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812 乡村生活

 Longtermist 2023-08-12 发布于浙江

乡村生活

文 /Longtermist

标题是乡村生活,其实说小镇生活更合适,因为阿三住的地方,还不算真正的"乡"。 在老家有一种说法,越偏远的地方越"乡",相对于阿三目前居住的小镇来说,猫竹冲就是非常非常"乡"的地方,即便现在村村通了公路,开车依然还需要将近2个小时。所以,魔都人认为雷锋塔这个地儿是乡下,也很好理解。

在堂哥的帮助下,和老娘去老家溜达了一圈,看了下"娘娘"(谐音,叔叔的老婆), "满满"(谐音,爸爸的妹妹)。

老妈和"大满" 聊天,老妈去年收了十几个南瓜, "大满" 收了几十个南瓜,老妈吃不了的,拿去卖,卖不了的,就用刀切了给用来做肥料料, "大满" 吃不了的,就用来喂猪。

一个"满满"的境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好转,四个儿子都长大成家了,有的生了两个,有的生了三个,即便经历过,房子被拆,牛被拖走的年代,"满满"依旧相信有人就有未来。"满满"的夫家有9弟兄,姑父是老大,有8个兄弟姐妹要照顾,自己下面还有4个孩子,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现在日子好了,年龄大了, 也落了一身的病,年轻时拿命赚钱,老了拿钱养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法打开的结。

一个"满满"境况十几年了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还住在几十年前的木房子里。这几年稍微得了上面的政策照顾,虽然没有分到福利房,好歹也把房子稍微修缮了一点。两个女儿远远的嫁了出去,一个在常德,一个在宜昌,一个儿子留在家里,想要出去打工赚钱,却又放不下70+的老娘, 于是只能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自从叔叔过世之后,"娘娘"的神智就有点不清楚,是好是坏,跟着远嫁外地的女儿住了几年之后,选择了回来。表弟在外面打了几年的工以后,一边造房子,一边照顾老妈。攀比之风其实在小山村里也很盛行,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都想盖大房子,盖高房子,表弟其实很吃力,姐姐虽然也会帮一点,但也难。

村里的姑娘能嫁出去的都嫁出去了,近一点,就嫁到其他更加活络一点的镇或者县城,远一点的,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即便是离过婚,带着小孩的女的,依然很抢手,彩礼费还不低,至于那些单身汉,尤其是那些在别人口中没有"经济头脑"的单身汉,则越来越难。如果听到张三和李四在闹离婚, 王二麻子一定很高兴,巴不得他/她倆赶紧离,恨不得马上就提财力上门......这不是编,众多真实故事中的一个,只不过名字换了下。

村里的田荒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现在看起来"不方便"的稻田。想想电视里放的那些什么高质量,高标准的X田的建设,真是好笑,缺田么,缺地么?缺的是人好么?一帮在发钱发券之间选择发文的人,一帮在降费降睡之间选择降低股数的人,格局自然和我等乡野村夫要高出甚多。之前放开时,很多房子都造在了田里,现在据说又收紧了,不让建了,加上卷的人也多了,某个堂弟就把自己的建材商店也关门了,另谋路子。

点了一盘蚊香驱蚊,10点不到就睡着了,门开着,窗开着,很通透,半夜甚至有一点点的凉意。听到远处火车的隆隆声时,才发现已经到了清晨。

早上和老妈去逛了下菜市场,正儿八经要收费的摊位上几乎没有人。从村里来卖菜的人,大部分都在走道旁边,铺一张塑料布,东西一摆就可以了。 老妈种的菜,有的自己吃, 有的送人,有的拿去卖,人家卖4块件,她就卖2块了,一下子卖完了就回家去休息,卖菜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打发时间用的。

2块钱一把的折耳根,3块钱一斤的"郭"(谐音)薯,3块钱一斤的海茄子.......想想都羡慕。阿三说要买点"郭"(谐音)薯,老妈说,现在的不甜,阿三想买点折耳根,老妈说这些折耳根很老,自己的地里有,就是太热了,懒得去挖,对于外地人阿三来说,能吃到就不错了,哪里还有辣么多讲究,杭州菜场8块一斤的折耳根,那种味道都快闻不到了, 而且还要看运气,比人品才能买到。

老妈躺在摇椅上,扇着蒲扇,说说以前的事儿,这些事儿,电话里说不来,视频里也不会说,说着,说着,就睡着了。 

Longtermist

2308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