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发展之思考-在安逸中边缘化是否就是秦巴山区的宿命?

 起舞书库 2023-08-08 发布于陕西


汉中-秦巴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从北往南顺时针方向,依次被陕西省宝鸡、西安、安康,四川省达州(万源)、巴中、广元、甘肃省陇南、天水等城市环绕。汉中北据秦岭,南屏巴山,汉水蜿蜒东流、嘉陵逶迤南下,坐拥秦巴山区最大最平的一块河谷。汉中是西北地区(行政非自然角度)自然条件最优越,秦巴比邻地区基础最雄厚,地球同纬度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自古就有“天汉”的美誉。如今的汉中也有着“汉家发祥地,秦巴聚宝盆”“西北小江南”的称号,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令人扼腕的是,汉中的经济发展却十分差强人意(不断倒退),周边除了北部西安都市圈外,其余的邻居都是各自省内经济落后的难兄难弟。秦巴山区也是中国连片集中贫困带,长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如今各地都在热火朝天的发展经济,你追我赶奋力超越,GDP排位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发全民大思考,乃至网上论战四起,好不热闹。然而,秦巴山区仿佛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任凭外界吃香喝辣,我自气定神闲,岿然不动。用不忧、不急、不紧、不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富即安的状态来形容汉中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到底,为什么汉中的发展就是不愠不火呢?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发展的如此不堪?一个是如何发展?前者是刨祖坟,后者是找出路。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然人的因素是核心,毕竟人是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性格、想法、眼界很大程度受气候、物產所影响,气候、物產归根到底还是地理因素决定的。地理-影响气候、约束物產、塑造思想、左右历史,进而决定人和城市的命运。

因此,本文的逻辑是:透过地理看历史,从历史中总结规律,从规律中分析问题,从问题中找寻思路。

Chapter 1-南北要冲,兵家必爭之地-历史上高光时期的汉中

汉中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存在感都是极高的。一个被《三国演义》反复提及了一百多次的地名,想不高调都很难。可以说,汉中和长安一样,是被历史垂青的城市。

汉中,顾名思义位于汉水中游,既是一个行政概念,又是一个地理概念。商周时期,这里是古褒国所在地,让周幽王拜倒在石榴裙下,导致身死国灭的褒姒就来自汉中(背锅而已,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战国时期,楚国设置汉中郡,最初在今天湖北十堰、襄阳一带。秦惠文王时期,张仪骗取汉中之地,随之汉中郡的核心转移到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市一带,郡首设于南郑(今天汉中市的汉台区)。西汉中期,汉中郡的郡首迁到西城县(今天安康市汉滨区),东汉初又迁回南郑,至此再未移动。

汉中向北翻越秦岭,就是华夏基本盘-中国古代政令中枢的所在地-关中平原。向南跨过米仓山和大巴山就可以深入巴蜀腹地,抵达成都。东边沿汉水可以直捣夏口,插入楚国腹地。向西翻过青泥岭,则可以进入西汉水上游的武都和陇右地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汉中地区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从商周时期就沿着秦岭开辟了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春秋战国以后米仓山、大巴山陆续又开辟了金牛道(五丁开道,又是政治骗局)、米仓道和荔枝道。汉中乃栈道枢纽、秦楚咽喉、巴蜀门户。史载“楚得汉中,可以制秦。秦得汉中,可以凌楚”。秦国(司马错)以汉中为跳板,灭了巴国、蜀国,设置郡县,修建都江堰。将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绑定在一起,为后来扫灭六国奠定了基础。关中+汉中+巴蜀的组合,是中国古代前半段统一天下的模板,历史上反复重演。

秦末大乱,先入关中的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中。没想到,刘邦在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还定三秦,建立起大汉王朝。汉中开汉业,留此一抔土,尤是汉家基。因为汉中,我们的王朝、民族、语言、文字、文化都被打上了“汉”的烙印。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教主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一方。后来张鲁投降曹操。刘备集团和曹操又在汉中性命相搏。曹操在汉中吟唱过“衮雪”的豪情,也留下了“鸡肋”的惆怅,最终刘备笑到最后。刘备在汉中进位“汉中王”,开启了三国时代的大幕。再后来,诸葛丞相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以汉中为大本营。

唐代,汉中是山南西道的首府,辖区包括了今天重庆部分地区。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手握兵权的太尉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都城长安。唐德宗李适于兴元元年二月(784),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唐德宗在汉中遥控指挥平叛。三个多月后,皇帝由汉中返回长安时,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不久以后再次下诏升兴元府(汉中)与京兆府同级;并免去汉中百姓税赋徭役一年。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始于汉中。要知道,唐朝是只有京师(长安京兆府)、陪都(洛阳河南府)、龙兴之地(北都太原府)或者天子驻跸的地方(如西京凤翔府,汉中兴元府)才能称为府,当时的汉中有着直辖市一样的政治地位。

