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五不做,安康无灾祸

 東泰山人 2023-08-08 发布于广东

图片图片

作者 :儒风君

 
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02点22分41秒。
 
《历书》有言:“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昭示着盛夏的结束,初秋的开始。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收获。
 
值此阴阳转换、夏秋交替之际,老祖宗告诉我们:“立秋五不做,安康无灾祸。”
 
牢记下面6大禁忌,健康安然一整秋!
 

1

不田间行走
 
《管子》有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夏长秋收,立秋后,万物随着阳气下沉从繁茂到丰收。
 
当下正是农忙的时节,家家户户都盼着五谷丰登,硕果累累。
 
人们还会在立秋时祭祀土地神,既是为了感恩,也是为了庆祝。
 
但民间传说,立秋这一天,最忌讳的就是在田间行走,否则不利秋收。
 
因为会惊扰“谷神”,影响田地收成,即便并无科学依据,可秉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老传统,才能更好地远灾离祸。
 
古人还会用红纸写上“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贴在家中的墙上,以求身体康健,丰收吉利。
 

2

不贪食寒凉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凉风有信,一叶知秋,天气渐渐变得清凉干爽。
 
但事实上,立秋过后是处暑,仍然处于潮湿闷热的“三伏天”。
 
灼灼烈日,酷暑难当,人们难免会贪食寒凉,如喝冷饮、直吹空调、洗凉水澡等。
 
而阴气渐长,寒气渐生,太过贪凉,必然会使得寒气侵袭潜伏体内。
 
轻则身体不适,感冒发烧,重则寒凝血脉,不通则痛,还为秋冬留下病根。
 
所以,一定要注意温养,不仅能调理脾胃,也有利于阳气提升,体质增强。

图片

 

3

不无病乱补
 
常言道:“苦夏三分虚,立秋贴秋膘。”
 
盛夏时节,能量消耗,胃口不开,身体无病三分虚。
 
如果不及时补充,很难适应季节交替的变化,甚至顺利过秋冬。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立秋之时贴秋膘,提高自身免疫力。
 
但贴秋膘,指的是补充夏季消耗的精气和元气,以达到健康平衡的效果。
 
而不是“以肉贴膘”,整日大鱼大肉,饮食过荤,甚至“以药代食”,无病乱补。
 
否则只会加重肠胃负担,诱发肥胖,甚至引起心脑血管健康问题。
 
总之,进补前要先调理好脾胃,再结合自身情况,千万别“只挑贵的,不选对的”。
 

4

不悲秋伤感
 
古诗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到了秋天,受光照和环境影响,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会因此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经常悲秋伤感,沮丧消极。
 
而悲忧易伤肺,秋季本就要养肺润燥,长此以往,必将肺虚体弱。
 
《黄帝内经》中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意思是,在秋季,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保持心境的平和淡泊。
 
周末闲暇时,可以约伴出游,登高望远,调解精神,让自己心旷神怡。
 
也要收养心神,积极乐观,经常微笑,使心情舒畅,五脏自然调和安康。
 

5

不晚睡晚起
 
中国有句老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数千年来,太阳东升西落,人间寒来暑往。
 
人们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
 
如果毫无规律,起居无常,晚睡晚起,就可能会“虽半百而衰也”。
 
顺应自然,科学规律,起居有常,方能强身健体,颐养天年。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立秋节气过去,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息,尽量早睡早起。
 
晚上十一点前入睡,顺应阳气收敛,阴精收藏,可以养气养身。
 
早晨七点左右起床,顺应阳气提升,肺气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再加上夏秋交替之时,身体易出现疲乏、困倦等症状。
 
好好睡觉,恢复体力,滋补精力,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