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建立的夏朝国都为何寻找不到踪迹?哪里才是华夏、诸夏之人?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09

(作者:赵辉)由中国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联合攻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导、集中国历史学界精英组成,于2000年9月15日虽然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但对于夏朝的历史缺乏可信可靠的历史遗迹证明,而让体现中华文明历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行性,饱受国内外学者的质疑。

为什么作为华夏文明起始的夏朝,体现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华夏文明,进过数年各界科学精英不懈努力,仍然无法找到夏朝历史存在的蛛丝马迹呢?那么体现夏朝文明历史的夏朝国都究竟在中华大地的什么地方呢?只有确定了夏朝存在的范围,才能逐步解决夏朝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现有的关于夏朝历史探索的工作,完全是在错误的历史文明系统中运作,其结果就不言而喻。

因为中国的信使是由位于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周朝开始,对周朝前期的历史记载,就存在许多主观与客观的错误信息,因此,对于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必须辩证地去分析,去伪存真,寻找古籍记载中残留的一丝一毫的线索,剥丝抽茧地去解开夏朝的历史。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夏最初来自于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是周王朝承继夏朝文明、夏礼,体现周王朝统治正统性,取代商朝合法性的一种称谓。如果因此认为夏朝的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就大错特错了,也是夏朝文明遗迹迟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在春秋中期,诸侯国吴国与越国、楚国发生了几十年的相互争夺诸侯国霸主的战争。在淮河流域三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发生了数次战争,而地处淮河流域的诸侯国徐国成为诸侯争霸的牺牲品,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区域,因此,史料中留下了一些关于这些战争的记载,为我们寻找消失的夏朝国都提供了关键的线索与证据。

史料中关于吴楚战争的记载:

前584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前574 舒庸以楚师之败而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櫜师袭舒庸,灭之。

前570 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吴伐楚,取驾。

前560 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

前559 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师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

前549 楚康王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请受盟。二子覆命,王欲伐之。薳子谏止。

前548 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子强、息桓、子捷、子骈、子盂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日。子强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子木从之。五人遂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巢牛臣隐于短墙射杀诸樊。

前547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

前538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

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强城巢,然丹城州来。

前537 楚灵王以诸侯及东夷伐吴,楚将薳启强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灵王遂观兵于坻箕之山。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楚灵王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强待命于雩娄。

前536 楚灵王使薳泄伐徐。吴人救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

前529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吴灭州来。

前525 吴伐楚。战于长岸,楚司马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环而堑之,及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吴公子光扰乱楚师,大败之,取余皇以归。

前519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战于鸡父。吴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公子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

前519 吴人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

前518 楚平王为舟师以略吴疆。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前515 吴王僚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楚莠尹然,工尹麇帅师救潜。左司马沈尹戌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吴师不能退。

前511 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

前508 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前506 吴王阖闾、蔡侯、唐侯伐楚。楚囊瓦三战皆败。吴、楚军战于柏举,夫概以五千军先击囊瓦,楚师大败。吴军遂五战五胜直入郢都。左司马沈尹戌败吴于雍澨,随后也自杀而亡。

前505 申包胥泣秦庭乞师,秦援楚。秦楚联军败夫概于沂,楚军败吴军于军祥。吴整军后在雍澨败楚军,秦军又败吴师。楚子期败吴于麇和公婿之溪,吴王阖闾遂撤兵回国。

前504 吴公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

前485 楚司马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季子劝子期退兵,子期还。

前480 楚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伐吴,至桐汭而还。

前479 吴伐楚慎邑,白公胜败之。

徐国位于吴、越、楚国争霸中原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争霸中原的战略要地。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公元前645年为楚国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后,成为越国的领土。在这些事件中,《左传》都明确记载了徐国与夏朝的密切关系。

《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冬,宋人伐曹。楚人败徐于娄林。【传】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寻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

哀公二十年(前480)【传】二十年春,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楚隆曰:“若使吴王知之,若何?”赵孟曰:“可乎?”隆曰:“请尝之。”乃往。先造于越军,曰:“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入视之。”许之。

从以上两处《左传》的记载“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徐国地域是夏朝的故地,是夏朝的中心区域;徐国被吴国所灭32年后,徐国的人民即诸夏人民,听到越国讨伐吴国,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欢欣鼓舞,进一步明确了徐国地域的人民为夏朝的遗民。

对于“徐即诸夏故也”,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者理解为徐国是夏朝的故人;二者认为徐国是夏朝时的故国;三者公元前645年时,夏朝国都已在徐国的统治地区,徐国地区是夏朝的中心区域。在没有得到最后确认前,三者都有一定道理,而第三种观点却可以为我们寻找夏朝国都提供有力的线索,而且可以得到其他线索记载的有效证明,“诸夏之人莫不欣喜”更是直接印证了被吴国吞并的徐国人民就是夏朝后裔的人民。

而《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的“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说明位于徐国北方的任、宿、须句、颛臾已属于“服事诸夏”的夏朝非中心国家。

华夏与诸夏,对于周朝众多的诸侯国来说,只相当一个并不大的诸侯国的面积,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华夏与诸夏的描述中,可略见一斑。

《左传》襄公十三年【传】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蛮夷、南海、诸夏都成为楚国新征服国土的一部分,是楚共王一生的功绩。《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再次印证记述了华夏地区在楚国版图中得而复失的过程,说明华夏地区只是楚国的一小部分,而且一直处于诸侯国的争夺地区。

从以上《左传》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观点:华夏、诸夏位于楚国、徐国、吴国争夺的中心区域,并被这三个诸侯国反复争夺。而这个区域与史料记载中的“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的位于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极其吻合;在涂山的北部15公里的北淝河北岸的古城遗址其历史遗迹具有孟子所论述天子失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宏大城郭规模。这个古城遗址也是春秋时期的向国遗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吴国与十多个诸侯国会盟,计划联合攻打楚国的会盟,这就是《左传》记载的“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6年)【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传】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

“楚失华夏”、“徐即诸夏故也”“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史料中这些极其难得的无心记载,充分说明了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夏朝中心,是位于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而位于北淝河北岸、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就是夏朝国都的唯一可能。纵观各种史料所透露出来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也都指向四方湖地区;四方湖地区是符合这些历史记载关于大禹因治水功绩而建立的夏朝,开启华夏文明的夏朝国都的唯一选择。那些以黄河流域来寻找夏朝国都、寻找夏朝高度文明遗迹的努力,只能是徒劳无功。这些以黄河流域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陈旧观点,严重地阻碍了华夏文明的解密工作,也让尧舜禹历史、华夏文明、华夏历史的真实存在广受国内外历史学家的质疑。(作者:赵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