宋代,改道为路,汉中为利州路的首府(由广元迁来)。汉中境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县-三泉县。当时的川峡四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被合称为四川。其实,四川不是一个省,而是四个省的简称。这就是很多人,认为汉中属于四川的错误认识。其实,汉中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一级行政区,与四川平级。

南宋时,大宋与金国以大散关-淮河为界。汉中是宋金对抗的前线,陆游等大诗人都有在汉中(梁州)从军的经历。后来,蒙古人南下侵宋,和大宋反复争夺汉中地区。由于蒙哥死于重庆钓鱼城。元朝建立后,鉴于四川地区易守难攻,特意将四川的门户汉中划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省-陕西省。至此,汉中终于由一级行政区降级为二级行政区,并延续至今。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汉中历史的高光时刻都是国家分裂、战火纷飞的南北对峙时代。一旦天下一统,汉中的重要性就会一落千丈。作为军事要地,汉中和同一纬度上的襄阳、徐州一起,是国家统一的要害,这是中国历史东西轴线的前半段。随着长安-洛阳时代落幕,东西治天下的格局被南北治天下所取代。长安、洛阳都被历史抛弃,遑论汉中呢。人类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进入海洋时代。路权时代结束,海洋文明兴起。港口城市凭借天时地利,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丝路断绝,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地区,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汉中的衰落是与整个中国北方和西部同步的,不过是时代的缩影罢了。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滚滚车轮,谁也无法阻挡。这就是宿命。

Chapter 2-抗战大后方相对辉煌的近代

上一章节,分析了历史的总体趋势。晚清时期,中西对抗加剧。西方的宗教和文化还是侵入到地处内陆的汉中。燕子砭教案曾经震惊中外,也有善良的传教士南怀谦在古路坝建立起中西合璧的精美教堂。在沉寂了几个世纪之后,汉中又由于抗战出现了短暂辉煌。

早在抗战前夕,国民政府就将目光注视到沉寂已久的汉中,在此着力经营。1937年2月全面抗战前夕,川陕公路全线贯通,这是汉中和四川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这条战略公路,为日后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挑起了全民抗战的脊梁。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启。1937年12月,日寇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名义陪都是西安,实际上一直在重庆),四川成了抗战的大后方。汉中地区作为联系抗战前线、关中、和西南大后方的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时候的汉中:

西北联大在古路坝点燃灯火。汉中的古路坝、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是民国史上著名的三大坝(教育中心),它们在战乱中赓续文脉,在黑暗中用教育为国家寻找光明。

黄埔军校一分校设立在圣水寺,无数热血男儿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为国捐躯。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多次巡视汉中,李宗仁兼任汉中行营主任。于右任在汉中石门的摩崖石刻下长吁短叹。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也在汉中机场留下了身影。

西迁的企业、逃难的人群,南迁的故宫文物一时间云集汉中。

可以说,汉中今天的教育、工业、基础设施很多都脱胎于抗战时期。

抗战结束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

Chapter 3-郁闷的当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中陆续建成了宝成铁路。三线建设时,核工业(国营405厂)和航空工业(陕飞集团)纷纷布局汉中,并和汉中本地的烟厂、酒厂、化肥厂、小钢厂构成了工业的全部。然而,占据经济最大份额的军工企业并不核算GDP。烟厂、酒厂、化肥厂因为资源整合和人为原因,不是合并就是倒闭关停。小钢厂规模小、技术落后,钢铁行业多年持续低迷,很长时间还成了经济的累赘。汉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烟厂效益不好导致发不出工资,闹过以高档香烟替代工资的笑话,还上了《焦点访谈》,一时间臭名昭著。

今天的汉中,从民国时期陕西人口、经济的第二大城市,一路滑坡到第7,被曾经苦甲天下的延安超越,并与前面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分析一下,汉中落后的原因:

1、历史规律。第一章已经总结。现在是和平时代,海洋时代,汉中天时地利与人和全不沾边,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2、地理变迁:我在《秦岭小环线自驾游》中提到过武都地震。就因为武都地震,西汉水改道嘉陵江。汉中变成了汉水上游地区,水量减少,航运优势下降。民国时期,汉中还可以乘船将药材、大米、菜籽油运到汉口,再将洋油、洋碱、洋火运回汉中。1970年,安康境内石泉县修建电站。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财力和技术水平有限,根本没有考虑航运的需要,所以未设置船闸。至此,汉中彻底失去了水道。当然,根本原因还是汉水上游太浅,大型船只无法航行。武都地震,一直影响到两千年之后的汉中。

3、国家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先富带动后富,很长时间汉中和整个西部不是国家发展的优先级。作为汉水上游地区,一汪清水送京津。为保障京畿地区生产生活需要,南水北调、引汉济渭都不允许汉中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汉中是秦岭大熊猫走廊核心区,朱鹮的栖息地,国家的水塔,野生动物的基因库。经济发展难免和环境保护起冲突,做出牺牲是必然。当然,我们要格局大一些,全国上下一盘棋。

