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志铭: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诊治体会

 经方人生 2023-08-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一

12:00

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

专注中医·始终原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志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学科带头人,第四届江苏省中医药“十佳青年之星”,徐州市医学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先后主持省市级课题4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江苏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先后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目前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常务委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属于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顽癣”等范畴,是以多角形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极易形成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颈项、肘部、眼睑、骶尾等部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学对其认识很早,诊治亦独具特色。

    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与风湿热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风湿热邪蕴阻肌肤,风盛则痒,热盛则肌肤起疹,湿盛则缠绵难愈。风、湿、热之邪可从外感受,亦可从内而生,而内生之风湿热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神经性皮炎以剧烈瘙痒为首要临床症状,因风盛则痒,故风邪为其重要致病因素。本病之“风”并非单纯外感之风邪,亦包括内生之风,如血热生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肝阳化风等。尤其是年老体弱及病程日久者,常有阴血亏虚,更容易出现血虚生风或阴虚化燥生风。风邪停伏于肌肤腠理之间,且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故难以祛除,而致瘙痒顽固难愈。本病之“湿”包括外湿和内湿,常以内湿致病为主。内湿形成与脾关系密切,乃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此种内生之湿属“顽湿”之列,常导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从临床表现看,神经性皮炎的皮损虽然以肥厚、干燥、粗糙为典型表现,没有糜烂、渗液、水疱等所谓的湿盛征象,但不能简单地依此辨为无湿。这是由于顽湿阻滞经络,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肌肤失养,故表现出血虚风燥的假象。这种顽湿常与风邪相互兼夹,痹阻经络,治疗上需要搜风除湿,赵炳南先生常用全虫方来治疗此类顽湿夹风阻络之病症。本病之“热”包括从外感受之热邪和内热(火热内生),常以内热为主,与心、肝关系密切,包括心火、肝火、食火、五志化火等。火热偏盛,内伏营血,外泛肌肤,则出现红色斑丘疹,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加之火热耗血伤阴,肌肤失养,出现瘙痒、脱屑、干燥。

图片

    情志因素与神经性皮炎密切相关,患者常因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抑郁而发病或加重。情志不遂,导致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而停留于腠理分肉之间而发皮损;另外,心藏神,肝藏魂,主疏泄,情志变化与心、肝功能活动关系密切。若情志内伤,郁闷不舒,郁而化火,导致心肝火旺,熏蒸肌肤,日久耗血伤阴,导致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出现皮肤干燥、肥厚、脱屑及剧烈瘙痒。此外,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亦密不可分,常因过食炙煿厚味、畅饮醇酒而诱发或加重。炙煿生热,厚味生湿,醇酒助火,湿热相博,火毒内盛,外发肌腠而生皮疹。

    脏腑功能失调在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以心、肝、脾功能失调最为重要。《黄帝内经》曰:“心部于表”、“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此,体表疾病包括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与心关系密切。心为阳脏,属火,主血脉,若心火亢盛,化其热,致血热妄行,溢于脉外,与外受风湿之邪搏结于肌肤,则出现红色皮疹。病程日久,耗津伤阴,心血亏虚,变生内风,则血虚风燥,不能濡养肌肤,出现干燥脱屑,浸润肥厚,瘙痒较甚。心主神志而藏神,心火亢盛,热扰心神,或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本病瘙痒较甚者易出现心烦、失眠、焦躁等情志改变,而这反过来又会加重皮损,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 此外,本病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疾病早期尤为明显。从肝的生理特性上看,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烈,主升主动。相应的在病理上就表现为肝阴(血)常不足,肝气常有余,肝阳易亢,易化火生风。火热燔灼肌肤则起红色皮疹,风盛则肌肤瘙痒。火热耗伤阴液,导致肝阴不足,肌肤失养,出现皮肤干燥肥厚,瘙痒不适。从肝的生理功能上看,肝藏血,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血行不畅,气血停滞肌肤,不能濡润滋养,而渐生皮疹,肌肤干燥粗糙。若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熏蒸肌肤则见红色皮疹。肝藏血功能失常,导致肝血亏虚,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出现干燥粗糙色暗,瘙痒无度。另外,在神经性皮炎的形成过程中,脾的功能失调发挥重要作用。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湿易伤脾。若素体脾阳不振,或饮食不节,过食炙煿厚味之品,或情志内伤,木不疏土,则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而化热,如客邪再致,外受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湿热相合,外蒸肌肤,而生诸疮。因湿性重浊粘滞,故致皮损缠绵难愈。脾主生血,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虚弱,生化无源,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濡润则干燥粗糙肥厚,血虚易化燥生风,而致瘙痒难耐。

