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应用六大核心问题 (中篇)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3-08-10 发布于日本
导读

古人云,附子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有些中医大夫不敢应用附子,还有些喜欢应用大剂量的附子。附子到底是味什么样的中药,为何叫这个名字?有着怎样的功效?经方又是如何认识附子这味药的?应用附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跟随周梓洋师兄,来探寻附子应用的奥秘。

今天我们主要是讲附子,历代很多医家对我们经方的主要的药物都做过评价,张景岳说药中四维是人参、熟地、附子、大黄,附子是乱世之良将。国医大师张志远总结了经方最重要的药物十八罗汉,其中 4 个尤其重要,就是经方里的四大天王:桂枝、厚朴、柴胡、附子。经方要想运用的好,最需要用好的一个是柴胡剂,可能另外一个就是附子剂了。
附子我们都很熟悉,但真的对附子了如指掌吗?现在附子也是一个网红药,大家都听说过这个火神派,火神派的奥妙究竟在哪里?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分享给大家。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附子应用的其他三个核心问题。
第三个问题:附子用量及炮制与否

附子的用量众说纷纭,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话题。

我们看一下历史上著名医家,大用量的,李可 600 克,吴佩衡450克,范中林500克。最小有多小?李翰卿 1 克,邢斌0. 3 克。从 600 克到 0. 3 克,这差距有点大,最大可以差到 2000 倍。

胡老的用量是 3- 9 克。很多人说胡老不擅长用附子剂,我觉得这是个人风格的问题,还有就是他擅长治疗什么病而已。他擅长用附子剂治疗的,我觉得集中在关节痹痛、肩周炎、腰痛这些,但是附子用它来回阳救逆的这个经验确实好像是比较少。胡老的学生陈雁黎认为,3-15 克的剂量,对于当代中医来讲是比较合适的。相对来讲,这是比较中肯的一个答案,个人认为也比较合适。

黄仕沛先生的论述,是引用张公让先生对大剂量附子的理解。张公让曾经观察过一个大剂量医家谭氏用药,认为大剂量用,水量一多,久煎药效消失殆尽,虽大剂犹小剂也。我认为这是一个溶解度的问题。附子加到一定量时,溶解的溶质达到饱和后,再大的剂量也不会溶解。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对于这种大剂量不能盲目,有的时候大剂可能真的是小剂,因为你喝进去的溶质才是溶解的,没溶解的能吸收吗?不一定吧,对不对?这个是我在北京经方会场现场听黄沛先生讲的,非常认同。

那么附子的炮制与否?仲景书中用生附子有 8 个汤方,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茯苓四逆加人参、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等等。干姜附子汤基本上是以急救功效为主的,用生附子一枚,通脉四逆跟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是附子大者一枚。现代的附子是大约 15 克,古代是野生的,一枚的话应该不到 15 克。现代大附子有 25 克,如果是古代的大者一枚的话,应该也不到 25 克。

可见仲景急救回阳多用生附子一枚。量多于一枚的,基本上都不是急救,作用于什么风湿相搏、历节、膝痹痛等病,亦可见仲景是不把炮附子用来急救的。

仲景记载的煎法是急病快煎,重用久煎。大家想危急重症的时候,你第一需要节省时间,快煎的话,它破坏的有效成分就比较少。

尽管仲景用附子只有生附子跟炮附子,但是我们需要还原到东汉末年的历史环境。为什么仲景原方原量用那么大,有没有可能东汉末年的时候药材切得没有那么细,你整个一头牛放进去煮,跟把牛切成牛肉片再煮,这个利用效率能一样吗?我觉得李冠杰老师对于仲景这个原方原量的讲解是很好的。我们今天用的药更细、更碎,所以量少也能发挥出来量大的效果。

仲景所用的生附子,它未必是我们现在的生附子,它很可能是鲜附子,因为古人是喜欢用鲜药的。方后注也说了去皮破八片,干品恐难以去皮。鲜品容易腐烂,炮附子容易保存,也可增效减毒。现代附子为了防腐,多用胆巴水加工,加工之后的附子质地坚硬,且尝之味苦,正常附子的口感则是轻微麻舌感而无苦涩味。也有一种说法是经过胆巴水处理过的附子,它的不良反应要比鲜附子那个不良反应要多。这个也是见仁见智,供大家参考。

目前关于附子的炮制方法有 70 多种,五花八门,常见的一般就是黑顺片、白附片等有限的几种。2010 版的中国药典只记载了以上的几种,下面也不念了。

药力剧猛程度,生附片大于炮附片,大于盐附子,大于黑顺片,大于淡附片,约等于白附片。这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也是我比较认可的。但是这个现在还有争议,怎么说?现在临床医生跟药理学的研究人员,他们之间还没有达成一致,大家就把这个结论在临床中验证和参考一下吧。

第四个问题,附子先煎与否

我们看不同中药学教材对于附子煎法的描述。第9版、第 10 版的说法是一样的,“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度为度”。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先煎多久?久煎多久?没说时间对不对?你这是中药学教材,你怎么能不说时间?他这个说法不是很好。

再往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内部的中药学讲义,内部的讲义。他说先煎 0. 5- 1 小时,口感无辣度为度,说了时间,这就比上面的第9版、第 10 版要好。还有杨德全的中药学,宜先煎1克1分钟, 10 克就 10 分钟, 20 克就先煎20 分钟,我认为这一个版本才是最好的,但是这个版本用得比较少。
仲景用附子没有说先煎,胡老用附子也不先煎。陈雁黎老师,陈老在会场现场亲口给我们讲,胡老用附子是 6 克,它是同煎的,他的大黄也是不后下的,胡老用药遵的是仲景法度。总结一下陈雁黎陈老的这个总结的用量, 6 克同煎, 6- 10 克先煎 10 分钟,超过 10 克多1克先煎1分钟,这个我觉得这是实用性最强的一个说法,因为它总结了各个说法的优点。
第五个问题,附子反半夏的问题
十八反歌决中的半蒌贝蔹芨攻乌。这里的相反是指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歌诀最早见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是1228年成书的,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医界的金科玉律了。但是对于经方的发展,我们说不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仲景书中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对不对?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同用,而且十八反歌里面他说的是半蒌贝蔹芨攻乌,没有说是攻附对不对?乌头跟附子它是两个药,何绍奇是这么认为的,赞同这个观点的还有姜春华,朱良春,严德馨,认为将附子乌头相提并论,有些过度株连。我也是赞同何绍奇先生的观点,王付教授专门用十八反,用得也很好,这个见仁见智,但是你用十八反的话,目前风险还是太大了。所以说我觉得这个十八反还是需要。我的硕导韩涛教授说这个附子跟半夏同用,他说非常好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这三个核心。此文共计三篇。请再继续关注。 谢谢大家!    

                         转写:徐广信      整理:姜科 徐广信  

                         编辑:王娇          编排:王艳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