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的“意象”与“意境”

 杏坛归客 2023-08-13 发布于山东

胡迎建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方式。要求在思维中不脱离具体物体进行形象创作,是生动可感的有联想的一种过程,类似古代诗论、诗话中谈到的“诗思”。“意境”是诗人对人生、对客观世界有所感悟的某种心灵之境,植根于现实生活,以意象思维构筑而成。

意象,涉及到“形”与“神”。“形”即物的形状,是具体的;“神”即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如果拘于形迹而无神,则不是艺术品。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论古代画,对此颇有感悟:“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

形象,是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其一旦形成,则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所以有“情景交融”之说。“形象”是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要求。

诗词要讲“意象”与“意境”,“意象”略高于“形象”,更含有主观情意。它是在取境与形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文心雕龙·神思》有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与后世意象之涵义接近。“意”与“象”是两个要素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是主观情志与物象交融互渗的产物,是诗人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好的意象是完整、和谐、优美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主观感情烙印的产物。“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所构成。详言之,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鲜活的意象,须诗人精心营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情思寄托,有灵动之态。杜诗中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花近高楼”,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的梅花,陈三立诗中的“秃柳”“大月”“残阳”“疏灯”“啼鹃”等意象莫不如此。

这就是说,在诗词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意境是主体化的客体、抽象化的形象、理性化的感悟。情理事景,须有情趣、景趣、理趣。

孟子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诗词亦有高低清浊之分,所为平准者,概有气象、意境、辞藻与格律四端。气象,乃诗词之精魂;意境,乃诗词之神韵;辞藻与格律,乃诗词之纹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