    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在早期以风湿热邪蕴阻肌肤,心肝火旺为主,晚期则以阴血亏虚,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为主。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之本,而风湿热邪为致病之标,情志内伤及饮食不节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图片

    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施治主要从脏腑论治,以心肝脾为先,视局部皮损状况,结合整体辨证,侧重有所不同,或从心、或从肝、或从脾论治,在清心、健脾、疏肝基础上,兼顾祛风、除湿、清热,灵活加减,内外标本兼治。

    神经性皮炎从心论治,或清心泻火,或养血安神,身心并治,随心而愈。中青年患者以心火炽盛多见,皮损颜色淡红,常伴烦躁、夜卧不安、小便黄赤、舌尖红等症,故治以清心泻火为法,可选用导赤散加莲子心、连翘心、栀子仁、灯心草等。而病程日久,或年老体弱者,心血(阴)不足多见,皮损淡褐色,干燥粗糙,常伴虚烦心悸,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治以养血滋阴、安神定志,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本病从肝论治,以疏肝养血,平肝潜阳为主。中青年患者以肝郁化火证居多,疾病初期多见,表现为皮损色红,瘙痒明显,情绪紧张或焦虑会加重,常伴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或弦数等,治以疏肝清热为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年长患者以肝血或肝阴不足证常见,临床表现为皮损粗糙肥厚色暗,干燥脱屑甚至皲裂。若以肝血不足为主,则伴有头晕,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弱,治法为疏肝清热,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若以肝阴不足为主,则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数,治法为养血柔肝,选用一贯煎加减。若肝阴不足,进一步发展,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致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则形成肝阳上亢证,出现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甚至引起肝风内动,风动则痒,可出现剧烈瘙痒,夜间尤甚。治宜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选一贯煎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君药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二经,其不仅能疏散外风,亦能清热平肝以息内风,同时还能入心经而除心热,有很好的止痒作用。神经性皮炎从脾论治,以健脾除湿为主。若皮损呈淡红色,搔抓后出现少量渗液,伴腹胀、口臭、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脾燥湿,方选泻黄散合平胃散加减;若皮损呈淡褐色,常伴腹胀纳呆,大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弱或缓,辨证为脾虚湿蕴,治宜健脾除湿,方选健脾除湿汤加减;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呈暗褐色,瘙痒明显,常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为脾虚血燥,治法为健脾燥湿、养血润肤,方选健脾润肤汤加减。

