的时代约在公元前 21 世纪。如果从夏启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算起,徐国约有1600余年的历史。汤原为商族的领袖,灭夏后建立商朝,如果从商汤灭夏封费氏庶子于徐以伯益之祀算起,徐国也约有 1100 年的历史。即使从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周初算起,徐国也有五、年的历史。可惜由于文献缺乏,我们只能梳理出一个粗略的徐国大事梗概。制作徐国大事管的依据,主要是历代的文献。 时间
| 事件
| 资料来源
| 史前
| 远古始祖少昊划分所辖各部族,分别命名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等。虞舜时期,少昊的后裔皋陶先后辅佐舜、禹,功勋卓著。皋陶长子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获封于费,得姓赢氏。 | 《左传》等 | 夏
| 夏启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建立徐国。 | ①《文献通考》卷二六四: 徐,赢姓,子爵,出自伯益。国始封于夏,历殷周。国在下邳僮县。今泗州临淮有徐城。②《太平寰宇记》引《都城记》: 一说伯益有二子,长曰大廉,封鸣俗氏,秦为其右。小日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代末年,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人为卿士,汤封费氏主淮夷。 | 商
| 帝乙时曾征淮夷。商末纣王因讨伐东夷,国力受到削弱,最终为周所灭。 | 《竹书纪年》等 | 西周 初年
| 西周初年,周武王崩,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徐和管、蔡及商的残余势力武庚等联合叛周。周公于成王先后率兵伐徐,杀管叔蔡叔、武庚,击败叛军。周成王以周公功大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并将包括徐人在内的殷氏六族”赐给鲁国。周王室的东征及战争的结局招致徐人更加激烈的反抗,徐人甚至一度严重威胁到鲁国都城的安全。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伯禽率军讨伐徐国。徐国败,被迫南迁。 | ①《尚书·周书·大造》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氏传:淮夷,徐、奄之属。 ②《尚书·周书·费誓》: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公曰:嗟,人无哔,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乃甲胄,敽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刀,无敢不善......甲戎,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③《诗经》、《史记》,青铜器班盒、小臣谏篇、令彝、王令明公尊、南宫中鼎等。 | 周康王时
| 徐夷等东夷人大反。周康王命卫康伯率殷八师讨伐东夷。 | 青铜器小臣谏簋铭文: !东尸 (夷) 大反!白 (伯) 懋父以殷八自 (师) 征东尸 (夷) ......述 (遂)东陕,伐海眉 (湄),于厥复归,才(在)牧自(师)。白 (伯) 懋父承王令 (命),易 (锡)自(师)率征自龋贝。 | 周宣王时 | 宣王即位,号称中兴,但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剥削和压榨沉重苛刻,稍有不满,就要示之以刑法,从而激起徐人的反抗。宣王派兵镇压,徐人被迫投降 | 《诗经·常武》毛诗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诗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阐淮濆,仍执丑虏。截彼准浦,王师之所。王师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 周幽王时 | 幽王荒淫无度,东夷乘机造反。 | 《诗经·小雅·苕之华》毛诗序:苕之花,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客旅并起,因之以饥谨,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已逢之,故作是诗也。 | 周庄王时
| 徐驹王起兵反周,最后渡过黄河,直打到周王都洛邑附近。 | 《礼记·檀弓下》记徐国容居赴郑吊丧说:“吾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 齐桓公时
| 徐嫁女于齐桓公为夫人,希望通过政治联姻获得安全。 | 《史记·齐太公世家》:“初,齐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潘公旦《中国民族史料汇编》:“是时,徐已于上国通婚。” |
前 668年 | 齐、鲁、宋联合伐徐。 | 《春秋·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 鲁釐公时 | 鲁釐公率兵伐徐,打败徐人,恢复鲁国公时的疆域。 | 《诗经·閟官》毛诗序: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字也。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候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貂,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侯是若。” | 前 657年 | 徐国征服舒国。 | 《春秋·信公三年》:“徐人取舒。” | 前 645 年
