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美好(2023)230◎北京 北京(一)文

 木石匣 2023-08-11 发布于内蒙古

北京 北京(一)文


    北京,看的是念想。

    一头系在天安门,一头系在自己的心上。

    国人,大多离不开这种情愫,无论去了多少次。

    没认真算过,来了几次北京,只是记得,每次来,都去看天安门。

    五脊六兽,七个蹲兽的神往,歇山顶,黄琉璃瓦,大殿的巍峨,又有了那些故事,历史便真实的如彩色视频,回放都显得亲近。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

   1405年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让苏州人蒯朋设计修建皇城。

     效仿南京紫禁城,又在此基础上大了一号,就有了北京的皇城。

     翻版,又显得气派,所以就大了一号。

    朱元璋的这个四儿子不是一般的四,他以燕王的身份把侄子朱允炆赶下台,坐上了龙椅,成了老大。

    老大的根在燕,故都城北迁,有了北京600多年明清都城的不二。

    承天门做为紫禁城外的最为宏伟的建筑,亦是南京承天门的大翻版。

    皇权承自于天,有了“受命于天”,皇权神圣的至高无上。

     高台之上建楼一座,台五门,红漆图面,台前河水绕过,有桥五座。

    水从西来,和紫禁城水系相通。

     一可以作为防护,是为护城河;二是风水,水泽为福,通神通仙;三是作为消防水源,护着木结构建筑。

     楼五门对桥五座。

    西水源自玉泉山,古人认为西为金,水就是了金水,河就是了金水河,桥也金贵起来叫了金水桥。这与太和殿前金水和金水桥相对,对称的同源同去,可谓天成。

    背面是端门,紫禁城的南端。接着从午门进入,便是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通常的三大殿,那是外朝,皇帝办公的地方了。

     1449年,土木堡明英宗被蒙古军队俘虏,后释放,英宗回到北京重新夺回皇位。

    就在这一年,承天门雷电起火,烧了个精光。英宗大为震惊,决定重修承天门,重新接回天的旨意。

     这一修就是十年。

    不是工匠技术差,更不是缺少银子,而是那几根大柱子。

    台上的城楼都是木结构,长九间深五间的大殿没有一块砖石,是为“九五之尊“。

     古,奇数为大。

     奇数最大的是九,中间的数是五。皇上的事,就得用这个数字,等级的了得呀!

    可如此宽度长度的建筑需要支起的柱子,那得够粗够高,还得是金贵的楠木。

    哪里去找?

   只有云南甚至现在缅甸的原始森林里了去寻了。

    国家动用人力财力,去山里找,据说去1000人只还500,非常的危险,这还不算运到北京耗时耗力耗人。

    要是再赶上阴雨天气和路况不好,再有仨俩“劫道”的,就颇费时间,得有耐性慢慢等。

    这不是简单的钱和技术的事,所以一修就得十年八年的,和咱家盖个房子买个楼可不一样了。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故宫起火。

     有人说是崇祯帝自己让人点的,好趁乱逃出北京,可还是没走了,只好吊死在故宫北神武门对过的山上。

   那山主要是堆积故宫用煤和修金水河挖的土而成,所以民间叫煤山,这里真成了结束明朝,朱家倒霉的地方了。

    这场大火,承天门也被焚,成了废墟。

    清顺治八年决定重修,还是等,等材料,一修就是八年。

    顺治爷不但给煤山改了名字,叫景山,还把承天门的名字也改了,叫天安门。

     这天安门的名字,就叫到了今天。

     1968年,国家维修过一次,比原来高出了将近1米,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天安门,在明清时最大的用处,是每当新皇帝登基、选纳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这一天,天安门堞口正中设立宜诏台,礼部尚书在太和殿接受诏书后,即捧至台前,由宣诏官登台宜读,文武百官及蓄老则向北跪在外金水桥巡南恭听。宜诏完毕,遂把诏书放在一个木雕的金风嘴,用黄绒绳从城楼正中系下,由礼部官员托着木雕云朵形盘子跪接,此谓“朵云接诏”。然后诏书放进“龙亭”,抬着送至礼部,用黄纸普写,分送各地,颁告天下。这一整套仪式称之“金风颁诏”。

    清直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颁布溥仪退位诏,“颁诏”仪式从此宣告结束。 

    天安门在历史上一直是最高统治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帝制不复存在,天安门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