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苦难背后的生存哲学

 仇宝廷图书馆 2018-01-30


分类:哲学理论论文   更新:2017/10/27   来源:网络

  《活着》是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部个人苦难的浓缩史,也是一部人类生存境遇的再现史。小说通过对苦难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苦难背后的朴实的生存哲学,认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信念,个人存在的最终目标并不在生命以外的任何物件,而恰恰存在于生命过程本身,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活着本身所独有的力量,显示了存在的宝贵价值,同时也续写了作者本人对于人的生命与生存本真的终极关怀。

  一、生存境遇――无尽的苦难梦魇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尽管处于特殊的创作时期,对血腥和暴力的描述有所减弱,但他对苦难这一主题的描述却依然如故,作为余华创作转型期代表之作的《活着》同样没有逃脱苦难的深渊。小说将苦难视作人类的生存本质,让人物在饱受物质上的困苦的同时承受着生命永逝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人的存在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

  《活着》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极度困顿的生活中挣扎,这种困顿的生活,既是叙事主体所特设的背景要素,又是时代发展内在规律的外在体现。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福贵一家的艰难处境,正是当时中国乡村历史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外部的大环境促成了生存的残酷性,战争造成民生凋敝,解放后饥荒接踵而来,福贵一家的艰难生活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境遇中展开帷幕。在作品中,尽管福贵家人的接踵死亡充满了各种巧合与偶然,但细究其因,终也逃不过贫困二字。生活的困窘直接把福贵一家慢慢推向苦难的深渊,让他们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饱尝饥饿、疾病的深度折磨。小说《活着》恰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动乱时代中人们在超载的劳苦中生活,在极度的饥饿中挣扎,在痛苦的疾病中煎熬这样一种无奈的生存困境。

  物质生活的贫乏固然给福贵带来肉体上无尽的苦难,但咬牙就能对付过去,唯有精神的摧残是致命的打击。《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过往的经历就是一系列死亡的编排史,虽然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但亲人的频繁离世却给福贵的精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这种源自血肉亲情,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伤痛时刻都在侵蚀着他的意志,让他在活着中煎熬。对于福贵来说,世间已无留恋,死亡成了他结束苦难,走向极乐世界的唯一方式。然而命运却始终不能让他如愿,他活着,在苦难中活了下来。无所不在的死亡之殇把福贵逼上了精神绝谷,生命转瞬即逝,死亡的无所预期给福贵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彻的折磨。余华在这里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让人悲及骨髓,福贵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直指生命终极的死亡体验中感受着生命的悲怆,体验着生的艰难。

  二、生存方式――超常的忍耐毅力

  作者余华曾在自序中这样传达他对“活着”的态度:“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子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所想表达的在主人公福贵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福贵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无论是生活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不断的打击,他都一一承担了下来。对于福贵而言,忍耐是他赖以生存的有效方式,在忍耐中他学会了承受,在忍耐中他坚强地活着。

  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主人公福贵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苦难承受力,无论是国家时局的动荡飘摇,还是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所有的悲剧都由无辜之人一力承受。一开始福贵种地,用自己的努力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到最后只有一人一牛犁地。即使活着对于福贵来说是那样的艰难,生命自始至终都在无尽的死亡阴影中徘徊,但万恶的命运终究没有让他倒下,忍耐让他找到了出路,他用无尽苦难磨砺出来的超乎寻常的耐受力来包容所有,并以此来抵制苦难世界对他的威胁,来面对现实生活给予的悲怆。

  福贵的忍耐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现实世界困窘生活的承受上,更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应该是他对生命走向终极时的那种承担。他用自己的双手埋葬了所有至亲的人,这种精神上的苦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接连的丧亲之痛却并没有让他屈服,相反,正是这种残酷的精神摧残使他磨练出忍耐,他用这忍耐包容了一切加之于他身上的命运之苦,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他用超常的漠然隐忍,平静地接受这命运的不公。对他而言,亲人一个个走完了“活着”的路,每个人都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他不用再为任何人担忧,可以安心地随时等待死亡这个节日的降临了。正是因为这超常的忍耐毅力,让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仍能坚强地活着,在活着中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责任和重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