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治,一文总结

 素问镜听 2023-08-09 发布于河北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的梗死,伴或不伴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梗死。如果LHI患者在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失伴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并迅速出现脑疝,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I)。

诊断要点


1.符合急性脑梗死发病特点。

2.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凝视障碍、头眼分离和失语(优势半球)。

3.头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图-1),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I-DWI)显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缺血征象(图-2)。

4.发病早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5分(非优势半球梗死)或>20分(优势半球梗死),伴意识障碍;发病6小时内梗死体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域2/3,发病6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梗死体积>82cm³,或14小时>145cm³,伴侧脑室和中脑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可伴同侧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受累;预示死亡风险增加。

图片图-1  大脑中动脉闭塞头部CTA(图A、图B)和DSA(图C)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图片图-2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头部CT平扫(图A、图B)和MRI-DWI(图C、图D)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梗死。

监测与治疗


一旦LHI诊断明确,且静脉或动脉血管再通治疗受限时,除了常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外,管控脑与脑外器官系统并发症和强化生命支持,就成为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1.颅内压管控

(1)常规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征象,如头痛、恶心和呕吐、颈抵抗、眼底静脉充盈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定期监测头部影像占位改变。必要时予有创(脑室或脑实质)持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管控的目标为<15~20mmHg(包括颅骨切除减压术后)。

(2)常规首选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125~250ml,或10%氯化钠注射液65ml,快速静脉滴注(30分钟),每4~12小时一次。维持血钠在145~155mmol/L,血浆渗透压≤320mmol/L。血浆渗透压计算公式:[2x(K'+Na')(mmol/L)+葡萄糖(mmol/L)+尿素氮(mmolL)]。必要时,选择治疗性低温或颅骨切除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降低颅内压。

(3)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TH),其不仅具有降低颅内压作用,还有神经元保护作用,从而改善预后。治疗性低温的核心温度目标为33~35℃,持续24~72小时,缓慢控制性复温24~48小时或更长,以避免颅内压“反跳”。

(4)颅骨切除减压术,通常切除颅骨直径≥12cm;此外,采取硬脑膜、颞肌、皮瓣减张缝合以充分减压。手术指征包括:①LHI伴意识障碍;②NTHSS>15分;③梗死范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3,伴或不伴同侧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DC具有显著的减压作用,因此可使LH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2.体温管控

(1)常规监测体表温度,必要时予以持续核心温度(膀胱、直肠、鼻咽、脑实质)监测。核心温度管控目标为<37.5℃。

(2)常规选择物理降温,如体表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0.3g,鼻饲注入,每4~12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条件允许时予以血管内降温。降温目标为常温(36.5~37.5℃)或治疗性低温。

3.动脉血压管控

(1)常规监测袖带血压,在血压不稳定情况下,至少每15分钟测量一次。必要时予以有创持续动脉血压监测。

(2)血压管控目标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异。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前,血压管控目标为<180/105mmHg。EVT后,血管再通良好[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2b级]时,血压管控目标为<140/90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20mmHg;EVT后血管再通不佳(mTICl分级≤2a级)或存在血管再闭塞风险时,血压管控目标不宜过低。颅骨切除减压术前,血压管控目标为≤180/100mmHg;术后8小时内收缩压管控目标为140~160mmHg。

(3)常规选择静脉滴注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静脉泵注,1~4mg/min;或α受体阻滞剂,如乌拉地尔静脉泵注,6~24mg/h;必要时选择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静脉泵注,0.5~10μg/(kg·min);或尼卡地平静脉泵注,0.5~10μg/(kg·min);用药前须排除颅内压增高。用药期间,避免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一旦血压低于管控目标值,快速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500ml扩容升压;如果效果不佳,静脉泵注多巴胺1~20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0.05-0.2μg/(kg'min)。

4.血氧管控

(1)常规监测血氧和血气分析指标。血氧管控目标为SpO₂≥94%,PO≥75mmHg(PCO₂35~45mmHg)。当颅内压增高时,管控目标为PO₂>100mmHg(PCO₂35~40mmHg)。

(2)常规符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PO₂<60mmhg、pco₂>50mmHg或气道功能不全等条件时,予以气管插管和/或机械通气。

5.血钠管控

(1)常规监测静脉血钠或动脉抗凝全血钠(血气分析),必要时每1~6小时一次。血钠管控目标为135~145mmol/L。当颅内压增高时,血钠管控目标为145~155mmol/L。

(2)低钠血症时,限制管饲或静脉水摄入,促进水排出(减轻稀释性低血钠);轻度低钠血症(>130mmol/L)时,增加管饲钠摄入,如10%氯化钠溶液20~40ml,每6~12小时一次;重度低钠血症(<130mmol/L)时,静脉泵注3%氯化钠溶液20~35ml/h,并根据血钠浓度调整泵注速度和泵注总量。

(3)高钠血症时,限制管饲或静脉钠摄入,增加管饲水泵注或静脉等渗溶液泵注,但需避免血钠降低速度过快,每日降低血钠限制在8~10mmol/L,每小时限制在<0.5mmol/L,以防渗透性脑病。

6.血糖管控

(1)常规监测静脉血清血糖,或末梢血糖(注意核对测量误差)。必要时持续监测静脉血清血糖。鉴别短期(应激性)血糖增高时,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正常范围内)。血糖管控目标为7.8~10mmol/L。

(2)常规选择短效胰岛素静脉持续泵注,如胰岛素注射液40IU,加入生理盐水39ml中,起始泵注速度1~2ml/h。泵注胰岛素期间,每2~6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泵注速度和泵注总量,避免低血糖发生。持续肠内泵注营养液时,需要同时静脉泵注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7.胃肠功能

(1)常规监测胃肠功能,包括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评分。

(2)胃肠功能正常时,尽早开始肠内营养。AGI评分≥I级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辅以肠外营养。

8.系统并发症管控

系统并发症是影响LHI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肺炎发生率为72.2%~94.4%,心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3.3%~38.9%,应激性溃疡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1%~22.2%,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83.3%~88.9%,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2.2%~50%,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35%。

预后评估


常规预后追踪时间为病后3、6、12个月,主要预后评估指标为病死率、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评估指标为NIHSS、并发症、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CU,简称神经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通过预后追踪可对LHI监测与治疗效果作出评价。LHI的病死率为61%~78%,不良预后率为43%~89%。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病死率(17%~50%)和不良预后率(14%~61%)有所下降。

图片
图1 诊治流程

参考资料 | 神经内科及重症医学文献学习

编辑 | Arz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