| 楚和中原诸侯争霸,徐国当时国力较弱,被迫周旋于楚与中原之间。楚国以为徐盛与中原结盟,便出兵伐徐。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中原诸国于牡丘会盟,商讨救徐。因获得中原诸国的支持,徐不愿向楚屈服,继续抗楚。楚在娄林击败徐军。 | 《左传·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三月,鲁僖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寻葵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率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秋,伐厉,以救徐也。楚败徐干娄林,徐恃救也。” | 前 644 年 | 齐为拯救徐国,出兵讨伐楚国的附庸国厉国,不果。 | 《左传·僖公十六年》:“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十二月,鲁僖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谋鄫,且东略也。” | 前 643
年 | 因前年楚人伐徐,在娄林大败徐人,为此齐人攻伐楚国的英氏,以报楚伐徐之仇。 | 《左传·僖公十七年》:“春,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 | 前 620 年 | 徐人伐苔。 | 《左传·文公七年》:“冬,徐伐营,营人来请盟,穆伯如营莅盟。” | 前 584 年
| 吴国逐渐强盛,与楚争霸,攻伐楚国徐国。 | 《左传·成公七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 | 前 538 年 | 楚、蔡、徐等国之君在申地会盟。因为徐君之母为吴人,吴又是楚争霸中原的劲敌,楚国担心徐人勾结吴人为害楚国中便在会盟中将徐君拘禁起来。 | 《左传·昭公四年》:“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郑子、宋士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徐子,吴出也,以为贰焉,故执诸申。” | 前 537 年 | 徐和蔡、陈等国随楚伐吴。 | 《左传·昭公五年》:“冬十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以报棘、栋、麻之役。” |
前 536 年 | 徐君世子仪楚出访楚国,楚君将仪楚拘禁,仪楚寻机逃回。楚君派泄率兵伐徐,吴人闻讯后派出援兵救徐。楚人见了,又由令尹子荡亲率大军伐吴,引起两国的大战。 | 《左传·昭公六年》:“秋九月,大雾,旱也。徐仪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师薳,泄伐徐。吴人救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获于豫章,而次于乾谿。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官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 | 前 530 年 | 楚君派出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军围困徐国,企图以此恫吓吴国。 |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豁,以为之援。” |
| 楚军从徐国班师回国,吴人在豫章将楚军打败。 | 《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师还自徐,豫章,获其五帅。” | 前 526 年 | 齐、郯、莒组成联军伐徐,进军到浦隧前时,徐人向齐国为首的联军献上甲父之鼎,并订立投降盟约。 | 《左传·昭公十六年》:春,春,齐侯伐徐。二月丙申,齐师至于浦隧,徐人行成。徐子郯人莒人会齐侯,盟于浦隧,贿以甲父之鼎。叔孙昭子曰:诸侯之无伯,害哉!齐侯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也无伯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肆。其是之谓乎!” | 前 521 年 | 徐人和郑、郳、宋在虫地结盟。 | 《左传·昭公十九年》:“郑人、郳人、徐人会宋公。乙亥,同盟于虫。” | 前 515 年 | 楚君亡,吴借楚国国丧之机派公子掩馀、烛庸率兵伐楚。不久,吴国内乱,公子光弑吴王僚自立,史称吴王阖闾。公子掩馀和烛庸担心被吴王阖闾诛杀,分别投奔徐国和钟吾国。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馀、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吴公子掩徐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 | 前 512
年 | 吴王阖闾要求徐国拘捕掩馀,钟吾拘捕烛庸。徐与钟吾却暗中怂恿二人投奔楚国。吴王阖间大怒,出兵先灭掉钟吾,然后伐徐。徐国都城地势较低,吴军筑坝蓄水,放水倒灌徐都。徐都城破,徐君章禹被迫按照吴国的风俗“断发文身”,带着夫人一起向吴军投降。阖间对章禹一番假意安慰后,将章禹一行礼送出境。于是章禹只好投奔楚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从此徐国灭亡。 | 《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子使徐人执掩馀,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吴子怒。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尔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戎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