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生于1960年,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被看做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巅峰之作。 我今天要讲的这本《文城》出版于2021年,是余华继2013年《兄弟》出版之后,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这部长篇小说一上市就引起了热议,评价褒贬不一。余华在一次采访里说:虽然我写得不多,至今出版的长篇只有六部,但是我没有重复自己的写作,我写下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尝试。《文城》也不例外。 ![]()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文城》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书分为正篇和补篇两个部分。 正篇的故事是讲述了男主人公林祥福传奇的一生:初遇小美-娶妻生女—寻妻之路-溪镇生活-慷慨赴死—好友报仇-叶落归根 补篇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小美的故事:童养媳被休——和丈夫阿强私奔——初遇林祥福——两次出走——负罪祭拜赴死——两人棺椁相依 对于人类苦难和残酷命运的充分展示是余华作品的一贯风格。《文城》的故事中延续了这种风格。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余华《文城》中的苦难描写集中体现在林祥福和小美这一对男女主人公的“爱而不得”上。 从群体上来说,这些苦难集中表现为雹灾、龙卷风、雪灾以及匪祸在内的一系列天灾人祸。 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充分展示是余华小说一贯的风格,但是在《文城》中余华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摹那些反抗苦难命运的人间情义。 ![]() 首先,男主人林祥福就是一个情义的化身。 首先是对于感情,特别的真挚、专一。比如对于小美的从一而终,和对翠萍的发乎情,止乎礼。 其次是侠义,敢于担当。为救顾益民,慨然赴死。 不仅是主人公林祥福,《文城》中的其他人的“情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顾益民对陈永良的帮助,以及陈永良夫妇对林祥福的善意等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还有一些次要人物的情义描写也很出彩。比如土匪和尚的天良未泯,以及林百家对陈耀武的报恩等。 最后还有女主人公小美。虽然她骗了林祥福,但本性善良,一直充满内疚和负罪感,最后雪地“自戕”。 ![]() 这些关于人类情义的书写在《文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却是余华此前的作品中相对缺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城》可以说是余华的一次自我超越的尝试。 余华在自己的杂文《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说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大屠杀期间,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波澜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以色列建国后,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这个故事启发了余华,他写道“在暴行施虐之时,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是微弱的,实质却无比强大。”从此,他开始通过文字去思考和发现人是什么,去发掘在无常的命运裹挟下那些人性中微弱而强大的光芒。所以,从《活着》开始,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余华,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和《第七天》最吸引人,最震撼人的地方,不是他的小说技法,甚至不是他讲述的故事,而正是敲击着每个读者心灵的人。 人是什么?《文城》中在无常的命运下,人与人之间美好情义应当是余华找到的新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