4、人为因素:这个最为复杂。笔者有一半汉中血统,与汉中本地人士多有交集。汉中土著,大多都是安于现状,觉得汉中是鱼米之乡,节奏慢、压力低,生活舒适,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想法和干劲儿(换言之,吃不了苦)。父母对孩子普遍缺乏指导,格局小、眼界窄、目光短。本地领导大多是外任,陕北和关中地区居多。革命老区和白菜心地区的官员,有很强的小农意识,做事迈不开步子,畏首畏尾,思路也不清晰。怀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四平八稳等待退休。这不是汉中的悲哀,是整个中国北方和西部的政治生态。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官员交流频繁,东部地区的人才交叉任职,理念和风格已经大为改观。

5、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陕西是典型的资源省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而汉中没有液体黄金,只有青山绿水。整个中国经济依靠房地产、能源、出口、汽车、消费等引擎推动。俄乌冲突后,世界对抗加剧,能源价格波动。中美关系恶化,制造回流,出口替代,对中国外贸影响很大。房地产频频爆雷,多地土地流拍。整个中国包括陕西都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中,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同时陕西是一个国企比重非常高的省份,民营经济缺乏活力,汉中尤是如此。要知道,GDP和财政收入主要靠制造业,而制造业不是汉中的强项。

6.强省会的副作用:这些年,强省会战略如火如荼。国家和陕西的资源加速往西安流动。陕西省除了榆林得益于煤炭经济外,其余地级市都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要知道,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汉中因地理位置而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现在又因地理位置而陷入尴尬。北边是大西安的关中经济区,南边是成渝。到底是融入西安还是融入成渝,是选编站队的问题。社会上一直有汉中脱陕入川的论调,将汉中的落后归结于陕西的骚操作,这是很可怕的思想。不可否认的是,汉中面临着西安和成渝两个方向的虹吸,发展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汉中和秦巴山区,就只能在安逸中陷入边缘化的漩涡,接受落后再落后的无情宿命吗?

Chapter 4-汉中和秦巴山区的未来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还是个人,只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研究汉中的历史和地理,就是要知道汉中从哪里来,汉中到哪里去。

那么,汉中该如何破局呢?

首先,找准自身的定位,顺应历史潮流和国家战略需要,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如果人类历史不能回到路权时代,这个世界还是海洋的,内陆城市无法和沿海港口对比。汉中注定只能发展到中等城市,准大城市已经是上限。没有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命,不能以规模取胜,那就只能剑走偏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其大而不强、大而不富,倒不如小而美、小而富。所以,汉中发展的目标要符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

其次,适度发展工业。虽然南水北调,汉中工业发展受限,但不等于不能发展工业。无工业不富裕,没有工业,就更别提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网+。汉中不能去工业化,而是要继续适度工业化。有几个核心要点需要注意:一是产业的选择。重工业、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注定与汉中无缘。因地制宜,现代中药材、食品(面皮)、旅游、新能源、物流可能更适合在汉中落地生根。找准行业,做大做强。不是面面开花,而是重点突破。尤其汉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已经很成熟的龙头山、留坝、洋县华阳景区外,镇巴天坑、巴山溶洞、红色旅游都是潜力无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创建5A景区是汉中当前的重要任务。二是营商环境的塑造。这是老调重弹,继续努力吧。三是做好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这不仅是对政府也是对企业。政府要当好店小二。企业要将工业服务,转变为服务型工业。以前等着政策从天而降,一切依靠中央政府和省里。现在不能只靠国家,民间资本也很重要。古人说,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结网。先把梧桐树栽下,金凤凰还怕不来吗?

再次,打破交通瓶颈。在普铁时代,宝成铁路过阳平关南下四川,汉中市区是很尴尬的存在。只有一条阳安铁路,却在安康的管辖之下。兰渝铁路,绕过汉中,从武都直接进入广元,舍近求远的做法其实是扇了陕西一记耳光。这一切随着高铁时代而彻底改变。目前,汉中有西安成都客运专线,已经成为省内除西安外的高铁大站,这还不够。大手笔大格局向南接通四川汉巴南高铁(不要担心给人家做嫁衣),争取未来兰渝高铁过境,远期北连宝鸡,东连安康,也不是不可能。高铁时代,汉中还有翻身的机会。

再者,主动融入大西安经济圈,适度参与成渝产业分工。作为陕西的一份子,站哪边不需要赘言。在中国,国家要你富,你才能富。国家不让你富,你根本富不起來。

最后,解放思想。汉中是鱼米之乡的思想已经落后了。经济发展,不进则退,一招落后,步步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是桎梏,必须舍弃。改造汉中人的思想一要靠经济发展。有了经济压力,穷则思变,变则通。二要靠外力,注入新鲜血液。三要靠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要靠交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坐井观天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地。《永远的救世主》里面丁元英扶贫王庙村时说的几段话很有道理。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无论做什么,市场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制力作用下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咱们翻开历史看看,你从哪一行哪一页能找到救世主救世的记录?没有,从来就没有,从来都是救人的被救了,被救的救了人。如果一定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这个,就是你们的救世主。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用。

最后,再借用孟子的话结束本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长安居大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