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中医陈孝和 2023-08-07 发布于山东

继续昨天的内容来讲面对各种慢性病,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

前面讲的尿病、三高、脂肪肝的一个共同病理基础是肥胖。这些病的发病概率和肥胖程度也是成正比的。

逆转这些病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肥胖是怎么来的

中医上认为呢,肥胖者多痰湿,痰湿是肥胖形成的关键因素。

今天咱们先探讨一下湿是什么?

很多同道经常说湿气,动不动就湿气重,应该祛湿。

那么湿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不太好回答的。

《黄帝内经》里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认为脾的功能低下是造成内湿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说是脾虚水液不运,水津失布,或脾虚湿邪壅盛,阻滞气机,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内湿蓄积,或湿停成饮,或湿聚成痰。

总结来说,湿、痰基本上定义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而肥胖就是这些不正常的病理产物积聚而成。

如果我们想祛湿的话,首先要健脾,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从源头上杜绝湿气的产生;然后是祛湿,比如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这些利水祛湿药,把体内积聚的湿气排出去。

大家是不是都这么认为的呢?

但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脾的功能真的是如我们所认知的那样主运化吗?

这里我引用一下内经十二官论的原文:

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

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左有小肠,后附脊膂,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脐上,共盘十六曲。

右有大肠,即回肠,当脐左,回周迭积而下。亦盘十六曲,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迭积,下辟乃出滓秽之路。

广肠左侧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为血脉,以成骨髓。津液之余,流入下部,得三焦之气施化,小肠渗出,膀胱渗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精气自胃口之上口,曰贲门,传于肺。肺播于诸脉,其滓秽自胃之下口曰幽门,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曰阑门,泌别其汁,清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

《医述》

脾者,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

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智。

你是不还说,脾不是一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系列功能集合嘛。

这是纯属扯淡。

古人是真真切切通过解剖发现了脾这个器官,通过观察和经验结合认为“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

你可能还会说,古人记载的脾脏跟我们现在说的脾脏不是一个器官。

关于脾的分布位置、大小、重量都有如此明确的记载,而且这个器官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脾脏,但可能还包括了现代生理学上的胰腺这个器官。

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人根本不知道脾的生理功能,它就不是一个消化器官

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得出来的结论,一定是扯淡的。

更扯淡的是这一段记述: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精气自胃口之上口,曰贲门,传于肺,肺播于诸脉。其滓秽自胃之下口曰幽门,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曰阑门,泌别其汁。清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

古人认为胃里的精气,也就是营养物质,会通过贲门进入肺,然后通过肺散布到全身。

胃里消化吸收后的产物,会进入小肠,消化吸收后的渣滓里的水渗入到膀胱里去,剩下的进入大肠。

古人是真的这么认为的。你说他对生理学一无所知都不过分。

为什么这部分内容现在不提了呢?

就是再蠢的人,今天也不会认为小肠跟膀胱连着,尿从小肠直接进入膀胱。但还保留着脾主运化这些毫无道理可言的理论。

每个学中医的人,都在骗自己,把自己骗的信这套无比荒谬的理论,然后再继续去骗别人。

这里先讲清楚一个问题,脾不是什么消化器官,体内的湿气也跟脾没什么关系

那么湿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答案在肠道里

人体的肠道内分布着大量与人体共生的细菌,这些细菌自身构成一个独有的生态系统。

 01. 

 为人体制造营养成分 

人类为这些细菌提供一个适合生存繁衍的庇护所,而这些细菌也为人体制造各种营养成分。

比如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

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02. 

 发挥免疫防护作用 

当外来病原体侵入时,肠道菌群是第一道抵抗屏障,会把这些侵占它生存空间的外来病原体杀灭掉。

当肠道菌群失调后,肠道内不同菌群的数量开始发生变化,典型的是大肠杆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数减少;某些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增加。

这种肠道菌群失调的结果是某些致病菌在肠粘膜上定植、繁殖,损伤肠道粘膜,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糜烂、水肿,小肠绒毛上皮变性、坏死、脱落以及炎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反应。

小肠绒毛细胞水肿导致对水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大肠粘膜由于病原体入侵出现水肿糜烂,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大便含水量增加,出现便溏、腹泻

菌群失调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因很多,主要跟饮食失调有关。

饮食导致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这是很多疾病的根源所在。包括肥胖、抑郁症、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等。

以过敏性疾病来说,这类人的大便是不正常的,要不便秘,要不腹泻,病因就是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引发免疫机能紊乱

只要把大便调好,肠道菌群恢复了,很多过敏性疾病自然就好了。

肥胖也是,凡是肥胖的人,大便也是不正常的。

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营养摄入过盛导致的肥胖,而是菌群紊乱导致人体能量存储和代谢出了问题

这个时候先去调大便,只要大便正常了,再加上合理的饮食管理,体重它一定会降下来的。

时间关系,明天我们继续探讨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