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宝钗衣服给金钏儿妆裹?为什么宝玉祭金钏儿?看《荆钗记》

 长安昭阳王 2023-08-08 发布于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36】

(接上文,读红楼梦方法)


两个“投金”,可作为线索。再看两个历史事件,可作为证据。

一是皇太极解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尽。三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最后的希望破灭,也率众出降。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降清。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包括范文程,前去劝降,均被骂回。皇太极仍不放弃,对洪承畴恩遇礼厚。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

五月初五,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

皇太极解衣衣之,洪承畴被感而降。看《红楼梦》中:王夫人要拿新衣服给金钏儿妆裹,提到只有黛玉做生日的新衣,“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妆裹,岂不忌讳!”重复生日,错误提醒:宝玉生日,袭人说黛玉生日是二月十二,此时端午,黛玉生日已过。实则强调黛玉,表示崇祯朝之事。宝钗呢?却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为之妆裹,并说“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便指此事。

二是崇祯以为洪承畴殉国,遣官祭奠洪承畴:

崇祯祭文如下:“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红楼梦》中:就是宝玉在水仙庵井台上祭金钏儿。后来知道洪承畴降清,所以书中选择了水仙庵这种代表满清的地方。由宝玉致祭,即皇帝遣官致祭。所以茗烟说“二爷的心事,不能出口”,便是指此;“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便是文武双全的洪承畴了,即崇祯祭文说的股肱重臣;“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是骂有须有眉无发(剃头降清)的浊物!

宝玉说茗烟:“休胡说,看人听见笑话。”后来知道洪承畴没死,投降了满清,崇祯公然祭奠洪承畴之事便成为笑话。

所以崇祯的昏庸、不识人可见一斑:孙传庭战死,却以为他诈死潜逃,不给赠荫;洪承畴降清,却以为殉国,公然遣官致祭。

其实金钏儿投金,从其姓名便能看出:白金钏,姓“白”,名中两个“金”,都是满清关键字。

由此可见:在“清兴替明”之时,用对关键字,这些反面故事便迎刃而解,并不算难。而且一些细节都与历史吻合:王夫人打金钏儿耳光,骂“下作小娼妇!”宝玉脚踢袭人,骂“下流东西们!”打汉奸、踢汉奸、骂汉奸,都发生在五月初四。写的很清楚,“原来明日是端阳节”,前一天五月初三是薛蟠生日,后一天是端阳佳节晴雯撕扇。而发现金钏投井是五月初六,端午次日,湘云来了。从贾环说的“泡的可怕”,说明不是当天才投井的,应是昨日五月初五投井。对比:五月初四皇太极披衣给洪承畴,五月初五举行投降仪式,连日期都一致,丝毫不差。


  

宝玉祭金钏儿回来,黛玉用《荆钗记》的王十朋说事儿,对宝钗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此话表面看似黛玉凉薄,反面则有含义:一是看“荆钗记”、对宝钗说,两个“钗”对比,能看出“金钗”的“金”;黛玉说“水”,是提醒读者“满清”,是用关键字提醒读者所祭之人“投金、降清”。二是洪承畴投降了皇太极,所以黛玉此话是对宝钗说,“宝钗不答”。三是表达对祭奠此人的不以为然。

现在再看宝钗的“冷香丸”药方,用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全白,吃花;而黛玉、宝玉惜花、葬花,便能一眼看出各自属于哪方阵营。一进栊翠庵,“见花木繁盛”,“花木”二字,便将妙玉立场表明。所以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是赞叹妙玉,二是提醒读者:花木。所以贾母这句看似啰嗦的话,如明白关键字,都是有用意的。

18回,宝玉作的诗“蘅芷芬”,“蘅芜净苑,萝薜芬芳”后有双行脂批:“'助’字妙!通部书所以皆善练字。”说“助”字妙,其实指上联的对仗字“满”,都是第三字,再看标题“蘅芷清芬”的第三字“清”!批者在隐晦地给读者指出“满清”二字,因“满清”不能明说,作者这样写、批者这样指,已经风险很大了,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红楼梦》中用字的精妙,令人五体投地,其“善练字”,可用“关键字法”应对。将书中用字联系到两方阵营的关键字,便可一目了然,且能看出文句反面的更多信息。我们虽只总结了两方各二十个关键字,但加上谐音、同义、近义等扩展,两方则上百字了。带着这些关键字再读,便能看到烟幕之后作者表达的意思,比如看海棠诗、菊花诗、芦雪广联诗、中秋夜联诗等,便能把各人的立场、情感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岫烟,一句“冻浦不闻潮”,便可定位其朱明阵营,“把水冻住,不让潮起”,必定是位战功赫赫之人。在明末能“把水冻住”的只有寥寥数人,所以这简单的一句诗,对确定岫烟反面的历史人物,是个很重要的线索。虽然表面许给薛家,和宝钗好,拨开这些烟雾之后,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对照历史事件就比较容易看清楚了。

我不怕那些给我讲宝黛爱情的人,最怕那些用正面思维讲反面故事的人,听得我肝肠寸断,只能猛点头,让人家尽快讲完。

凡事不能一刀切。比如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风”显然指满清,说满清的刀剑严相逼。否则当作自然的风理解,就会觉得黛玉太矫情了,哪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风像刀子一样,至少夏天这几个月就没有风刀相逼吧?你在贾府养尊处优,有风刀也割不到娇小姐吧?那老百姓还活不活了!这就是没有理解“风”的反面含义。再如36回,凤姐从王夫人房里出来后: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门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这里的“风”,非要解作“满清”,就太牵强了。按自然的风理解就好,几句话刻画出凤姐的泼辣,随后凤姐就骂人了。所以不能见了“风”字,一概理解为“满清”,其它关键字也一样。

还有,在前文“关键字法”中强调过,对识别的关键字,和出现关键字的文句,先仅作为怀疑,不能一概认定,要多处验证,综合求证。比如:黛玉之父,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看!名和字都是“水”,这家伙,是满清!就闹笑话了。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