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weimiao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今天,读《诗经·小雅·巷伯》时,又看到“畀”字。

“畀”这个字,极其古老,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同时,又极富生命力,在古代典籍中俯首皆是,至今还被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成为了粤地方言独特的印记。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诗经》

如此有来头,又有嚼头的方言口语字,值得说一说。

“畀”字怎么读

“畀”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基本看不到了,大概除了粤语区的人,没多少人认识它,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读。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这个字注音为“必至切”,一直到了宋代官修韵书《集韵》中,注音仍然为“必至切”。

“必至切”,是古代一种常用的注音方法,叫反切法。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古代典籍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声韵调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必至切”,“必”字的声母是b[玻],“至”字的韵母是i[衣],声调为去声,音韵调相切,用现代普通话拟音,即为bì(音同“必”)。

到了明朝洪武八年(1375)编成的官修韵书《正韵》中,“畀”字注音为“浦至切,音比”,除了用反切法,又用直音法直接标注出其读音为“比”。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古代典籍

之所以啰里啰嗦讲“畀”字的读音,不仅仅是想说它的读音,而是想传达一个信息:从汉朝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畀”字的读音基本没有变化。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这个字的读音依然是二千多年前的样子,而为我们很好地保留了这一上古语音的,是广东人。

广东人说的话,叫粤语。其实,不只是广东人说粤语,广西、香港、澳门,甚至海南一些地方的人,也说粤语。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古代典籍

粤语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有人说来源于北方中原雅语,即河洛语;有人说粤语是秦朝的官话,还有人说是唐代的官话。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广东话听起来,跟绝大多数方言发音有着天壤之别,咯咯咕咕咯咯噶,像鸟叫,即便支棱起耳朵使劲听,楞是连一个字也听不懂。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广州街头

虽然听不懂,却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让人满心欢喜。这种欣喜,就是来自粤语的古香古色、深覆典雅。

粤语不是粤人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完全失传了。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广州街头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 词汇、 语法上都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痕迹。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畀”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畀”字啥意思

2008年元月初,河南洛阳东郊农民在进行房屋基础施工时,挖出一件西周时期的有字卜骨。卜骨出土时已经残碎,后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修复,可见三组卜辞,其中第三组第二个字,很多古文字专家认为就是“畀”字。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甲骨文中的“畀”字

不过,甲骨文显示的字形不是上田下丌,而是“像一支箭,但是比一般的箭头大,是弩上用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据此认为,“畀” 即古书中记载的“痹矢之痹的原始象形字”。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亦认为,“畀”是一种扁平而长阔的“矢镞”,其在文献中称为“匕”“錍”等。

匕,即匕首。錍,读作pī(音同“辟”),是一种较宽较薄较长的箭头。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河南洛阳出土的西周“畀”字卜骨及其铭文

再看“畀”字在卜骨中的含义。卜骨左侧残存4字:“□用贝买车”(第一个字缺损);下部左侧有6字:“白畀车甶克买。”

这两组文字的意思是,卜辞占问买车之事,周天子用贝向邦伯买车,邦伯向周天子交付马车。

甲骨卜辞里的“畀”字,裘锡圭先生认为“用法跟古书里的畀字差不多,几乎都是当付与讲的”。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鬲比盨

另外,在金文中,比如鬲比盨(《集成》4466)、师永盂(《集成》10322))等铭文都出现了“畀”字。唐兰先生认为,金文中的畀为“付与”之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丌部》:“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是说畀的意思就是给予、交付。畀的字形就像把“约”,即交付之物,放在“阁”,即托盘上。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鬲比盨铭文拓片

考之典籍,文献中的“畀”,大都作付与、给予讲。如《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是说鯀治水失败,天帝大怒,没有把“洪范九畴”,即九种治国大法给鲧。

两周时期,“畀”字的用例就多了起来。比如,《诗经·小雅·巷伯》就有这样几句,非常有意思:“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诗经·小雅·巷伯》

