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炒菜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到底吃什么油好,不吃猪油容易得慢性疾病吗?今天我们一次说清楚。 Part 1:吃油的 5 大好处 烹调油是我们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经油烹制的食物不仅由生变熟,改善口味,还能促进食欲和增加饱腹感。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烹调油对于人类非常重要: 1、提供能量 2、提供脂肪 动物油含脂肪 90% 左右,还含有胆固醇。植物油一般含脂肪 99% 以上,不含胆固醇,并且是我国居民维生素 E 的首要来源。 3、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一个健康成人体重的 14%~19% 是脂肪组织,它保护着我们身体的所有脏器,皮下脂肪组织能维持体温恒定。 脂类还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并和人类的生育能力有重要关系。 4、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也离不开脂肪。 小结:吃油有用。 Part 2: 植物油好还是动物油好? 烹调用油分动物性和植物性两种。 我国居民经常用的动物性油脂有猪油、牛油或羊油等,经常用的植物性油脂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近年来又有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除此之外,还有把几种油“掺和”在一起的调和油。 由于动物性和植物性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的种类不同,所以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多,常温下呈固态,如猪、牛、羊油等,少数植物如椰子油、棕榈油等中也含有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动物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应少吃。 植物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常温下呈液态,如大豆油。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都对人体的健康有益处。 人体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合成 DHA 和 EPA ,DHA 和 EPA 可以提高儿童学习技能,增强记忆。 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不同植物性油的脂肪酸构成不同,不同的植物油的营养特点不同。 例如,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玉米油和葵花子油则富含亚油酸,大豆油则富含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具有降低血脂、胆固醇的作用。 由于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特点也不同,因此应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吃多种类植物油。 小结:吃油需要多样。 Part 3:健康吃油注意2点 1、控制量 从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很多家庭在烹调时往往用油无节制或过量用油。 调查发现,近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的消费量增加,目前平均每人每天烹调油消费量达到 40 多克, 已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烹调油 25~30g 的建议量。 吃油过多容易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发病风险。 食用油消费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专门建议:减少烹调油用量。 2、油炸食品,注意要少吃或不吃 在烹调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油的温度与有的种类有关。如果油温过高,超过 180 度,就会产生醛类等物质。不同的油在同样的温度产生的这些物质的量也不同。 我国烹调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炒、熘、炖、煎、炸、汆等等,基本的方法就有 20 多种。所以,我们多样化的烹调方法无形中避免了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 当然,我们传统的炸油条、炸油饼,干炸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对健康有害的物质,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Part 4:慢性病增加和吃猪油少无关 有传言称,由于放弃传统的猪油才导致国人健康每况愈下……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环境等等。我国居民的健康变化,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一方面,近 30 年来,我们吃的粮食不断减少,而动物性食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的身体活动水平在减少。 而且猪油等动物脂肪是高能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多了反而会引起超重、肥胖等疾病,并且使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少吃肥肉和荤油。 小结:吃猪油并不健康,吃动平衡,才能走向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