图片
图片

    在以上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灵活加减化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安神止痒之法,如重镇安神,可选用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灵磁石之品;养心安神,可选用酸枣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茯神之品;凉血安神,可选用水牛角、生石膏、玄参之品。对于瘙痒剧烈者可在组方中酌加乌梅、五味子、酸枣仁等酸甘收敛之品,有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前提为虚证才能使用,而实证不能使用,以免“闭门留寇”,导致病情加重。此外,祛风止痒应分清是外风还是内风,外风宜散,用药宜辛凉(薄荷、蝉衣、防风、荆芥、浮萍、牛蒡子),以防辛温之品助生内风;内风宜熄,依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凉血熄风、养血熄风、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搜剔熄风之品。另外,可酌情配伍养血活血药(当归、鸡血藤、丹参、川芎),取“祛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瘙痒较甚者,常为顽湿与风邪博结,阻滞经络所致,酌加具有入走窜通络、搜剔祛风作用的全蝎、蜈蚣、地龙、乌梢蛇、白僵蚕等虫类药物,以及威灵仙、徐长卿、羌活、秦艽等祛风除湿通络的药物,以寒温并用、风湿兼治(可选方剂有全虫方、秦艽丸、乌蛇祛风汤等),驱逐深藏于经络中的邪气。久病必瘀,病程日久,皮损浸润肥厚明显者,酌加活血化瘀(川芎、丹参、鸡血藤、三棱、莪术)及软坚散结之品(浙贝母、瓜蒌、夏枯草)。还可运用取象比类法,也就是直观论治法进行药物加减。比如以皮治皮法,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选用一些皮类药物(白鲜皮、桑白皮、茯苓皮)治疗,另外还有寓搔意治瘙法,就是对瘙痒明显者,模拟竹抓类搔抓工具,酌情选用一些带钩刺类药物(钩藤、刺蒺藜、皂角刺、佛手)进行治疗。此外,还可根据皮损发生的部位,通过经络辨证,选用相应的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例如,肘部(手少阳三焦经)可选用地骨皮、柴胡、连翘、青皮,后项部(足太阳膀胱经)可选用羌活,颈侧部(足少阳胆经)可选用柴胡、青皮,眼睑部(肉轮属脾)可选用苍术、升麻、葛根,骶尾部(督脉)选用狗脊。

图片

    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外治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独特,安全可靠,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优势。神经性皮炎在辨证内治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内外兼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神经性皮炎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有火针、梅花针、刺络拔罐、中药熏药、针刺疗法、中医封包等。火针疗法通过加热针体刺入穴位后,借助火力,激发经气,达到温经通脉、活血行气、扶正助阳、调节脏腑及驱邪引热之功。此外,火针疗法还可通过其温热效应,扩张针刺部位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新陈代谢,促进白细胞渗出并增强其吞噬功能,进而促使炎症消退。火针还能调节周围神经递质的含量,降低其兴奋性,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止痒的作用。一般每周1次,每间隔0.5-1cm点刺一针。梅花针扣刺皮损局部,通过刺激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扣刺强度以皮损浸润肥厚程度而定,多以皮肤充血,微微渗血为度,每周1次。刺络拔罐是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毫针在皮损部位刺络放血,然后再进行拔罐,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调和气血、透邪外达等功效。通过拔罐负压吸引,可促进皮损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皮损消退。刺络拔罐亦每周1次。中药熏药疗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的作用,对于瘙痒明显、肥厚苔藓化的皮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熏药处方选用赵炳楠先生的癣症熏药方,包括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大枫子、鹤虱草、白鲜皮、五倍子、松香等,将药物研成粗末后用桑皮纸或厚草纸卷成柱状,点燃后熏患处,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方中苍术燥湿,黄柏、苦参、白鲜皮、防风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大枫子杀虫祛风止痒而润肤,鹤虱草杀虫止痒,五倍子、松香收敛解毒止痒。诸药共奏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效。神经性皮炎针刺治疗以辨病为主,与辨证配穴相结合。常用主穴为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风池、曲池、血海、膈俞、神门、四神聪(常规针刺)。皮损局部阿是穴毫针围刺可以疏通经络、祛风止痒;针刺风池、曲池可祛风清热止痒,血海、膈俞(八会穴之血会)调理气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神门(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四神聪(经外奇穴)可安神定志。辨证配穴:肝气郁结—肝俞、行间、太冲;脾失健运—脾俞、中脘、足三里;心火炽盛—少海、少府、大陵。皮损浸润肥厚明显者,可予以青鹏膏、除湿止痒软膏、蜈黛软膏等中成药软膏,或临方调配湿毒膏(川槿皮、黄柏、煅石膏、五倍子、蛇床子、白芷、花椒、樟脑、冰片)进行封包治疗,能软坚润肤,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从而提高疗效。中药封包每日1次,每次4-6个小时。以上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如火针联合中药熏药、针刺疗法联合中药熏药、中药封包联合中药熏药、梅花针联合针刺疗法等。

本期责任编辑:

韩雪-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本文来自唐志铭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邮箱zhaobingnanliupai@126.com的投稿,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转载请注明讲者,整理者,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