谮,读作zèn(音同“怎”),本义是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谮人,即制造谣言谗毁他人的人。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说,抓住那个造谣者,丢到荒野喂虎狼。老虎豺狼不愿吃,干脆撵去北大荒。北方无人愿接受,就送他归天见阎王。

《巷伯》这首诗很长,四字一行,共有35行,从头到尾念完,得好长时间。《诗经》在最初,都配有音乐,是打着拍子歌唱的。这首诗要是一咏三叹地唱起来,估计老半天也唱不完。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甲骨 、金文 中的“畀”字

之所以写得这么长,是因为诗歌作者实在是出离愤怒了,满腔的怒火喷涌而出,一肚子的委屈说也说不完。

据《毛诗序》:“《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西周的周幽王在位时期,宫廷里有一个姓孟的小臣,被别人诬陷,遭到宫刑,生殖器被阉割了,不得不做了“寺人”,就是宦官。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古代典籍

寺人孟子抑郁一生,对说坏话、告黑状的人恨之入骨,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于是就写了这首题为《巷伯》的诗,传唱至今。

是“畀”还是“俾”

“畀”和“俾”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字,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但由于两字同音,意义上也有点含糊,所以自民初以来,两字一直都有人书写。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香港媒体用汉字表达粤语“给与”的意思时,大都写作“俾”,以讹传讹,以至固化,要拨乱反正,似乎不大可能。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努把力,为“畀”字正名。

俾,普通话读作bǐ(音同“比”),与“畀”音同调不同。但在广东话中,“俾”与“畀”的音调完全一样,都读béi(音同“北”)。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为“俾,门侍人”。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亦云:“俾,职也。俾为门侍人。”门侍人,就是看守城门的官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尔雅·释诂》中,“俾”字被训为“使也”,也就是说,“俾”字同时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用法,那就是使役用法,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表示“使令”的意义。

西周时期,“俾”字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役句表达形式,其使役用法和致使用法都已出现,不仅用法成熟,而且使用普遍。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古代典籍

比如,《诗经·大雅·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大意是说,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命令他们造房屋。司空,是负责营建的官员,司徒是负责调配人力的官员。

又,《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大意是说,武王灭殷以后,就立纣王儿子禄父,使他维守商人的祭祀。

这两则用例中的“俾”,都属于典型的使役用法,是指上对下的某种使令行为,带有明显的“命令、指示”义。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广州街头

在现代汉语中,“俾”字很少使用了,但是一些“俾”字头的常见成语还是遗留了下来,后面跟随的意思多指达到某种效果。

比如“俾众周知”,意思是让大家都知道、了解。

又,“俾有所悟”,是指令人有所领悟。

因此,用广东话表达“故意地使他能看见”,应该是“故意俾佢见到”。

又例如,“把盖子拧紧,不要让水流出来”,应该是“扭好个盖,唔好俾水流出嚟。”

如果把上述两例中的“俾”改成“畀”,那就真有点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了。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广州街头

在广东,“畀”字的适用范围很广,使用频率极高,成为粤语的一个显著特色

比如,蒙冤受屈,广东人说“畀个死猫食”;挖坑害人,是“畀西瓜皮你踩”,意思是使人跌倒,比喻整治人;骂人失魂丢魂,是“畀鬼迷”;发生梦魇,感觉到被压住了,是“畀鬼笮”;被人欺负,是“畀人踩”。

香港著名乐队Beyond以前有首经典歌曲叫《俾面派对》,虽然歌名和歌词都用了“俾面”,但正确来说应该是“畀面”。畀面,在粤语中,就是“给面子予对方”,普通话称为“赏脸”。

畀,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口语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虽然说文化讲的是约定俗成,错也好,对也罢,大家都这么说,都这样用,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不分对错了。

即便如此,至少我们也须知道,“畀”和“俾”原本就是两个独立的字,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异写、俗写,而是到了近现代,传统文化出现大面积断层后出现的讹写现象。(张文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